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巧分层,提升练习实效
2016-11-16江苏省如皋市九华初级中学王小静
江苏省如皋市九华初级中学 王小静
练习巧分层,提升练习实效
江苏省如皋市九华初级中学 王小静
开展数学学习,必然离不开练习。练习对于数学教学的促进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练习作为检验知识学习效果的工具,让学生们在解答具体问题时应用所学知识,看看大家能否独立将问题予以解决;第二,以练习作为知识学习二次深入的契机,在问题所营造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于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继续拓展,强化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有效的数学教学离不开练习的巧妙配合。如何将数学练习用好、用巧,也就成为了数学教师们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一、练习设置巧分层,展现数学问题梯度
既然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着能力差异,那么,练习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延续与深化,自然也应当顺应这种能力差异而存在,让不同知识掌握情况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着陆点”。这就需要数学练习从一出现便展现出阶梯化的形态,也就是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在练习设置阶段进行分层。
例如,在对相似三角形的练习进行设计时,我对同一个数学背景提出了三个问题,并按照由易至难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点A(0,6)和点B(8,0),动点P从点A出发,在线段AO上以1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O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在线段BA上以2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A运动,运动时间均为t秒。(1)直线AB解析式是什么?(2)t为何值时,以A、Q、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相似?(3)当t为2秒时,四边形BOPQ的面积是多少?如此的梯度设置,让学生们逐个接受起来轻松了不少。
在练习设置环节进行巧妙分层,让学生们从一开始便找到了适合自己开展知识训练的位置。在初中数学当中,知识内容虽然是相同的,但对其进行练习与提问的角度却是很多的。教师们可以由此入手,尽可能多地找出对同一个知识内容进行考查的各种途径,将之按照难易程度或是呈现形式进行排序,由浅入深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大家在练习开展之初便对数学问题的梯度有所认知。
二、题目解答巧分层,充分体现个体能力
设置练习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解答这些问题,通过解答来发现数学学习的薄弱之处,有针对性地弥补和强化。因此,在分层设置的数学练习当中,解答起来必然也要随之划分出层次。教师们在设置问题时就已经初步明确了不同问题所面向的学生群体,在问题解答环节中自然也应当将这个意识贯彻下来,让学生们尽己所能、体现能力。
例如,在学习过抛物线的内容后,我请学生们阅读如下习题:抛物线y=-x2+(m-4)x+2m+4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且x1<x2,x1+2x2=0,点D是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然后,将学生们按照知识能力分为“基础组”和“拔高组”,请前者求出过点B、C、D的抛物线解析式,并请后者继续解答问题:若P是上述抛物线顶点,H是抛物线上异于C的另一点,且△BCD与△BDH的面积相等,求直线HP的解析式。在题目的分层解答过程中,学生的不同能力均得到了体现。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已经产生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这时,分层对其提出题目解答的要求并加以落实,便成为了高效教学的一个关键。强求能力较弱的学生解答难题,难免会打击学生自信心,而盲目要求能力较强的学生解答基础问题,显然是对学生精力的浪费。因此,在问题解答环节分层对待,是对学生个体能力的尊重,更能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三、效果评价巧分层,因生制宜适应学习
每一次练习结束后,笔者都会针对学生们在练习当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帮助大家找到不足,及时修正。在分层练习的背景之下,笔者也将这一指导思想落实到了课后评价当中,同样收获了十分理想的实效提升效果。
例如,在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进行练习时,我请学生们试着解答如下问题:已知,两个连续奇数的乘积是323,求这两个奇数分别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之中出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对此进行总结评价时,我先肯定了大家的灵活思维,然后指出,将较小奇数设为x,另一个为(x+2)列出方程,是一个基本思路,每个学生都要掌握。接下来,将已知条件加以运用,较大奇数为x,另一奇数为323与x之商,二者相减列出方程,这也是有余力的学生应当掌握的。最后,能力最强的学生还应当能设x为任意整数,将两奇数表示为(2x-1)和(2x+1)。分层评价也表明了对学生们的差异化要求。
在以往的评价机制当中,教师们总是运用同一种评价方式来面对所有学生。有时候,教师所指出的问题并不是一些学生身上存在的,而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要求,也不能被一些学生所达到。因此,对于数学练习的评价也应当进行适当分层,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方能因生制宜,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标准,在个人能力的基础上提升练习实效。
练习是数学知识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必需环节。特别是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讲,具体、灵动的内容更容易将他们的关注热情调动起来。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之下,教学活动的效率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然而,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感受和思路也不一样。这时,就需要分层处理、区别对待。通过前文所述的方式,数学练习的每一个阶段都实现了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与模式,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