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2016-11-16杨旺
杨旺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提出背景与意义的基础上,论述了这一理论与大学德育教育的关系,认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双创”时代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乃至成功。大学要将“双创”理论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教师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德育教育;关系;作用;融合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全球性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缓慢,国内生产方式相对滞后,经济结构转型存在困难,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党和政府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历史特点不失时机地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而当代大学生被视为“双创”时代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拥有较为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但创业创新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尤显不足,由此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则显得更为重要,这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立足当代,成为推动“双创”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也实现着自身的不断完善。
一、“双创理论”提出的理论背景及意义
1、提出背景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各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历经了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今天,国际经济形势依旧严峻,国际市场的总体需求明显不足,世界经济复苏较为缓慢,与此同时我国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较为困难、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创新能力较为缺乏、经济生产能耗较大、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国际市场固有经济优势产业的竞争力逐渐减弱等一系列日益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
从国内社会来看,我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政府逐步加大对内需市场的开发,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水平也要相应提高来与之匹配,我国政府准确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方针,旨在调整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合理匹配,以确保经济水平持久发展,而创业、创新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推动力。近年来我国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并有持续增长趋势。社会相对较少的就业岗位和日益增多的有就业需求的社会各类人员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多重矛盾,党和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2、“双创理论”提出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现阶段,传统经济增长动力正逐渐减弱,环境压力日益增加,经济发展要素成本高居不下,我国若想在新一轮国际发展关键期抓住先机,必须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以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意在培养和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促进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增加我国的经济创新活力,带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增加社会的就业工作岗位。“双创”号召的提出将有利于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创业创新寻求致富的积极性,改善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广大人民对社会生活的满意程度。新的时期,“创业创新”对于大学生有着极强的号召力,而大学生也对“创业创新”号召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浓厚的兴趣。作为“双创”号召下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和推动力量,鼓励大学生有效进行创业创新活动,可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的理想价值。
二、大学德育教育对“双创”的推动作用
1、德育培养下的大学生对“双创”的推进作用
自古以来在“德”与“才”的比较里,我国社会各界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从司马光的:“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到千年之后当今社会人们口中常说的“有德有才大胆用,有德无才学后用,无德有才不敢用,无德无才不能用”便也可看出我国社会对于“德”与“才”的基本态度和取舍倾向,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敢用、重用;德行良好能力欠缺的人,培养之后要任用;才大于德的人不敢任用;德才俱失的人不可任用。大学一直以来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而德育教育即是将大学生从高材生转变为人才的点睛之笔。大学就是这样发挥其独特的教书育人的作用,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当代大学生和对社会有益的时代人才,尤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里更离不开大学生人才的智力支持,甚至大学生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到“双创”战略的成败和成果的优劣。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培育出来的大学生应兼具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这就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优秀大学生群体。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抱负,有着为时代进步、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知识与力量的迫切愿望和坚定决心,也具有年轻人所具备的勇于创业、善于创新的精神。面对新的历史发展问题时,他们往往能够依托良好的思想道德来坚定理想信念,运用所学积极挑战难题,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每当新理念、新技术、新项目的提出都会在社会上产生头脑风暴式的影响,形成新的思想解放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成为推进我国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大学生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新视野,学成后选择何种途径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则成了最为现实的问题。在就业日趋激烈,传统就业观仍占据主流的今天,他们能够另辟蹊径,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切合时代的需要选择一条既体现时代性又满足理想追求的道路。创业是追求人生理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通过创业主体的发展能够不断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大学生多数来自人民群众家庭,他们更加清楚社会和人民的需求所在,在创业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创业热情相结合,大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新鲜事物的诞生、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为社会提供多样的服务。在此过程中,甚至会产生改变人民生活方式的新局面,例如:淘寶商城,腾讯微信,再到今年“两会”热议的专车、快车等热点话题都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马云,张小龙和程维们的创业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依靠所学才能,凭借良好的道德品行,获得了社会和民众的认可,在追逐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投身创业创新之列,成为一面兼具经济与社会效应的大旗。由此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同时又是推进“双创”进程的强劲动力。
2、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双创”时代的精神动力
我国大学生创业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繁荣创业现象的背后,呈现出更多的是“大炼钢铁,多是废铁”的局面,由此研究者们从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创业环境等多种角度来研究分析其中的原因,但却忽视了“创业精神”、“社会责任”、“理想追求”等价值观教育在创业创新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精神推动作用。投身创业创新的大学生因缺少对社会的了解,没有丰富的社会资源,缺乏创新的试验平台和规避风险的能力,不可避免的会在创业的道路上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只有坚定创业创新的理想信念,肩负起社会责任感,大胆追求人生理想,面对困难不屈不饶,将自身的职业和理想追求和国家的发展前途相结合,视其为促进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国家和社会鼓励并为有能力的大学生提供一系列利于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的条件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发挥着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巨大的作用。
德育教育培育出的创业精神对创业主体来说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它无时无刻地激励着创业主体在创业的道路上排除万难,顽强进取,向着理想目标前进,对大学生来说,创业精神更是激励着他们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食粮。创业精神所培养出来的艰苦奋斗,刚毅果断,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正是创业创新所必须的个体素质,这些对大学生创业主体寻找出一条适合于自己的创业道路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推动着大学生创业主体积极主动地提高和完善自我,增强创业创新的能力水平。德育教育产生的社会责任感则是驱动大学生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创业创新的方向和道路的重要因素,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又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理想追求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具备的基本追求,在“双创”的时代里,国家给予每个人通过努力来实现梦想的机会和平台,尤其为大学生创业主體提供了全面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大学生在德育教育培育下的理想追求与时代发展,国家利益、民族需求和社会和谐进步是相一致的,通过自身文化课的学习增强理论知识的同时,受道德理想信念的驱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不断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水平,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条件下选择适合的契机投身“双创”的时代浪潮,推动时代的向前发展。
三、“双创”时代的发展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程
随着“双创”时代的来临,创业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并逐渐改变我国国民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更多地选择自主创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双创”时代的进程已逐步深入,时代对创业创新主体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乃至成功。时代需要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大学生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些都对大学全面综合的教育提出了更高标准,但是我国大学现有的德育水平并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和大学生的要求,这就促使大学要尽快弥补不足,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1、大学德育教育在“双创”时代下的不足
大学德育重理论轻实践:大学时期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的德育教育是针对这一时期大学生心理、生理等特点为培养大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量身打造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总的来说,德育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言传身教的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上身教的意义要大于言传,因此这项工作需要老师和大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并要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现阶段我国大学中的德育教育更多注重于道德理论的简单灌输,在教学的过程中较多的老师倾向于机械的照本宣科,毫无互动与实践环节可言,过多的理论灌输使得课堂氛围趋于单调枯燥、生硬死板,缺少的一定的实践环节也失去了德育教育本应有的乐趣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与青春朝气的大学生之间形成鲜明的比对,如此比较容易引起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反感甚至是对德育教育的抵触情绪,最终无法实现德育教育的预期目标。
大学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存在一定问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道德品行直接会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行的养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国大学的师德建设总体处于一个较为良好的水平,但也仍存在着一些主客观问题,例如:针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力度相对不足,由于教师队伍往往具备较高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实践阅历,因此我国的大学大多较为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处于从属地位。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偏差,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思想倾向较为严重,教师师德缺位,职业素养不高,学术道德欠佳等问题频现。在师德评价考核机制上缺乏量化标准,而在职称等重要的考核评审中往往科研成果、学历高低等因素成为最直接的考核标准。
大学校园缺乏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的教学、培养方式与高中的教学、培养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尤其大学的文化底蕴所展现出来的校园文化环境将会对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道德氛围是培养德才兼备大学生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我国的大学中普遍重视科研学术的研究,对于德育道德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所以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更多的体现为科研学术氛围十分浓厚而人文道德素养的气息严重缺失。良好校园文化道德氛围的缺失将很难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形成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从而在引导大学生能够有意识的积极主动地去培养自身良好道德和正确人生价值观上显得更加困难。特别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受市场经济和中西文化撞击等因素的影响下,青年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负面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在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等情况下,如投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更容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这就亟需大学加快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2、面对不足的解决之策
高校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德树人始终要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特点,细致规划和充分准备,在课堂内外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相当吸引力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应该与具体的理论相结合,在寓教于乐轻松活泼的氛围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这样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在实践中用心去体会、去感悟、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理论知识,自觉培养自身良好道德水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也更易于接受德育教育并能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学生们精神上得到熏陶和满足,思想道德的境界也得到升华。这样的德育课堂是可以满足教学活动需要、学生需求以及能够达到德育教育目标的优质课堂,也是推动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得以形成的重要途径。
大学教师在大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既是德育教育的传播者,又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能否建设、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败的关键,大学应着实加大对教师队伍培养的投入强度。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1]受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大学教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有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大学要审时度势,完善对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准、职业素养、坚守道德高点。长久以来,我国大学对教师的考核更多偏重于科研而轻师德,在新时期大学应转变观念,应更注重教师的道德修养、个人素养、育人品质,将对教师的师德评价放在考核的突出位置,鼓励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形成鲜明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和形成。
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逐渐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的引导和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引导和影响更趋向于潜移默化的点滴熏陶,通过校园里的一景、一物、甚至是融入校园文化的一个不经意的举止都可以对大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有益影响。建設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要从校训、校歌、校史博物馆,校园环境布局,育人理念,管教模式,学生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等多个宏观和微观细节方面切入其中,更加注重人文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校史精神的传承。其次大学的物质文化水平也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而得到相应的提高,老校区改造升级,新校区精心构建布局,营造出优美的治学育人环境和立德树人氛围。通过长期有效的引导和熏陶必然能够使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受益良多,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道德的形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大学培育出更多德育素质更加突出的大学生人才,大学生同样需要大学能够提供更好的育人理念、教育体系和发展平台。在这两者的诉求下,直接地推动了大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视程度和学科的建设发展,加快推进在新时期对大学生培养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大学将致力于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人才的培养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顺利推进和发展。
【注 释】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作者简介】
杨 旺(1990-)男,天津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日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