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选读词条

2016-11-16

草原 2016年8期
关键词:唐明皇杨贵妃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原谓八个神仙各凭自己的法术过海。

《登州府志》载:“索内外军不律者,配沙门岛。”说的是从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开始,驻守内地和边关的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现在山东省烟台市的庙岛)。后来岛上犯人越来越多,而朝廷每年只拨给300人的口粮。为使粮食够吃,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的办法:当岛上犯人超过300人时,便将其中一些人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如此被杀的,两年内竟达700多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越海逃跑。有天晚上,众囚犯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跳入海中,往约30里外的蓬莱丹崖山方向游去。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海中,只剩8人游到岸边,在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后来叫仙人洞)里躲了起来。第二天,这8个犯人被渔民发现。听说他们是从沙门岛越海而来,惊奇万分。人们把这种反抗强暴、追求自由的行动传为美谈,后又把它同传说中的八仙附会起来。明代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里,确定八仙为汉锺离(即锺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传说他们在过海时,各施展了一套法术,在民间逐渐演变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话故事。

现多用来比喻在共同从事的某项工作中,各人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拜倒在石榴裙下】

石榴裙:石榴红色的裙子,借指年轻女子。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

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唐明皇在华清宫西绣岭、王母祠等地种了不少石榴供贵妃观赏。而唐明皇又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因此,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又因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入杨贵妃口中。对此,朝中大臣很是看不下去,所以对杨贵妃侧目而视,怨讟(d俨)日生,杨贵妃为此很不高兴。

一天,唐明皇邀群臣赴宴,请杨贵妃弹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把一根弦弄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唐明皇问是什么原因,杨贵妃乘机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因此把弦弄断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话,于是降下旨意: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了贵妃均需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从此,大臣们见到杨贵妃都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

因为杨贵妃平日总喜欢穿绣有石榴花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话来互相解嘲。后来这句话便渐渐地从宫廷传向民间,并流传下来。

现在人们多用此语比喻对女性的美丽佩服得五体投地,也比喻被女色所迷惑。

【鼻祖】

原是始祖的形象说法。出自《汉书·扬雄传上》:“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蝉嫣:连属,一脉相承。其意为:与周氏相连的一支,其祖先可能在汾这个地方。金代元好问《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中有:“濑乡留耳孙,阙里传鼻祖。”

创始人称“鼻祖”,首先与人们对鼻子的认识有关。

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较低,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很多限制,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很多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古人认为,每个人在娘胎里还没有形成人形之时,就已经有了鼻子的形象,它是人身上最早形成的器官。在这一点上,鼻与创始人类同。

“鼻”的本字原作“自”。“自”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人鼻子的形状,读音和“鼻”相同,许慎《说文解字》云:“自,读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解为自己,作第一人称代词用,故又在“自”字下加了一个声符“畀”,造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自”的本义是“鼻子”,人们常常说到自己的时候指着鼻子,后引申为介词“从”,或引申为动词“始”。《汉制考·说文》里有“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即把生的第一个儿子称作“鼻子”,这里的“鼻”字即“第一”“最初”或“开始”的意思。所以,人们就把始祖和创始人都称之为鼻祖。

【拔薤抱孙】

典出《后汉书·庞参传》。

东汉时,汉安帝昏聩无能,政治腐败,朝廷大权被外戚、宦官把持,贪官污吏层出不穷,搜刮民财,加重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永初四年(110年),一向廉洁正直、竭忠尽职的龐参被任命为汉阳太守。他一上任就特地去拜访当地名士任棠,向他请教治理汉阳和惩治贪官污吏的办法。当庞参来到任棠家时,只见门前放着一束薤(xi侉),一盆水,任棠抱着自己的小孙子蹲在门旁。庞参见后沉思许久,才恍然大悟,他对随行官员说:“任棠是在借物喻义,用来考察我这个新上任的太守。他放一盆水,是希望我做一个透明如水的清官;拔一束薤,是暗示我要敢于‘抑强助弱,惠政得民。而他抱孙当户,是让我开门行善,体恤孤老病弱,这真是一片苦心啊!”这次拜访对庞参影响很大。他在任期间牢记任棠的教诲,严惩豪强,铲除污吏,深得民心,成为著名太守被载入汉史。

后以“拔薤抱孙”作为典故,来告谕从政官员,为政要敢于抑制豪强,体察民情。

【东风压倒西风】

原谓封建大家庭中对立的双方,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语出《红楼梦》第八十二回。

这段故事说的是,凤姐耍手段折磨死了其夫贾琏外娶的偏房尤二姐,夏金桂设计陷害薛蟠的侍妾香菱。袭人想到自己,本不是宝玉的正房,只怕宝玉娶一个厉害的,自己便是尤二姐、香菱的后身。看贾母、王夫人及凤姐的意思,宝玉要娶的是黛玉无疑,那黛玉就是一个多心人。袭人便走到黛玉处去探探她的口气。

黛玉正在看书,黛玉的侍女紫鹃让茶毕,和袭人说起香菱,袭人便顺势说:“你还提香菱呢!撞着这位太岁奶奶,难为她怎么过!”她伸出两个指头,数落道:“说起来,比她还厉害,连外头的脸面都不顾了。”黛玉接过话头说:“他(指贾琏)也够受了!尤二姑娘怎么死了!”袭人说:“可不是!想来都是一个人,不过名分差些,何苦这样毒?外面名声也不好听。”黛玉从不闻袭人背地里说人,今听此话有因,心里一动,便说道:“这也难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袭人忙说:“做了旁边人,心里先怯,哪里倒敢欺负人呢?”“东风压倒西风”即源于此。现在用来比喻两种力量的对比,一方压倒另一方。一般是指正义力量压倒非正义力量。

【鹏程万里】

典出《庄子·逍遥游》。

这是《庄子》中一段著名的神话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北海,即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南冥,南海。北海大鱼鲲变为大鹏鸟,鸟之大没有办法用语言详细描述,仅它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如果展翅飞翔,它的双翼(翅膀)伸展开,就像从九天挂到大地上的云彩。大鹏鸟飞动,都是从大海上运行的。它从北海到南海,中间不间断飞行,一飞就是六个月。它在起飞时,双翼击水将波及三千里;向上启动就将高升九万里。其气魄之大、行程之远,可想而知。

后人据此引出“鹏程万里”作成语,比喻前途远大。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一成语是由车胤囊萤及孙康映雪夜读两个故事而来。

“囊萤”即用绢袋装盛的萤火虫。典出《晋书·车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晋代南平(今属福建省)人,曾祖父车浚在三国时当过吴国会稽太守,因要求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而被处死。一场变故使车胤的家里变得一贫如洗,以致酷爱读书的车胤甚至连灯油都买不起。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车胤正在院子里默诵,看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不禁想起要是把萤火虫集中在一块,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进屋找到一只囊(白绢袋子),又去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然后扎起来,吊在书桌上面。一试,竟可用来读书。从此,他每天只要见到萤火虫出没,就去捉取一批,以备夜以继日地读书之用。

然而,在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三月,以勤政著称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通过实验证明,“囊萤”根本不能用来照明读书。据《东华录》卷二十四记载:这一年,已经68岁的玄烨对手下的大学士们说,他曾经“取萤百枚,盛以大囊照书,字画竟不能辨”,故认为“此书之不可尽信者”。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们读书写字用电灯照明,一般不宜低于15支光(瓦)。而数十只萤火虫盛于绢袋内,其亮度尚不及1支光的百分之一。用它来照明,即使能勉强看清木刻版大字本上的字,也实难“夜以继日”地读下去。康熙皇帝肯动脑筋,对一些传统说法敢于怀疑、求真,其精神可嘉。

映雪的故事,出自《尚友录》。孙康也是晋代人,也因家穷无灯夜读,故冬夜常就皑皑白雪之反射光读书。

车胤、孙康如此勤奋刻苦读书,在当时是颇受人们赞颂的,故以“囊萤映雪”一词,形容家境贫穷,刻苦读书,启迪人们苦读上进,不要浪费宝贵时光,虚度年华。

【尽信书,不如无书】

原意是完全相信《书经》,不如没有《书经》。语出《孟子·尽心下》。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读书十分爱动脑筋,从不轻易相信前人记述。有一次,他读古代典籍《尚书》,看到有这样一段记载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杀得血流成河,连大木棒都漂了起来。看到这一记述,孟子不禁哑然失笑。他把一些学生找来,对他们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生们都感到奇怪,就询问为什么。孟子说:“我刚才读《尚书·武成篇》,其中记载武王伐纣‘血流漂杵的话。你们想想,以周武王这样极其仁爱的贤君,去讨伐商纣王那样最不仁爱的暴君,义师所至,百姓欢迎,又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连舂米的大木棒都被漂走的事呢?”学生们听了,这才恍然大悟,更加佩服自己的老师了。

谚语“尽信书,不如无书”便是出自这个故事。“书”本指《尚书》,用在此谚语中,则泛指书籍,用以泛指读书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两袖清风】

原指人迎风潇洒的姿态。最早见于元代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后来,有人对“两袖清风”的本义加以引申,来形容居官廉洁:即除两袖清风之外,一无所有。这个意义最早出现在稍晚于陈基的魏初的《送杨季海》诗中:“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两袖清风”亦作“清风两袖”。这种形式最早见于明代于谦的诗句。据明代都穆《都公谭纂》卷上载,于谦(1398—1457),浙江钱塘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是明朝著名的“廉明公正”的清官。明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都暗中献上珠宝白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空着手过去。有一次,他巡视河南,回京之日,啥都没带,有些好心人劝告于谦:“你虽不献金宝,攀附权贵,至少总得带点土特产如线香、蘑菇、绢帕什么的,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并作《入京诗》云:“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诗中的“闾阎”,本义是指里弄或胡同,这里引申作“老百姓”解。此诗一出,远近传诵。从此,“清风两袖”或“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

又作“清风两袖”。

【运筹帷幄】

筹:古代计数用的竹片,引申指计谋、策略。运筹:即谋划、策划。帷幄:古代作战时供军队住的帐幕。在军帐内谋划军机。语出《史记·高祖本纪》。

秦朝时,韩国公子张良,字子房,他的祖父、父亲曾先后在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釐王、悼惠王手下当相国。秦灭韩后,张良隐姓埋名,勤奋学习,很有长进。陈胜、吴广起义后,他也起兵响应,后来一直跟随刘邦。在起义军向秦军进攻的过程中,特别是后来的楚汉相争时,张良作为刘邦的主要谋士,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使刘邦化险为夷,最后击败了楚霸王项羽,进而统一了中国。

刘邦夺取了天下以后,把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的贡献说成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在谈到张良时,刘邦说:“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后遂以“运筹帷幄”指拟订作战策略,进行全面的策划、指挥。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确有所指。它位于黄河三门峡大坝下方70米处的黄河河道中心,因屹立于急流之中,其形如柱,故名。“中流砥柱”出水面高约7米,柱上岩石坚硬,柱顶被水冲刷得溜光,远远望去,好似一尊佛盘坐在河中修身养性。它的四周黄流滚滚、波涛声声、气势磅礴。相传,大禹治水凿了三门(鬼门、神门、人门),但水流湍急,仍然险不容舟,后又在三门之下筑了六岛(鬼岛、神岛、人岛、炼丹炉、梳妆台和中流砥柱)终将恶水锁住,使下游水流趋缓,造福两岸人民。1957年,国家批准兴建三门峡拦河大坝,鬼、神、人岛和梳妆台因工程需要被炸掉,炼丹炉和中流砥柱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保留了下来。

“中流砥柱”一词,语出《晏子春秋·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南宋哲学家朱熹在他的《与陈侍郎书》中曰:“天下望之,屹然若中流砥柱,有所恃而不恐。”

从此,“中流砥柱”一语已被人们广泛使用,用来比喻能担当重任、支撑危局的英雄人物,或指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猜你喜欢

唐明皇杨贵妃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杨贵妃死亡之谜
杨贵妃死亡之谜
月夜偷曲
月夜偷曲
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
月夜偷曲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出处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梦回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