人工繁养斑海豹的野外驯化和放流
2016-11-17杨翠华
高 岩 靳 鹏 杨翠华
(青岛水族馆,青岛,266003)
人工繁养斑海豹的野外驯化和放流
高 岩 靳 鹏 杨翠华
(青岛水族馆,青岛,266003)
选取青岛水族馆人工繁育的4头同龄斑海豹进行了野化训练,6个月后选择117977和117978安装信号发射器,并在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自然,卫星定位监测两头海豹的GPS位点、温度和深度。结果显示,117977主要在渤海湾内活动,117978释放后最南到达浙江杭州湾,后回到释放区域,两者分别传回信号19 d和134 d,预测已经融入本地群体。结果表明,人工繁殖的斑海豹在经过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海域后可以正常生活洄游。本研究为斑海豹自然群体的资源量恢复及洄游路线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人工繁养;
斑海豹(Phocalargha)在分类上隶属哺乳纲(Mammalia)、食肉目(Carnivora)、海豹科(Phocidae)、海豹属,分布很广,主要是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喜成群而居。主要捕食鱼类,也吃头足类和甲壳类动物。近年来,由于过多的捕捞斑海豹幼兽,其种群延续的能力受到威胁。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斑海豹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青岛水族馆1955年开始人工饲养斑海豹,1966年人工繁殖成功。到2012年共繁殖斑海豹40余只,并实现了人工环境下的二代繁殖突破,饲养繁殖和研究均居国内领先水平。为喜迎青岛水族馆建立80周年,2012年4月在烟台庙岛附近的省级斑海豹保护区进行了2只斑海豹放流。在此前的6个多月,进行了野外训练,并在放流前安装卫星信号发射器,以便研究人员确定其游动方向和生存状况。
本文总结了人工繁育海豹的野外驯化、标记、放流和野外生存情况,以期了解自然界海豹的洄游路径和行为习惯,借此评估人工繁殖斑海豹群体回归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为人工繁育动物的野外驯化和放流提供资料。
1 斑海豹的野外驯化
2011年10月,青岛水族馆挑选4只同龄人工繁殖的斑海豹(表1),进行集中训练。对斑海豹的野生训练共分3步。
表1 4只小海豹集训前信息
Tab.1 Seals before training
第一步,训练它们在水下捕捉活食的能力。4只小海豹均属于幼年期,断乳以来接触到的是饲养人员处理好的鲅鱼、沙丁鱼、黄花鱼等冰冻饵料。驯化开始后,每天投喂活力好的小鱼。第一次在训练池中接触活饵料时,小海豹明显表现出害怕和手足无措的神态。经过半年多的训练,它们已能在水中自由地追逐活鱼,并能迅速将其逮住。此外,饲养员给海豹投喂活食,品种还不能单一,避免养成“挑食”的不良习惯。因此训练中要让海豹熟悉渤海中的各种鱼类,包括黄鱼、黑头鱼、鲈鱼、八带等。
第二步,训练海豹在水里“睡觉”的本领。青岛水族馆封闭式驯养池分为水池和训练场地两部分,日常生活中,海豹能在岸上采食和栖息。但在茫茫大海上,寻找栖息岛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在进行捕食野生鱼类训练的同时,饲养员还将水位提高,让小海豹没有固定平台睡觉,训练它们漂浮在海水中休息。捕食和睡觉训练同时进行,持续6个多月,野化效果非常明显。它们已能轻松捕捉活鱼,并且适应了漂浮在水中睡觉。
第三步,放流前20 d,疏远人类训练。海豹生性好奇,遇到新鲜事情就会游过来看个究竟。而在野外,只有怕人才能躲避人类给它们带来的伤害。训练的目的除了让海豹怕人,还要帮它们养成怕海中渔船等物体的习惯。这个过程在封闭的训练池中进行,要求非常苛刻,让它们养成不愿意接触人类的习惯。
2012年4月10日,1号、2号还是非常挑食,并且始终不能摆脱对饲养员的依赖,被淘汰。被选中的2只小海豹都是雌性,活泼好动且从不挑食,非常健康。对3号、4号继续“禁闭”训练10 d后,小海豹便不再“亲近”人类,基本具备自然海洋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放流后可以顺利成活(放流前海豹信息见表2)。
表2 放流前斑海豹个体信息
Tab.2 Seals before releasing
2 定位设备安装和使用
因为海豹野化训练并无经验可循,所以水族馆的工作人员也是逐渐摸索。为了更好地查看野化效果并提供海豹种群研究数据,青岛水族馆与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珍稀动物保护研究室合作,选择美国Wildlife公司的MK10型号信号发射器(图1)用于斑海豹洄游的研究。在斑海豹的背部安装集成温度和深度传感器的PTT,利用ARGOS卫星系统接收PTT发射的信号,通过该系统对信号的识别和运算,得出信号的GPS位点、温度、深度等数据,然后通过信号传输平台,将信号位点通过网络传送给研究人员(图2)。
图2 ARGOS系统原理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ARGOS system
准备放流小海豹在野化训练前均做过舞台训练,能配合工作人员完成保定工作。2012年4月23日,工作人员用酒精对斑海豹头部皮肤进行消毒清洗。十几分钟后,将胶水涂抹在已干燥的毛发上,将信号发射器底部保护膜撕去,粘上固定好。
信号发射器重110 g,发送频率为401.65 MHz,当感应器处于干燥状态即发送信号,适合用于斑海豹追踪实验。但由于它是粘在海豹头上,当海豹春季换毛时,发射器就会自动脱落,因此这个追踪器的追踪时间不会超过1 a。考虑到如果在小海豹身上做标志会对它们造成不便和伤害,因此除了粘贴在头顶的信号发射器外,2只小海豹身上没有其余的任何标志,也就是在信号发射器脱落后,不再追踪海豹位置。
3 放流
2012年4月25日,2只斑海豹在青岛水族馆分别装入2个长135 cm、宽65 cm的笼子,4 h后运抵蓬莱,途中不停地往它们身上洒水,以保持皮肤湿润。晚上在酒店的一个水池中过了一夜后,26日上午,乘中国渔政7005船到达放流地点,即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庙岛海域(E 120°40′21.15″,N 37°59′35.76″)的省级斑海豹保护区,小海豹顺利进入海中。
ARGOS卫星系统很快获得2只海豹信息。117977正常工作到5月14日,之后再未收到信号,总计工作19 d,收到10 662个信息,分析后至少包括250个有效位置信息。117978正常工作到9月6日,总计工作134 d,收到48 125个信息,至少包括2 163个有效位置信息。
117977温度深度分析图谱见图3,117978见图4。117977生活温度最高16℃,最低6℃,最深潜水深度为48 m。117978生活温度最高20℃,最低6℃,最深潜水深度65 m。
图3 117977温度深度分布Fig.3 Temperature and depth profile from 117977
图4 117978温度深度分布Fig.4 Temperature and depth profile from 117978
根据位置信息绘制117977和117978的移动路线见图5、图6。
图5 117977移动示意图Fig.5 Mobile map from 117977
图6 117978移动示意图Fig.6 Mobile map from 117978
从2只海豹的分布及移动路线可以看出,释放后2只海豹并未结伴同行。海豹117977释放后首先向西北方向游往辽东湾西岸,后又返回释放地附近海域,然后再次游往辽东湾西岸并进入辽东湾,沿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运动至辽宁营口海域,然后沿近岸向南运动,信号消失时其位置在大连瓦房店近岸。
海豹117978释放后向北游往大连旅顺海域,后重回放生海域,5月6~18日一直在庙岛附近活动,后向西南进入莱州湾,然后沿胶东半岛北岸游出渤海,经山东威海海域后向南运动,最南在7月6日至浙江杭州湾,后又向北运动回到放生海域,信号消失时位于辽宁旅顺双岛湾附近海域。
4 圈养动物放归自然的思考
4.1 放生区域应是动物的常规栖息地
范国坤等2002年和2004年对庙岛群岛进行了调查,认为庙岛群岛海域浮游生物种类较多,潮间带生物种类及数量丰富,适合斑海豹生存,并且大部分海豹选择在4月下旬陆续离开,仅有2~3头斑海豹常年留守在保护区内[1]。本次活动选择2012年4月26日在庙岛附近放归,预测2头海豹会与自然种群汇合。从释放后活动范围看,2头海豹在庙岛群岛附近出现的时间较长。根据王丕烈对斑海豹洄游线路的总结,通常辽东湾斑海豹在中国辽东湾和韩国海域之间洄游,偶尔会有个体在海流等作用下向南至东海、南海海域,这与本次释放的海豹117978向南运动的路线相符合[2]。
4.2 放生动物的大小和野化训练影响动物的生存能力
胡光源等对3种规格的黑龙江鲟鱼苗在人工放流前进行野生驯化30 d,结果表明,鱼苗个体越大,捕食能力越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强[3]。本次放生海豹2岁以上,野化训练6个多月,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但与精细照料的圈养海豹相比,回归大自然的海豹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捕食、疾病和人为干预。Pessier等通过调查2006~2011年死亡的13种167只青蛙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认为与圈养青蛙常常患有表皮增生、电解质失衡和代谢性骨病等不同,自然界青蛙更容易感染传染病和寄生虫[4]。
2只海豹信号分别在19 d和134 d消失,根据之前进行的同类实验的结果,有时海豹在释放数天后信号便消失,这种情况我们一般认为是信号发射器脱落造成,这是由于信号发射器是用粘贴在海豹背部的方式固定,而斑海豹经常在岸上或者礁石上栖息,其与地面或礁石的摩擦易造成粘贴的信号发射器脱落,并且根据海豹的生存能力及持续发回信号来看,它们已融入野生种群,死亡的可能性不大。
4.3 游弋路线受季节、潮汐、外界干扰等影响
斑海豹在冬季生殖,属冰上产仔类型,辽东湾结冰区是世界上斑海豹8个繁殖区中最南端一个。多年观察和推测认为,每年11月以后,斑海豹穿越渤海海峡,进入渤海的辽东湾,到来年5月下旬几乎全部游出渤海,但也有极少部分斑海豹是长年生活在周围水域的,斑海豹游出渤海后,一部分经辽宁沿岸而后沿朝鲜西海岸南下到达白翎岛,一部分成兽由庙岛群岛经黄海北部深水域直接游向白翎岛,另一部分幼兽在海流的影响下沿山东省沿岸南下漂到东海和南海水域[2]。
我国北部海域受大陆径流和季风变化影响,形成由北向南的沿岸流。每年1~2月,在强烈的北向冬季季风的作用下,由北向南的沿岸流最强,扩展范围至长江口附近海域,3~5月是季风的过渡月份,南向的沿岸流在整个沿海都由强变弱,并向北伸缩至杭州湾附近,6~8月为夏季南向季风的盛行期,杭州湾以北的沿岸流虽然还是自北向南,但已经变得很弱,而在杭州湾以南,东海、南海的沿岸流与外海暖流系统汇合在一起,自南向北流动。海豹117977及其所在的种群可能已经适应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长期在保护区内生存下去。海豹117978及其所在的种群在洄游过程中,可能追随黑潮暖流、黄海暖流及其沿岸流带来的鱼群到达杭州湾,在7月6日,暖流和沿岸流减弱的情况下,向北游回传统生长区域。
此外,海洋工程所产生的水下噪声对斑海豹的听力和声交流能够造成干扰,轻者对其个体造成惊吓,屏蔽动物群体的声交流信号,重者将可能造成斑海豹暂时甚至永久性听力丧失。此外,持续性噪声造成的累积效应将使它们对天敌和船只危害的警觉度下降,同时长期在同一水域存在的噪声将迫使动物放弃在施工海域内的活动[5]。根据美国NOAA于2009年发表的物种状况评审报告指出,西北太平洋各区域的斑海豹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生境恶化影响,我国黄渤海区域和日本海区域在内的斑海豹,遭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为捕杀和海洋人类活动,如钻井石油工程、海上航船运输及水下噪声等[6]。
4.4 对其他珍稀动物野外放生的借鉴意义
在圈养动物的野化训练方面,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7]、华南虎(Pantheratigrisamoyensis)[8]和东北虎(Pantheratigrisaltaica)[9]进行了很多尝试。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张和民介绍大熊猫“淘淘”和“张想”野化放归进展时认为,野化训练中的熊猫幼仔在生长发育、爬树能力、方向确定、对天敌的警惕性以及栖息地利用方面,都比圈养大熊猫好得多。经过26个月的野化培训,放归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后,健康状况良好。2010年和2011年,在旅顺新港,由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大连市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实施的斑海豹标记放流科研项目中,分别放流了4只、3只斑海豹,洄游路线与已知相符[10]。
斑海豹在我国是Ⅱ级保护动物,渤海湾只有几百只。青岛水族馆是国内最早人工饲养繁殖斑海豹的场馆,也是青岛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中国海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网络成员单位。多年来,凭借在海洋生物饲养、繁殖研究方面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积极开展对海洋动物的繁育研究和保护救助工作,目前馆内饲养20多只海豹。在建馆80周年之际,挑选2只小海豹野化训练、卫星标记和放流,以这种方式回馈自然,并希望大家保护野生动物,做生态系统的维护者。本次青岛水族馆放流2只小海豹长期传回信号,说明人工繁育斑海豹经一定野化训练后,能够适应野外环境,融入自然种群。这个结论有利于斑海豹救助救治的开展,并为斑海豹自然群体的资源量恢复及洄游路线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1] 范国坤,韩家波,黄继成,等.庙岛群岛海域斑海豹的分布与保护[J].水产科学,2005,24(3):16-18.
[2] 王丕烈.西太平洋斑海豹在黄渤海的分布、生态和资源保护[J].海洋学报,1985,7(2):205-211.
[3] 胡光源,王云山,张忠亮,等.黑龙江鲟鱼人工放流及野化训练[J],河北渔业,2011(7):34-36.
[4] Pessier A P,Baitchman E J,Crump P,et al.Causes of mortality in anuran amphibians from anexsitusurvival assurance colony in Panama[J].Zoo Biology,2014,33(6):516-526.
[5] 苏冠龙,许肖梅.水下打桩和船舶噪声对斑海豹听觉影响的初步分析[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3,32(2):178-183.
[6] David K,Southall B L,Schusterman R J,et al.Underwater 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 in pinnipeds:effects of noise level and duration.[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5,118(5):3154-3163.
[7] 刘宇男.野外闯荡的“张想”将有更多小伙伴[N].四川日报,2013-11-08.
[8] 陆军.华南虎,你的家在哪里——野化华南虎回归面临的挑战[J].大自然,2010(1):8-11.
[9] 朱蕴杉,张庆,许鲁.饲养东北虎野化训练的探讨[J].野生动物,2010,31(1):45-48.
[10] 韩家波,鹿志创,田甲申,等.基于卫星信标跟踪的斑海豹放流效果研究[J].兽类学报,2013,33(4):300-307.
Wild Training and Release of Captive-BornSpotted Seals(Phoca largha)
Gao Yan Jin Peng Yang Cuihua
(Qingdao Aquarium,Qingdao,266003,China)
Four seal pups bred in captivity were trained under fiel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6 months in this study.Two seal pups(numbered 117977 and 117978)were instrumented with satellite transmitters and the released in Dalian Spotted Seal National Nature Reserve(120°40′21.15″E,37°59′35.76″N)on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Qingdao Aquarium.The seal body temperatures,diving depths and geographic locations were recorded by GPS Tracker.Seal no.117977 survived mainly in Bohai Bay.Seal no.117978 arrived at Hangzhou Bay,then returned to the release area.The data from 117977 and117978 covered 19 and 134 days,respectively.We conclude that they 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wild population.Our results show that captive-bred and rewilded spotted seals can survive and migrate in nature after release.This demonstrates a feasible method for seal recovery and for study of migratory routes of natural population of spotted seals.
Captive breeding;
稿件运行过程
2015-10-06
修回日期:2015-11-24
发表日期:2016-02-10
Q864.5
A
2310-1490(2016)01-30-05
斑海豹;
野外驯化;
放流;
青岛水族馆
Spotted seal;
Wild training;
Releasing;
Qingdao Aquarium
高岩,女,45岁,馆员;主要从事海洋生物科普讲解与保护研究。E-mail:10219338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