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与民生主义空想比较

2016-11-16连鑫王文昌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空想太平天国

连鑫?王文昌

【摘 要】 文章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兩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做了对比分析。分析了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空想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状况、思想背景,两种空想之间的异同。认为这两次空想都反映了时代要求,都立足于土地问题,都对未来社会做了很好的构想,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未来社会轮廓的设想与未来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然而,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均无法找到实现的这一美好蓝图的真正道路。

【关键词】 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民生主义;空想

一、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

1、思想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基督教思想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了。《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2、平均分配土地的问题

关于土地平分的问题,《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口号,为了消除贫富差距,在产品分配、消费这一问题到所有产品归圣库统一管理,每个人均无私有财产。当出现不同区域丰荒不一,耕地不均时,土地分配不足,地区的部分人口可迁往周边土地充足的区域。

这种严格平均分配土地的生活方式需要一种军事化的管理方式,需要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以及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方式来保证实施,这种分配、消费的生活方式或许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内可以实施,正如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在当下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而从长远来看,当人们同样以一个单位的份额来维持生活,当不考虑劳动能力、劳动强度以及个体消耗资源的差异,正如国家管理者与一个粮仓会计,人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便难以保证。

3、《天朝田亩制度》没有推行下去的原因

《天朝田亩制度》在军事战争时期,迫于军事斗争,共同生产,便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阶段性的战争胜利,而在太平时期,当竞争不存在,当人们意识到不论自己的劳动能力有多强,生产出的东西多与少,都会得到同样的待遇时,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这一制度无法继续推行下去。

其根本原因,在于《天朝田亩制度》具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的落后性质。这一制度的推行虽然在形式上暂时能够达到分配和消费的平均化。然而,只是以小农经济作为根本生产方式,而不是建立在工业大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力有限。当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够完全保证社会产品足够丰富,生产关系中必然会出现某些不和谐的因素。例如,当定都天京,局势稳定时,便出现了许多将领拥有大量财产的局面。试想,当社会总产品或潜在产品足以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是否还会存在一己私利的现象。所以,这一状况的出现,究其根源还是未能从小农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如果有工业大生产的支撑,《天朝田亩制度》也许会实行的更为长久一些。

二、“民生主义”空想

1、思想背景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一方面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农民大量破产,对于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成了当时农民的迫切愿望。孙中山受洪秀全思想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提出了“民生主义”思想。

2、民生主义这种实质思想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

孙中山在解决中国当时的土地问题的时候,走的是“美国式的道路”,即小农经济铲除农奴大地主的革命道路。一方面,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产生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也就是说,可以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另一方面,工人阶级还尚未登上历史的舞台,还不具备进行社会革命的条件,破产农民急需得到土地,客观上要求进行民主革命,这种客观性要求解决的是土地问题而非消灭资本主义的问题。

3、“资本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孙中山看到了工业文明给西方带来了经济上飞速发展这一事实,中国要想进步,就必须进行工业化。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日益暴露,所以,同时希望中国避开这一矛盾,即避免资本主义。

孙中山在解决这一矛盾冲突问题上,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集产社会主义”,即土地、工厂、交通及所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均由国家统一经营。他认为国家即民有,然而其实质仍然是资产阶级利用政权来掌握管理企业,这种既要求发展大工业,又要求避开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4、“土地问题”

在土地这一问题上,孙中山坚持走“美国式的道路”,即小农经济用革命的手段铲除农奴地主的道路。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政纲,“定地价”和“土地国有”并举。

在孙中山看来,国家握有土地所有权,可以随时收买地主土地,消灭了同样土地因其客观条件所限而地租悬殊这一事实。同时,国家对工商业不征税,这样便不会消灭土地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然而,他的这种做法客观上却发展了资本主义。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仅限于解决城市土地问题,而没有反映广大农民的土地诉求,不能依靠并发动农民群众,并且尽量保障地主阶级利益,他担心的是未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对地租增长的危险,所以,解决的是理想中的问题,而非现实的问题。

5、“民生主义”评价

孙中山认为解决了土地问题便能避免资本主义,而实际上打击封建主义却发展了资本主义,孙中山所想的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后如何避免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然而,其想法具有超前性,忽视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进入了空想的怪圈。它没有找到实现“民生主义”的物质力量。所以,封建主义未能推翻,而资本主义也未能得到发展。

三、近代中国两次空想社会主义之比较

1、共同点

(1)社会背景。两次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均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有关,均与西方思想对中国小农思想的冲击有关,是中西方思想碰撞的产物,而这一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是反侵略反封建思潮在中国的发生。

鸦片战争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带来了“上帝”,洪秀全借助“上帝”把处于困苦中的广大农民团结起来开展反侵略反帝斗争。为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诉求,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样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便应运而生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深化,侵略的方式—资本输出为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广大农民渴望得到土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这一思想。

(2)未来蓝图不可行性。两次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当时先进人士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他们在构想未来美好蓝图的同时,却又都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洪秀全借助上帝来凝聚力量,实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梦想,而这个幌子的欺骗性毕竟是短暂的,当生产力水平未达到所构想的状态时,在整个社会都实行产品按需分配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确实是不可能的。人都是有私欲的,当这一理想社会迟迟未能实现时,人们就会开始怀疑,许多将领开始拥有私财,高层间矛盾出现了,也就预示着农民阶级不可能把人们彻底解放。孙中山所谓的民生只是资产阶级的民生,并没有代表所有阶级的利益,也就不可能找到变革社会的真正力量,既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而又想避免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这样必然會陷入空想。

2、不同点

两次空想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其核心因素还在于土地问题,而关于如何解决土地这一问题,由于洪秀全和孙中山的立场不同,代表阶级利益不一,所以存在差异性。《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到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并提出土地要实现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于土地问题的论述,主要是针对资产阶级而提的,解决的是城市而非农村土地问题。

四、小结

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差距逐渐拉大,落后就要挨打,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先进仁人志士开始探索中国的出路,洪秀全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和孙中山“民生主义”空想都反映了时代要求,这两次空想都立足于土地问题,都对未来社会做了很好的构想,然而,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均无法找到实现的这一美好蓝图的真正物质力量。两次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反映着时代的进步,反映着人们思想的进步。从洪秀全借助“上帝“这一神权思想到康有为依靠君权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再到孙中山的理性思维,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提出应对措施,虽然仍有局限,但这已经在向唯物主义靠拢,足以看出这一思想脉络承接过程中的合理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 裴德海.空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面向[J].东岳论丛,2014(01).

[3] 陈金龙.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11(02).

[4] 杨家海,吴擎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中华文化论坛,2014(01).

[5] 荣佳.太平天国农业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J].今日南国,2009(07).

【作者简介】

连 鑫(1991-)女,山西忻州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文昌(1962-)男,山西运城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空想太平天国
浅析新沂市博物馆馆藏两件清代晚期文物
规划人生
哲理漫画
小老虎种花
警惕“空想”
按图索骥
清末西方人眼中的太平天国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两只小猫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