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羞耻感
——自警、自省和自重

2016-11-16文丨习翼

家庭服务 2016年10期
关键词:自警羞耻感司马迁

文丨习翼

羞耻感
——自警、自省和自重

文丨习翼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这里的“脸和皮”不是生物学的范畴,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尊严。尊严从何处来?是靠羞耻感唤起的自警、自省和自重。从词义上说,羞耻是指不光彩、不体面的感受,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痛点和心灵的疤痕。荀子说:“人不知羞耻,乃不成人。”

羞耻感是伴随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的。人生而无知,也没有羞耻;逐渐懂得了美丑、是非、善恶,也就逐渐懂得羞耻。由于自幼所受教育、所受影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美丑、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也就有差异,故同一件事,甲以为耻,乙以为荣。

就钱财而言,以占有为目的,多多益善;而有道义的人,则不义之财不取,相背而行。其他诸如男盗女娼、卖友叛国等等,都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即使判断标准相近,但感受羞耻的深浅度也不同,如同金属的熔点有高有低,有的人稍做一点对不起他人之事,就引以为耻;有的人成了害群之马、被法律严惩才知道羞耻。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对羞耻也有不同定义,但归纳人类社会衡量羞耻的标准,是以利他、利群、利国为荣,以利己、损人、满足极少数人的私欲为耻。

人生而有欲,对欲望不加以限制,就可能会走向极端,所以,古人用两句成语形容:欲壑难填,人心无举。如时下有些人无所不盗、无所不为等社会现象,可归纳为背信弃义、损人利己、以权谋欲等。这些人之所以有种种劣迹,其他因素固然很多,单从个人心理层面分析即为:恬不知耻。意即: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不以为耻。所以,坏事越做越大,越做越多,直至受到法律审判。

羞耻之心于人非常重要,它左右着人们的意念、行为,知耻而止是一种节制,背耻而行是一种驱动,弃耻向荣是一种选择。

羞耻是一种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众人以毁形为耻,君子以毁义为耻(刘向《说苑》)。公元964年11月,宋军6万人伐蜀,后蜀14万军队不战而降,后蜀主孟昶投宋,花蕊夫人随夫一起归降。半路上她填了半阙词:“初离蜀道心中碎,离恨绵绵,春日如许,马上时时闻杜鹃。”词未填完,被兵士催促上路。到了汴京,赵匡胤知其才华,让其赋诗,于是她写出《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一词一诗,表达了花蕊夫人国破家亡的感伤,杜鹃的声声哀鸣使她在蒙羞忍耻中伤心欲绝。羞耻是一面镜子,照出一个人的内心。刘阿斗降魏后乐不思蜀,而项羽却在败走乌江时自刎。

羞耻是一种自省。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因车夫主动扶起被其车把带倒的女人,走进巡警分驻所,而感到自己的想法羞耻:“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英王亨利五世,利用了士兵对羞耻的自省,夺取了阿金库尔战役的大胜。公元1415年,英王带领孤军深入法国腹地,身陷无处设防的绝境,战前做了这样的演讲:“谁没有心思打这一仗,就离队好了,我发给他通行证,还让他带上盘缠。既然不愿和我一起报国,我也不愿和他死在一起。”当然没有一个士兵愿意临阵脱逃,因为这实在太丢脸了。换句话说,英王通过这个提议,唤起士兵对羞耻的反省。在众人的眼前贪生怕死是难堪的,所以表现出英勇气概,破釜沉舟,打败法军。因为羞耻感唤起了他们的良知,认为守住羞耻的底线比求生更像一名战士。

羞耻是一种自警。人有了羞耻的感受会有不同的反应,或像后蜀主孟昶、李后主那样自甘受辱;或像越王勾践和司马迁那样愈挫愈奋。勾践被俘吴国,养马多年,卧薪尝胆,历经磨难,一雪前耻。司马迁因替李陵说情,得罪汉武帝,被施以宫刑,颜面皆失。但他忍耻发愤,终为后人留下“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文天祥的《正气歌》,能让你感觉到他们以耻辱自警自励、忍辱负重、荷戟前行的傲然正气。羞耻感唤起了他们的责任担当,自重也更让后人敬重。

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羞耻感呢?羞耻是后天的习得,日积月累而成,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乃至企业就有教养的责任和义务。一是教育启发。让人们知是非,识美丑,辨善恶,认识到哪些是羞耻,哪些是丑恶。二是言教不如身教。上行下效,有样学样,师长、领导的示范胜过夸夸其谈。三是社会舆论影响。在风气上用力,在看得见、听得到的地方发挥导向功能,影视、报刊需要大力倡导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四是通过司法案例彰显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羞耻感也就自然养成。多管齐下,春风化雨。

《论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猜你喜欢

自警羞耻感司马迁
人的羞耻感从哪儿来
涵养行举自醒的自觉
辽宁省图书馆藏宋刻珍本《自警编》考论
成长中最大的敌人,是羞耻感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羞耻去真正改变一个人
陷入羞耻感泥潭的高二女生
三字经
学习贯彻十七大党章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