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过程视角的职业生涯韧性作用述评

2016-11-17宋国学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韧性研究

宋国学

(1.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80; 2.黑龙江省国家审计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



基于全过程视角的职业生涯韧性作用述评

宋国学1,2

(1.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80; 2.黑龙江省国家审计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

职业生涯韧性的作用是其价值和意义的体现,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直接的或相关的研究成果,但缺少对该领域系统的研究回顾。通过对现有文献基于全过程视角的综合梳理发现,职业生涯韧性的作用包括事前预防型作用、事中克服型作用和事后恢复型作用三大方面,对既有研究需要继承和发展,才能对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洞见。

职业生涯韧性;全过程;工作压力源

组织快速变革导致的结果之一是雇主和雇员的心理契约从“关系型”向“交易型”发生转变,工作安全为职业生涯韧性(career resilience)和可雇佣性概念所替代[1],职业生涯韧性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主题。从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历史来看,现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韧性是一个出现比较晚的术语。London结合动荡多变职业生涯环境下职业压力、职业威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于1983年最早提出“职业生涯韧性”概念,将其定义为“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即使环境是令人沮丧的或破坏性的”[2],为“韧性”结合职业环境的情境化和具体化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职业生涯韧性对压力环境或压力的作用研究更好地体现了其价值和意义,国外研究相对成熟,而国内以职业生涯韧性为主题的实质性研究自2011年才开始,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知网查询结果发现,以职业生涯韧性、职业韧性和职业弹性为主题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仅18篇),在职业生涯韧性的作用方面研究更是稀少,该方面的系统回顾暂未发现。

本文以London的概念为依据,以职业生涯韧性对压力环境和压力的作用为基础,发现既有的国内外成果中直接关注职业生涯韧性作用研究(即直接以“职业生涯韧性”作用为主题的)的数量相对较少,与之有一定相关度或隐含了相关意思的成果(如内涵相近的术语、或属于职业生涯韧性维度的术语、或体现了职业生涯韧性的内涵)相对较多一些,关注的视角和内容均存在很大的差异,表面上显得零散,综合起来却是对全过程视角的体现,即职业生涯韧性对现实工作压力形成前后(后分别简称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影响作用。

工作压力源是导致压力的条件[3],压力是指个人对压力源的反应,一般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4]。以此为基础,本文将该国内外研究成果概括为事前预防型作用、事中克服型作用和事后恢复型作用,期望对未来研究能够提供新的洞见。

一、职业生涯韧性的事前预防型作用

《辞海》中对“预防”的解释是“预先防备”。职业生涯韧性这方面的作用并不是指预防工作压力源的产生,而是指职业生涯韧性对工作压力源转换成消极现实压力以及对其消极影响的预防。目前,主要是从职业生涯韧性在工作压力源与现实工作压力(包括行为或心理反应)之间的中介或调节效应角度来加以关注的。

1.在工作压力源与现实工作压力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罗宾斯和贾奇的观点隐含了职业生涯韧性在工作压力源与现实工作压力之间的调节作用[5]。他们认为工作压力源能否形成现实压力,还受个人认知、关于控制点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和敌意感等调节变量的作用。而这些调节变量正是职业生涯韧性的范畴所在,高职业生涯韧性有利于弱化潜在压力源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关系,职业生涯韧性越高,潜在工作压力源与现实工作压力正相关关系越弱,也就是说对于拥有高职业生涯韧性的工作者来说,潜在工作压力源导致现实工作压力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了潜在压力源转变为现实工作压力。

2.在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反应之间起调节作用

Romero等的研究直接关注了职业生涯韧性在工作压力源与压力感知等心理反应之间的调节作用[6]。他们的研究认为高职业生涯韧性有利于个人预防由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等导致的压力感,拥有高职业生涯韧性的个人对压力源的感知评价倾向于积极视角,有利于调节对工作压力源的心理反应,形成了一种心理预防机制。压力及其大小并不以潜在压力源等真实环境为基础,个人感知的压力才是在现实中发生作用的压力[7]。由此可以推论,在同样潜在压力源环境下,个人拥有越高的职业生涯韧性,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感知会越小,从而现实工作压力会越小。

3.在工作压力源与行为反应之间起调节或中介作用

Rodell 与Judge的研究更加具体和细致,关注了职业生涯韧性维度中的重要变量在工作压力源与行为反应之间的中介或调节作用[8]。他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向性人格(职业生涯韧性的重要变量)能够正向调节挑战性压力源与组织公民行为的正向关系,正向调节挑战性压力源与反生产行为的负向关系。换言之,职业生涯韧性越高,在挑战性压力源条件下,个人更容易呈现组织公民行为倾向,而不容易出现反生产行为倾向,也即出现积极行为反应,这也是将工作压力源转换为积极动力的一种体现。

Rodell 与Judge实证结果还表明注意力、焦虑和愤怒(职业生涯韧性的重要维度)在工作压力源与自愿工作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8],具体地说,注意力和焦虑在挑战性压力源与组织公民行为的负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焦虑在挑战性压力源与反生产行为的正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焦虑在妨碍性压力源与组织公民行为的负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焦虑和愤怒在妨碍性压力源与反生产行为的正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概括而言,这些消极变量因素越弱,则中介作用越弱,也即当职业生涯韧性越高时,工作压力源导致行为反应朝向积极方面发展的可能性越大。

职业生涯韧性“预防型”作用在工作压力源与压力感知(尤其是积极压力感知)之间具备了联结性,一方面为探讨职业生涯韧性“为什么”具备预防型作用提供了启示,另一方面也为积极组织行为学倡导的“品味”视角(指留意和领会环境的积极方面[9])的研究拓展了思路。

二、职业生涯韧性的事中克服型作用

《辞海》中对“克服”的解释包括两方面,即:战胜或消除(不利条件或现象);忍耐或承受。职业生涯韧性的事中克服型作用主要是指拥有职业生涯韧性的个人乐观地认为是压力环境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事件,认为压力是常态,能够很好地忍受或承受,直至战胜。Williams与Bryant认为职业生涯韧性有利于个人克服多样化情境因素(如家庭、学校和社区)导致的工作压力问题,在面临颠覆性环境时,职业生涯韧性不仅产生适应性,而且能够承担风险、接受工作和组织变革、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工作相关难题、愿意与异质性成员和新成员一起工作[10];李宗波、王明辉研究认为职业生涯韧性有助于个人有效应对组织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克服障碍,减轻压力导致的工作不安全感[11]。

1.被动反应型克服

London的职业生涯激励理论很好地关注了面对职业压力时职业生涯韧性的克服机制,主要侧重的是与相关维度的整合性作用[12]。他认为职业生涯韧性不仅包括了应对消极工作环境和结构性问题的能力,还包括在环境障碍中努力维持绩效的能力。职业生涯韧性是职业生涯动机的三维度之一,另外两个维度分别是职业生涯认同和职业生涯洞察力。职业生涯认同和职业生涯洞察力分别是导向性和激励性构件,职业生涯韧性是维持性构件,韧性有助于开发洞察力,转而开发职业生涯认同,每一维度都有助于克服职业生涯障碍。为了克服职业生涯障碍,成年人不仅需要理解自己和工作环境(职业生涯洞察力),遵循一系列目标(职业生涯认同),而且还需要拥有征服困难工作环境的能力(职业生涯韧性)。

相关学者综合了London及其他人的观点,绘制了职业生涯韧性的来源、描述和作用结果框架图(见图1),认为职业生涯韧性来源于生物性的、心理的和环境的条件,有助于激发和提升职业生涯韧性(包含勇气、能力和适应性等内涵),职业生涯韧性结合职业生涯洞察力和职业生涯认同,从而很好地克服职业生涯障碍*该文于2008年下载于网络,其名称为“Chapter4 Career resilience”,但未注明作者,也未注明书名,故无法做明确标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职业生涯韧性克服型作用的基本机制,给后续研究职业生涯韧性作用机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上述学者主要是从“被动反应”角度关注职业生涯韧性的克服型作用,也即面对职业压力时如何承受或战胜,很好地从理论层面认识职业生涯韧性的重要作用,但忽略了职业生涯韧性具备的“主动适应”效能。

2.主动适应型克服

Cunningham研究指出,职业生涯韧性具备的自我效能、乐观性、适应性和风险承担特质能够帮助个人主动适应可能出现的高风险环境[13]。这为关注职业生涯韧性的主动适应型克服作用提出了要求。

图1 职业生涯韧性的来源、描述和作用结果

Obrist,Pfeiffer和Henley的研究视角更开阔,他们开发了多重韧性框架[14]并得到了Dongus,Pfeiffer和Metta的应用[15](以坦桑尼亚为例,构建了在疟疾控制计划中的多重韧性框架),均认为韧性不仅指应对多样化条件(即被动应对),而且还指寻求创造性选择(即主动适应),以寻求各种克服困境、处理威胁的可能性和不断开发处理威胁的能力(即积极结果)(见图2)。

多重韧性框架更加重视韧性在困境中的主动适应型克服作用,认为韧性包括导向积极结果的个人能力、资产和活动,多重韧性促进人适应其变化着的环境中的多样化浪潮。同时,也认为一定条件下被动反应也不可忽视,韧性构建必须通过威胁和应对这些威胁的能力来检验,个人、社会和社会角色能通过强化被动反应和主动适应能力以更有效地应对威胁,可以从经济、社会和文化资产中吸收和转换以强化这些能力。

职业生涯韧性的事中克服型作用侧重的是经受压力过程中个人妥善应对或适应职业压力问题,也体现了过程机制,认为个人可以对环境和职业生涯的动荡性变化进行主动性适应或被动性反应,即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发负重要责任,不再将职业生涯中的个人看作是完全由外界影响的、被动的存在,使得单一的强调组织职业生涯开发转向重视组织—个人双重职业生涯开发,为职业生涯研究中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融合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图2 多重韧性框架[14-15]

三、职业生涯韧性的事后恢复型作用

《辞海》对“恢复”的解释是成为原来的样子,“韧性”这一术语本身就包含了该方面的含义。许诺、凌文辁认为职业韧性(即为本文中的“职业生涯韧性”)就是个体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各种工作压力和逆境时作出自我调整和适应的方式;职业韧性就是员工如何面对工作逆境,从逆境中恢复并反弹;具有职业韧性的员工在恢复过程中会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在恢复过后达到加强韧性的目的,变得富有经验,获得更多的知识[16]。

1.事后恢复型作用过程

该方面研究重视的是在压力产生后,职业生涯韧性如何有助于个人从中恢复的过程。

(1)职业生涯自力更生车轮理论的观点。Collard,Epperheimer和Saign提出了职业生涯自力更生车轮(career self-reliance wheel)理论[17],认为具备职业生涯韧性的个人能够自主自立、提升知识水平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管理负责,能够帮助人们通过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学会如何在新的工作世界中恢复并取得成功。将职业生涯韧性划分为自知之明、价值驱动、面向未来、持续学习、灵活性和互联性6个维度(见图3),其中,自知之明帮助个人在面对变革时维持控制感和找到正确的恢复导向;价值驱动帮助个人使其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一致,为从困境中恢复获得心理支持;持续学习帮助个人保持其职业技能的现代性,具备恢复的技能;面向未来即要求个人有长远目光,从而能够乐观地面对现实;灵活性帮助个人适应变革,从中恢复;互联性帮助个人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2)自我平衡的韧性观。Cummins 和 Wooden基于韧性理论和自我平衡理论,结合个人的工作,认为韧性具有自我平衡的能力[18],首先是维持控制主观幸福感,其次通过情感体验恢复自我平衡的保护心态,自我平衡可以通过行为的、外在的和内在的韧性资源予以强化,提出了自我平衡的韧性。他们认为自我平衡有设定点,以0~100量表,正常设定点范围在70~90点,70点以上是维持正常的自我平衡最低水平,50~70点包括维持自我平衡和非自我平衡两种;50点以下意味着非自我平衡。当个人处于非平衡状态时,韧性需要对两个竞争性力量起作用才能维持自我平衡,此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职业生涯韧性的水平,其一是对自我平衡负面挑战的强度,如由贫苦或忧虑导致的;另一是自我平衡资源的强度,如收入或工作关系。该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生涯韧性促使个人在面临困境时如何获得幸福感,从而恢复自我平衡的心理状态的过程和机制。

图3 职业生涯自力更生车轮[17]

2.事后恢复型作用结果

该方面研究关注的是压力产生后,职业生涯韧性作用结果。一些研究关注了高、低职业生涯韧性“恢复型”作用结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引发组织公民行为还是反生产行为上。代表性的如Pepper与Lorah认为在工作压力源条件下,高职业生涯韧性者能够控制自我,从而避免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而低职业生涯韧性者会出现退缩、缺勤或躲避行为[21];Shin研究表明,职业生涯韧性与对变革的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正相关,有助于表现出“良好的公民感”和组织公民行为[22];尹奎、刘永仁研究认为在相同职场排斥情况下,高职业生涯韧性的个人的离职退缩倾向更低[23]。

Yang 和 Danes结合调整和适应反应理论以及韧性理论[24],具体关注了创业者的职业生涯韧性,认为创业者需要获取资源去适应事业和家庭生活的变化,这种能力就被称为创业者的职业生涯韧性。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韧性(以经营信心和生活前景作为重要指标)、韧性过程(将婚姻承诺作为重要指标)和压力源(将经营需要作为重要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韧性(经营信心、生活前景)与经营成功显著正相关(β=0.221,p<0.027;β=0.246,p<0.015),婚姻承诺与盈亏平衡点显著负相关(β=0.449,p<0.001),由此,Yang 和 Danes认为创业者在面临压力条件下,其韧性对创业者的工作负荷、时间管理和工作家庭平衡,最终是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能够让创业者很好地进行时间管理、平衡工作家庭和履行婚姻承诺,将个人心理和经营绩效等恢复为常态[24]。Yang 和 Danes的研究不仅考虑了工作本身,综合考虑了应对日常工作生活压力的素质,这突出了工作-生活-质量理念,以及工作-家庭平衡理念。

“职业生涯韧性”这一术语本身就包含了从压力中恢复的意思,恢复性作用是其最本质和核心的作用,很好地明确了个人经受压力过程之后的结果状况——恢复如初,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念。正是从该角度,职业生涯韧性属于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的重要构成因子[25]。事后恢复型作用还认可和重视了职业生涯韧性内涵中强调的个人职业生涯开发,即开发知识和技能以对个人、组织和顾客做贡献。

四、总结与展望

国外研究中隐含了职业生涯韧性的事前预防型、事中克服型和事后恢复型作用,对工作压力产生和影响的全过程均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既有利于工作压力产生的事前预防型管理,也有利于工作压力产生过程中和事后的克服、容忍、维持和恢复型管理,为关注作用研究明确和拓展了思路,无论是对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部门的职业生涯管理、压力管理乃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

国内研究侧重的主要是职业生涯韧性的事中克服型和事后恢复型作用。事中和事后视角的关注固然也是科学合理的,侧重于提升职业生涯韧性来降低工作压力负面影响作用,这也是重要的策略。需要强调的是,工作压力源转变为消极现实压力后,尽管可以通过职业生涯韧性来“克服”和“恢复”,但毕竟负面影响已经产生,而职业生涯韧性的“预防型”作用有利于避免或减少由工作压力源导致的一系列消极问题的出现,属于事前管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领域。

未来的研究需要重视如下方面课题:

1.重视作用机理研究

尽管目前研究关注了职业生涯韧性在工作压力源与工作压力或压力感知之间所扮演的中介或调节作用,明确了预防型机理,但事中克服型作用和事后恢复型作用机理是什么样的,在职业生涯韧性与职业压力的关系中存在哪些中介因素或调节因素,其作用路径具体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细致探索。正如许诺、凌文辁指出的那样,应该更多地关注个体战胜压力的原因,而不是过多地研究产生压力的原因[16]。Lent,Brown,Hacket的社会认知职业生涯理论值得参考,在该理论中个人自我效能、结果期望,结合障碍和支持,能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兴趣、目标和行为产生影响。

只有很好地关注职业生涯韧性的作用机理,才能为一方面关注提升职业生涯韧性,另一方面关注影响其作用的中介或调节变量,从职业生涯韧性本身和其作用机理多重角度更好地提升作用效果,为拓展有效处理压力的路径做出新探索。

2.拓展全过程的研究视角

“全过程”既可以包括压力产生和作用的全过程,还可以考虑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全过程。有研究显示职业生涯韧性与年龄具有密切关系[26],职业生涯韧性的作用及效果可能因年龄而存在差异。经典的职业生涯生命周期理论按照年龄划分职业生涯阶段,如探索阶段、确立阶段、晋升阶段和维持阶段等,可以考虑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全过程中的职业生涯韧性作用及其机理,从而为不同职业阶段的工作者提供压力管理的重要理论工具。

3.重视应对与品味双重作用研究

[1] ROUSSEAU I.Enhancing career resilience:the new psychological contract[J].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0,19(8):700-703.

[2] LONDON M.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moti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3,8(4):620-630.[3] JEX S M,CROSSLEY C D.Organizational consequences[G]//BARING J,KELLOWAY E K,FRONE M.Handbook of Workstress,Thousanoaks,CA:Sage Publications,2005.[4] CAVANAUGH M A,BOSWELL W R,ROEHLING M V,et al.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self-reported work stress among us manager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0,85(1):65-74.

[5] 斯蒂芬·P·罗宾斯,贾棋.A.蒂莫西.组织行为学[M].孙健敏,李原,黄小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 ROMERO A J,EDWARDS L M,FRYBERG S A,et al.Resilience to discrimination stress across ethnic identity stages of development[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4(1):1-11.

[7] MAROM M,KOSLOWSKY M.The effects of role stressors,work-related hassles,and critical job events on mental health over time:a study of new employe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2013,5(3):108-121.

[8] RODELL J B,JUDGE T A.Can “good” stressors spark “bad” behavio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s in links of challenge and hindrance stressors with citizenship and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9(6):1438-1451.

[9] BRYANT F,VEROFF J.Savoring:a new model of positive experience[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es,2007.

[10]WILLIAMS J M,BRYANT J.Overcoming adversity:high-achieving African American youth’s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al resilience[J].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2013,91:291-300.

[11]李宗波,王明辉.员工职业生涯韧性与其不安全感、绩效的关系——上司支持感的调节效应[J].软科学,2012(8):104-108.

[12]LONDON M.Relationships between career motivation,empowerment and support for career developmen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3,66:55-69.

[13]CUNNINGHAM I.Drawing from a bottomless well? exploring the resilience of value-based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voluntary organization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0(5):699-719.

[14]OBRIST B,PFEIFFER C,HENLEY R.Multi-layered social resilience:a new approach in mitigation research[J].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udies,2010(4):283-293.

[15]DONGUS S,PFEIFFER C,METTA E.Building multi-layered resilience in a malaria control programme in dar es salaam,tanzania[J].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udies,2010,10(4):309-324.

[16]许诺,凌文辁.初探职业韧性的培养[J].企业经济,2007(9):51-53.

[17]COLLARD B,EPPERHEIMER J W,SAIGN D.Career resilience in a changing workplace[R] (Report No.CE-072-052).Columbus,OH: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Career,and Vocational Education,1996.

[18]CUMMINS R A,WOODEN M.Personal resilience in times of crisis:the implications of SWB homeostasis and set-points[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4,15:223-235.

[19]MAHER J M.Women’s care/career changes as connection and resilience:challenging discourses of breakdown and conflict[J].Gender,Work & Organization,2013(2):171-183.

[20]HANKS S H.Mastering turbulence:the essential capabilities of agile and resilient individuals,teams and organizations[J].Personnel Psychology,2014(1):301-302.

[21]PEPPER S M,LORAH P.Career issues and workplace considerations for the transsexual community[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8,58:330-343.

[22]SHIN J,TAYLOR M S,SEO M.Resources for change:the relatationships of oganizational inducements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to employe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oward organizational chan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55(3):727-748.

[23]尹奎,刘永仁.职场排斥与员工离职倾向:组织认同与职业生涯韧性的作用[J].软科学,2013(4):121-124,127.

[24]YANG Y X,DANES S M.Resiliency and resilience rrocess of entrepreneurs in new venture creation[J].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ournal,2015,5(1):1-30.

[25]LUTHANS F,AVEY J B,SMITH R,et al.More evidence on the value of Chinese workers’ psychological capital:a potentially unlimited competitive resourc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8,19(5):818-827.

[26]GROTBERG E H.Resilience for tomorrow[R].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Psychologists,Convention,Iguazu,Brazil,2005,July 18.

[27]LAZARUS R S.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past,present,and future[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93(3):234-247.

(责任编辑 张佑法)

Review on the Effects of Career Resil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Process

SONG Guo-xue1,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erbin 150080, China;2.Heilongjiang National Audit Research Center, Haerbin 150080, China)

The effects of career resilience is the embodiment of its value and significance.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direct or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a systematic review research is seldom. After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process, the holistic effects of career resilience include three aspects: the prevention in advance, overcoming in process and recovery afterwords. To innovate the future research, it is important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existing research.

career resilience; holistic process; work stressor

2016-02-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基于全过程视角的职业生涯韧性作用机理及优化研究”(13YJA630076);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职业生涯韧性对新常态工作环境的应对——品味双元效能研究”(15SHD01);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基金课题(JC2013W4)

宋国学(1971—),男,安徽安庆人,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黑龙江省国家审计研究中心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宋国学.基于全过程视角的职业生涯韧性作用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0):73-79.

format:SONG Guo-xue.Review on the Effects of Career Resil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Proces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10):73-79.

10.3969/j.issn.1674-8425(s).2016.10.011

F272

A

1674-8425(2016)10-0073-07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韧性研究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幼儿师范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