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技术创新到价值融合

2016-11-16唐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5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媒体融合学术期刊

唐静

摘 要 与大众传媒不同,学术期刊从内容生产到产品传播都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其看似与新媒体格格不入,但是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冲击下,学术期刊还是走上了媒体融合之路。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技术创新和模式转变,学术期刊还经历着更深层次的考验和变革,即传统价值理念与网络时代价值理念的竞争与融合。因此,学术期刊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在媒介融合中确立主体性,始终坚守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转型,成为新时期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核心力量。

关键词 学术期刊 媒体融合 技术创新 价值融合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在媒体融合大潮的冲击下,学术期刊可能是传统出版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只是这块“阵地”也在被动应变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1学术期刊生产与传播的特殊性

与大众传媒不同,学术期刊从内容生产到产品传播都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其看上去似乎与新媒体格格不入。首先,学术期刊的产品内容主要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是人类理性化思维的集中体现;而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呈现的则主要是感性化、表象化的内容。从一般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看,学术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透过现象探求本质,这种探求活动通常借助一套概念体系和逻辑框架来进行,相应地,作为学术发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对刊发的学术论文也有严格的质量要求,体现为一整套的学术规范,即所谓的“宿有起源、命有结果、出有根据、注有结论、文有考证、溯有影响”。而人们在微信、微博上发出的大都是一些十分简短的信息,甚至常常是一张图片或一个表情,通过微信、微博等便捷的网络设置,人们展开的主要是轻松的日常社交活动。在这些简短的表达中,很难看到抽象的概念和严谨的推论,大部分都是直接指向或呈现具体事物的明确意愿或简短陈述。

其次,传统学术期刊内容的特性决定了其所对应的是一种“深阅读”;而网络新媒体铺天盖地的实用性、娱乐性资讯瞄准的就是人们快节奏生活中残留的碎片化时间,造成了“浅阅读”的盛行。在“浅阅读”中,人们不会去在意所读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合理性,往往缺乏反思和深入的分析。

此外,传统学术期刊面对的是专业学术界,读者和作者几乎都是专业研究人员,作为学术生产和流通的关键一环,传统学术期刊在发展过程中深深嵌入社会学术管理体制之中,这不仅赋予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也使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术领域;而网络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中的技术创新与模式转变

尽管学术期刊存在上述种种特殊性,新媒体还是以服务用户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了传统学术期刊的防线,推动其走上了媒体融合之路。新媒体技术的融入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从选题策划来看,学术期刊物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最新技术和服务功能,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学术活动,一些国际上的顶级刊物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学者参与创新课题的研发和前沿问题的讨论,这不仅为期刊的选题策划积累了资源,更广泛联系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扩大了作者队伍。在出版与传播方面,目前开放存取、开放仓储这些新兴的出版模式因其快捷性、不受版面限制、读者可以免费获取等优点而得到迅速发展。如果说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只是互联网技术与学术期刊的初步融合,那么开放存取期刊则代表着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出版模式的重大革新。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发展以及网络时代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学术期刊App、期刊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使传统学术期刊转变为移动终端上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学术期刊的App和公众号在移动终端上提供阅读服务,除了非常精简地推送学术论文信息外,还可附上全文链接的地址,这样,读者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获取学术讯息,在感兴趣的情况下又可进一步深入阅读,从而将浅阅读与深阅读有效接合,拓展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

当然,新媒体技术延伸到学术研究领域,带来的也并不都是便利,同时也使传统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例如,围绕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已经形成了具有开放性的学术发表空间,在这里具有学术创新性的文章的生产和传播不再受制于传统的等级化秩序,而是直接诉诸开放的互联网平台,呈现在公众面前,甚至还会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当然,在现有的学术管理体制下,自媒体学术平台还远远不是学术期刊势均力敌的竞争者,相反,有些学术期刊已经将其作为开发选题、发掘作者的重要资源和渠道。但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新媒体以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改变着传统的学术出版。

3在价值竞争与融合中学术期刊主体性的确立

由上述可见,传统学术期刊再也不能自诩“高、大、上”而小觑“短、平、快”的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或是在被动应变中工具性地利用新媒体技术了。事实上,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除了技术创新和模式转变,学术期刊还经历着更深层次的考验和变革,即传统价值理念与网络时代价值理念(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59页)的竞争与融合。

传统的价值理念并不都是陈旧、落后的。传统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同行评议、编辑加工等生产流程及其与学术评价体系紧密相联的特点,使其集中体现了传统信息传播系统的封闭性、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性以及学术体系的等级化,但同时这也正是其专业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之所在。可以说,以学术期刊为中心环节的学术生产与流通体系的稳定发展与适时革新,在心理文化层面上是支撑一个社会理性、平稳与进步的核心因素。同样的,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在彰显其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需要我们警惕的负面效应。目前,在大众新媒体领域,网络资讯泡沫化、过度娱乐化已经使人们认识到网络时代“内容为王”和“平台建设”缺一不可。而在网络学术空间中,惊人的言论,极端、偏激的声音似乎更容易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

因此,在这种承载着价值竞争的媒体融合,学术期刊必须主动出击,以主动融合确立其主体性。首先,这种“主体性”并非强调传统学术期刊的中心地位,将新媒体及其蕴含的价值当做相对立的“客体”,而是说学术期刊在媒介融合中应该始终坚守自身的社会责任,以服务社会、服务科研为其融合新媒体技术和价值的根本指针。从传统大众媒体遭遇的变革来看,在媒体融合中是被动应变还是主动创新,会导向两种不同的结果。若媒体融合的主体是互联网企业,主导权在互联网企业手中,传统产业被“互联网+”的结果只能是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重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创造新兴业态,这实质上是一种颠覆式创新”;如果是传统产业主导融合进程,则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理念,打破信息不对称,解决用户刚需和痛点问题,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传统企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据此而言,传统学术期刊欲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潮中,始终坚持精英文化、科研学术所追求的价值理性与科学求真的精神,并且使这种理性精神成为社会心理文化的中流砥柱,则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和新媒体,不仅要建设为出版服务的网站、网络虚拟社区以及微信平台等,推动传统出版、互联网出版、移动互联网出版的多元并进,更要积极探索刊网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技术,在工作实践中实现思维创新和业务创新,推动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业务的一体化。

其次,这种“主体性”强调反思性,即传统学术期刊面对新媒体的强劲发展,更要反思自身的不足,在兼容并包中增加自身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源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这一过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技术的多重作用,即技术不仅仅具有工具性,更承载着时代的价值追求,事实上,也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才有可能获得发展的空间。新媒体技术的最大进步意义就在于它空前扩展了个体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表现在信息的获取和选择上,更表现为表达的自由,这种人文关怀体现了后现代社会对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超越,必须引起以精英文化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学术期刊的重视和反思。怎样去理解和吸纳新媒体时代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积极转型,适应时代又引领时代,已成为学术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少杰.网络社会的感性化趋势[J].天津社会科学,2016(3).

[2] 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及相关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5).

[3] 钱筠.App时代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J].编辑学报,2015(1).

[4] 许纪霖.互联网时代的学术革命出现了吗?[EB/OL]. http://learning.sohu.com/20160711/n458778014.shtml.

[5] 张涛甫.当前网络内容泡沫化隐忧[J].人民论坛,2016(19).

[6] 刘成勇.融合发展的矛盾分析与辩证思维[EB/OL]. http://www.chuban.cc/special/26247/26249/201510/t20151025_170591.html.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媒体融合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