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在校经历对职业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2016-11-17周文霞薛晓州李锦飞高雪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经历大学职业

周文霞,薛晓州,李锦飞,高雪原,辛 璐

(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北京 100872)



大学生在校经历对职业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周文霞,薛晓州,李锦飞,高雪原,辛 璐

(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北京 100872)

采用结构化访谈法对326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已毕业大学生实施调查,请他们根据职场经验重新审视在校经历。运用主题分析和文本编码的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与周围人维持良好的人脉关系、有针对性的实习、认真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参加社会实践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前5项在校经历。为人处事的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是需要持续培养的重要素质。

大学生;在校经历;职业发展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心智模式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其良好的在校经历会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将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大多数同学对从高中步入大学,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不了解大学究竟对他们有何意义,价值观尚未成熟,于是一些人会在迷茫中浪费很多宝贵的光阴[1]。虽然,现在也出现很多关于新生入学指导方面的书籍,但是这类书籍往往只是依据作者的主观经验撰写的,缺乏实际调查分析,无法确切地指导大学生度过宝贵时光。为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对326名已毕业多年的大学生实施结构化访谈,提炼、分析对职业发展有利的在校经历,以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导,帮助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完善自身素质,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

一、文献回顾

本文将在校经历定义为大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在校亲身经历过、做过或遭受的对其自身成长产生很大影响的事情或过程。大学生在校经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种类丰富,因此要想将所有在校经历毫无遗漏地罗列出来并非易事。目前,关于大学生在校经历方面的文章非常有限。其中,薛宇红、田东平在论述大学生的在校经历与能力培养的互动关系问题时将在校经历分为知识积累、实践、人际关系和其他项目4个类别,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能力与经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校经历能够正向促进或者反向阻滞能力的发展[2]。梁红静等通过研究大学生在校兼职的经历与未来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现,兼职是大学生提升自我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对大学生未来工作有积极的影响[3]。吕翠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关注女大学生在校经历与成功就业之间的关系,获悉用人单位看重的女大学生的在校经历一般包括实践的经历、领导的经历、获取知识和闲暇时间的安排4个方面[4]。吴海红、孙彩霞立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在校实践经历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性,并指出,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5]。王建伟、申炎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校经历特别是在校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经历是预测其求职行为有效性的重要变量[6]。此外,研究表明,学生的干部经历[7-8]、学生的组织工作经历[9],以及社团经历[10]等都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以往的研究大多是挑选出几项重要经历,并阐述其重要性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虽然能够给读者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是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文通过对326名已经工作的大学生进行访谈,系统分析对大学生日后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在校经历和大学期间需要培养的能力类型。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我们通过对多位工作多年的大学生进行结构化访谈,要求被访谈者回忆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在校经历,在此基础上采用主题分析和文本编码法对大学生在校经历进行探索性研究。然后,运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各个在校经历项目出现的频次及其占比。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结合访谈材料分别论述不同在校经历的重要性差别。

我们首先设计了结构化访谈问卷,结构化访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你在大学的经历主要都包括哪些?大学学习期间的经历对你职业发展有何影响?学习成绩、实习、社会活动、班干部、人际关系,哪些内容对你职业发展影响更大,为什么?要求被访谈者以“过来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大学时期的在校经历。其次,发动参加职业指导课程的同学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先对同学们进行访谈的培训,随后要求每个同学找一名工作经验3年以上处在自己感兴趣工作岗位上的校友进行访谈。总共采访了326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有效访谈时间累计约9 780分钟,平均每个访谈30分钟,平均每篇访谈材料的文字稿约2 500字。访谈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如下:从性别上看,男195人,女131人;从年龄上看,20~25岁14人,26~30岁95 人,31~35岁39人,36~40岁40人, 41~45岁65人, 46~50岁64 人,50岁以上9人;工作年限:6年以下98人,6~10年51人,11~15年31人, 16~20年44人, 20年以上102人;所学专业:文科77人,工科69人,管理学51人,经济学45人,理科34人,医学16人,法学11人,艺术与体育8人,教育学7人,其他8人;从单位性质看,事业单位73 人,民企66人,学校66 人,国企61 人,政府机关30人, 外企15人,个体创业13 人,其他2人;大概月收入:3 000元以下5人,3 001~5 000元87人,5 001~7 000元50人,7 001~9 000元50人,9 001~11 000元38人,11 001以上96人。

在访谈完成之后,我们首先采用Strauss和Corbin(1990)的扎根理论编码法对在校经历调查研究的文本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提炼具体条目。为了避免编码者的主观随意性,由两名硕士研究生同时进行独立编码,再对编码结果进行比较,寻找编码中的差异,对有差异部分进行讨论,直到达成共识;最后将在校经历编码条目交由两名专家审阅,再次修订。通过持续比较、不断提炼,编码分析至60多份材料时基本达到理论饱和,没有发现新的在校经历条目出现。然后,归纳这些条目并录入Excel统计软件,对300多份访谈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在校经历被提及的频数。

三、研究结果

(一)在校经历条目

根据编码分析结果,共提炼出14项对职业发展有益的在校经历,我们将其分为6大类。

第一类包括: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刻苦学习英语,勤加练习;倾听有益讲座;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辅修第二学历。这些项目基本都与知识学习有关,可以归为“学习知识”类别。

第二类包括:组织、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这两个项目基本都与学生工作有关系,可以归为“从事学生工作”类别。

第三类包括:有针对性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两个项目基本都与工作经验相关,可以归为“获取工作经验”类别。

当解题出现困难时,需静心思考如何利用尺规构造图形,其构图的过程就是对条件充分分析的过程,思路自然成.如何构图?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处处着眼于构图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基于构图分析问题,需要明晰“构什么、怎么构、构与解的关系是什么”这三个问题.

第四类包括:与周围人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可以归为“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类别。

第五类包括:确定明确的职业目标;执行各阶段职业发展规划。这两个项目基本都与职业规划有关,可以归为“制定职业规划”类别。

第六类包括:身处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归为“所处环境”类别。

(二)各在校经历项目重要性排序

参照编码分析提出的14条在校经历项目,运用主题分析法对326份访谈材料做频数分析,统计分析各在校经历项目被提及的频数,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在校经历项目频数统计

1.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从图1中,可以看出确定明确的职业目标被提及的次数最多,高达75.15%的受访者认为其在大学期间有明确目标,94%的受访者表示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很重要。37.42%的受访者严格执行各阶段职业发展规划,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访谈过程中,很多人表示有目标和没有目标差异会很大。有目标就会很少走弯路,更有方向感地朝着目标去努力,去奋斗;没有目标,就会在探索中寻找方向,偶尔会迷失自己,生活缺乏激情,泛不起半点波澜,整天碌碌无为,错过很多发展机会。大学生应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衡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如果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企业用人单位也非常看重新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希望能招到一个和企业共同成长、一起进步的员工。毕业生在求职时候的职业规划是一种信号,让用人单位觉得其求职意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其职业规划只有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为用人部门工作,用人单位也乐意聘请这些目标明确、规划清晰的人。

图1 在校经历项目占比分布图

如图1所示,60.43%的受访者提及并认为与周围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在校经历。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在校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同乡关系等,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有一位从事新闻行业的被访谈者提及:“人际关系是从事新闻行业很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如果以后想从事危机公关这方面的职业,人际脉资本可以很快帮你在工作上找到很好的立足点。”也有人表示:“师生关系对其职业发展影响很大,当时遇到一个特别好的老师,很崇拜他,然后也想当老师。”好的老师能够不断地给学生以启发,给予最直接的忠言与批评。而同学之间的交流、同学的选择和想法也可以提供参考和指引,同学之间传递大量信息会为职业决策提供重要帮助。有一位被访谈者说:“当初从物资管理专业转向财务岗位的决定主要是询问一些要好的学习金融专业的同学意见,她们帮助我指引了方向,为我的职业决策提供了大量信息。”当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有助于我们职业生涯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我们在大学里收获真挚的友情,就像其中的一位新闻工作者所说的:“我在新闻学院四年的学习过程为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人脉,让我在刚刚进入工作时感到不孤立无援,现在我也与许多同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享受着大学时期建立的真挚友情。”

3.获取工作经验

长期的实习经历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前奏曲,47.55%的受访者认为有针对性的实习很重要,也有少数人认为实习只是简单地打杂工作,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实习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很大,因为在学校里埋头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清楚专业的实践情况,通过实习可以培养职业兴趣,提前思考自己究竟适合在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其次,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弥补毕业生经验不足的缺陷,在正式工作时少走些弯路。同时,大学生在实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可以提高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当今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中,沟通、交流、为人处事做得好,能够储备社会资源,大大有利于职业的发展。最后,实习有助于大学生从“学生”到“雇员”角色的转变,帮助大学生降低初入社会的现实冲击,接受预期与现实的差距,减少心理矛盾和痛苦,从而更快适应正式工作。另外,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实习所在的团队、所跟的老板非常重要,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偏好,例如一位HR总监表示:“我在实习过程中很看重团队和老板,个人比较喜欢那种品格厚重、愿意带领下属的老板,这在工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后来找的老板都是那种性格较厚重的人。”39.26%的受访者也提及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丰富工作经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

4.学习知识

45.71%的受访者认为,认真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在找工作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非常必要,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可以保研,在大四上学期的时候可省去准备考研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来参与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学术工作或实习活动。大部分人对学习成绩所持的观点是良好的成绩不是终极目的,重要的是取得良好成绩的过程。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很快,面对新知识、新事物、新技术,要求每一位职场人都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如此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且,不管在哪个工作单位求职,首先要保证具备达到雇主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在职场中总会有用武之地。14.11%的受访者强调了广泛阅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博览群书有利于培养文化素养、积累文化底蕴,对以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同时会拓宽知识面,学会与不同的人交流的方式,能够与不同人找到一个交集。在访谈过程中,少部分人也提及当今大学生要刻苦学习英语,勤加练习,因为在工作岗位上,随时随地都可能会用到英语,所以大学生平时要注意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对于观察、理解和阐释中国之外的国家文化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少许受访者还提及大学期间要多听有益的讲座,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自身学习兴趣辅修第二学历。

5.从事学生工作

在谈及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参加社团活动时,34.36%的受访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尤其是刚上大学初期很有必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因为以后很多同学会面对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很多人都难以在社团活动和学习之间找到平衡。在社团组织中,只要资历越深,位置越高,锻炼人的机会就越多。在学好知识的同时要兼顾到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不在多,而在于能够从中真正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一些课本里接触不到的技能,比如: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组织策划等。甚至能够在社团活动中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真心相待的好朋友。19.94%的人提到担任学生干部的重要性,认为担任学生干部可以锻炼个人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益。一位受访者在大学期间曾担任班长、女足教练和文体部长,他表示这些经历能够使他拥有大的胸怀、大的眼光,不拘泥于细节,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整体,看清事物的本质,帮助他更早地适应新环境、新工作。

6.身处良好的文化氛围

大学教育不光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大学各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就像各自的校训一样,承载着一代代办学人的理念和对学生寄予的厚望。大学生身处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会培养出高尚的品质,宽广的胸怀,求知的热情。在访谈过程中,不少人提到当时大学的民主、开放、包容的校园氛围对自己的影响巨大。也有人提出受到其他学校的文化影响颇大,常常到北大、清华这些名校去蹭课、听讲座,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自己的思维、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指校园文化,还包括宿舍氛围、班级氛围等等。

(三)大学应着重培养的能力

通过调查326位受访者对在校学生能力培养的看法,依据提及的频数多少排序,分别是:为人处事的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责任心、领导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见图2。

图2 在校培养的能力或素质类型

如图2所示,25%的人都提及大学应该培养为人处事的能力,这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在人际关系方面,注意训练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平时,在与同学、老师、朋友交往过程中,要懂得怎么合作,怎么避免矛盾,怎样寻求一致。18%的人提及应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应该提高学习能力,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工作中会接触许多新的事物和问题,需要有快速学习新东西的能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应时刻保持好奇、好学的态度,多学习、多积累,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18%的人认为在学校期间应注意培养沟通能力,向领导汇报工作进程、寻求指导和支持,与同事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调查客户需求,与上级供应商或下级供销商洽谈合作时,高超的沟通技能能够让这些工作事半功倍。7%的人提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因为在将来的工作中,大多数工作是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的。另外有6%和5%的人认为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非常重要,到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学生迅速地转换角色,适应新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遇到的任何困难和问题。最后,有6%和4%的人提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责任心很重要,社会与大学那种单纯的学校环境不同,会经历许多挫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需要具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抗压、抗挫折。其次,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负责任,接手的任务一定要按时完成,负责到底,即使出于各种原因导致未完成也需要有合理的解释,不能放任不管。

四、建议

能力的提升与外在经历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良好的外在经历有助于能力增强,强化后的能力反过来又对外在经历起到丰富和促进作用。大学生丰富的在校经历,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因此,大学生需要通过良好的在校经历提高和完善自身综合能力,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学习,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脱颖而出。结合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我们为当代的大学生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改变心态,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出于被动的应试状态,逐渐养成了依赖心理,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必须从“被动式”学习或称为“驱赶式”学习调整为“积极主动式”学习心态,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各种机会锻炼提升自己,敢于探索和挑战未知事物。

其次,重视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和行为仍是围绕着学习进行的,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会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提供必要的准备,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重视学习活动。尽管一个人的学习成绩的高低不能完全代表他的能力高低,更不能由此推断出他以后的成就或贡献大小,但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这也是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其三,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维持良好的人脉关系。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学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在保证学习不落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社团组织,通过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抗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慢慢结识一帮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

其四,重视有针对性的实习经验。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但是社会与大学校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些不同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对工作的责任态度、职场的人际关系,以及处理事情的轻重缓急顺序等等,这些对于稚嫩的大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而实习恰恰能够弥补经验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职业情况。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暑期的时间,尽可能到与自己未来就业去向相关的企业实习,适应职场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并不断探索职业兴趣点,为以后求职奠定基础。

[1] 邹霞,李继富.论职业生涯规划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7):150-152.

[2] 薛宇红,田东平.试论学生在校经历与能力培养的互动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42-45.

[3] 梁红静,徐良燕,吕婷婷.浅谈大学生在校兼职经历对未来工作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5(19):20-20.

[4] 吕翠.女大学生在校经历与成功就业的调查[J].人力资源管理,2015(2):209-210.

[5] 吴海江,孙彩霞.大学生实践经历与就业核心竞争力关系探析[J].今日科技,2015(6):55-56.

[6] 王建伟,申炎.大学生在校经历与有效求职行为关系研究——以××高校2013届毕业生为例[J].企业导报,2015(13):120-121.

[7] 张晶晶,朱宇峰,周丹,颜雯茜.学生干部经历对学生职业能力影响的调查[J].无线互联科技,2015(8):74-75.

[8] 江滨,王兴国,高原璐. 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及调适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111-115.

[9] 周菲.学生组织工作经历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4(4):10-15.

[10]谢莹莹.基于社团经历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实证分析——以宁波部分高校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2):97-100.

(责任编辑 张佑法)

Study of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Experience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ZHOU Wen-xia, XUE Xiao-zhou, LI Jin-fei, GAO Xue-yuan, XIN Lu

(School of Labor and Human Resourc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rience in campu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326 graduates with rich work experience were asked to reconsider about their experience in campus based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The data of the structured interview were analyzed with thematic analysis and text coding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tting specific career goals, maintaining good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targeted internship, studying hard and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practice were categorized as the top 5 crucial types of experience in campus. Furthermore, social skills, learning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considered as essential qualities that need to pay continuous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 school experience;career development

2016-01-10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品牌项目“大学生在校经历与早期职业成功关系的追踪研究”(10XN1036)

周文霞(1960—),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发展、组织行为。

周文霞,薛晓州,李锦飞,等.大学生在校经历对职业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0):67-72.

format:ZHOU Wen-xia,XUE Xiao-zhou, LI Jin-fei,et al.Study of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Experience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10):67-72.

10.3969/j.issn.1674-8425(s).2016.10.010

G64

A

1674-8425(2016)10-0067-06

猜你喜欢

经历大学职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