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杨吴李娀墓的考古发掘及出土墓志研究
——兼及徐铉撰《唐故泰州刺史陶公墓志铭》
2016-11-16薛炳宏
刘 刚 池 军 薛炳宏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苏 扬州 225000)
江苏扬州杨吴李娀墓的考古发掘及出土墓志研究
——兼及徐铉撰《唐故泰州刺史陶公墓志铭》
刘 刚 池 军 薛炳宏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苏 扬州 225000)
2013年12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本市城北乡三星村西庄组发掘了一座小型砖室墓,墓葬规模较小,且早期盗扰严重,随葬品较少。出土“吴故陇西李氏墓志铭”一合,墓主为杨吴时期的李娀,夫君为历经杨吴、南唐的陶敬宣。《徐骑省集》卷十五的陶敬宣墓志《唐故泰州刺史陶公墓志铭》为南唐徐铉所撰。对李娀墓志及陶敬宣墓志铭的研究,可以复原陶敬宣、李娀夫妇的生平及其家族世系,丰富唐末五代尤其是杨吴、南唐的历史内涵。
杨吴 南唐墓志 李娀 陶敬宣
2013年12月,江苏省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本市三星路道路改造工程中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小型砖室墓,编号2013YSXM18。三星路改建工程地处唐子城东侧、罗城东北侧,道路北起江平东路,南至上方寺路,全长1666米。墓葬位于现城北乡三星村西庄组境内(图一)。现将清理简报和主要收获报告如下。
一 墓葬形制
墓葬为砖结构单室墓,平面呈船形,墓向57°。砖室构筑在梯形的土坑内,无墓道。墓葬坑口长3.85、宽1.85米,墓底距地表约4.0米。墓葬早年被盗扰,墓顶不存,从发掘情况判断,应为叠涩顶。砖室长3.75米,西宽1.34、东宽1.4、中间宽1.55米(图二)。砖筑墓壁略呈弧形,厚0.3、残高0.75米,砌法为两顺一丁或三顺一丁。四壁各有三个壁龛,壁龛高0.45、宽0.14~0.18、进深0.12米,龛内放置十二生肖木俑。墓底单砖平铺成人字纹样。墓葬用砖尺寸基本为统一规格的素面长方形砖尺寸(长×宽-高)略有差异,大致有29×15.6-3.1 31×15.6-3.0厘米两种规格。墓室内放置木棺1具,仅存桫木质棺底板,长2.32、宽0.55~0.64、厚0.12米。棺前置石质墓志一合。
图一// 李娀墓位置示意图
图二// 李娀墓葬平面图
二 出土遗物
该墓出土木俑、铜钱、铜镜、鎏金银钗、银镊子耳挖、银盒、墓志等总共18件遗物。
1.木俑
12件。大部分保存较为完整,分别出土于12个壁龛内。底部原有细铁销固定在方形木座上,出土时铁销都已锈蚀。木俑有白色腻子状物,上敷涂有彩绘痕迹。
图三// 铜镜(M18:11)拓片
生肖俑 11件。扁片状,厚约2.4厘米,皆头戴幞头,足蹬云头履,着V领长袍。怀中抱一动物,动物形象雕刻简单,大多模糊不清。M18:1,龙俑,残高35.5、宽7.0厘米(彩插一:1);M18:2,动物形象无法识别,高35.8、宽7.4厘米,有方形木座(长× 宽-厚,下同)10.3×7-0.4厘米(彩插一:2);M18:3,蛇俑,高35.8、宽7.4厘米,有方形木座13×4.5-0.4厘米(彩插一:3);M18:4,动物形象无法识别,高35.2、宽7.2厘米,有方形木座10.8×4.4-0.5厘米(彩插一:4);M18:5,动物形象无法识别,高36.6、宽6.6厘米,有方形木座10.5×7-0.4厘米(彩插一:5);M18:6,狗(?)俑,高36、宽7厘米(彩插一:6);M18:7,动物形象无法识别,高36、宽7.4厘米,有方形木座10.3×7.5-0.4(彩插二:1);M18:8,兔(?)俑,高36.2、宽7厘米(彩插二:2);M18:9,牛俑,高35.8、宽7.4厘米,有方形木座10.3×8-0.5厘米(彩插二:3);M18:16,动物形象无法识别,残高29.5、宽7.4厘米(彩插二:4);M18:17,动物形象无法识别,高35.1,宽7厘米(彩插二:5)。
文官俑 1件。M18:10,头部残缺,着圆领长袍,束腰,双手举于胸前。残高26.2、宽5.6厘米(彩插二:6)。
2.金属器
铜镜 1件。M18:11,圆形,拱钮。钮周围均匀分布四字,按逆时针顺序为“千秋万岁”,“秋”字上部残缺大半。直径9.8、缘宽0.7、厚0.2厘米(图三)。
鎏金银簪 1件。M18:12,长13.8厘米。
银镊子耳挖 1件。M18:13,通长11.8、宽1.3厘米(图四)。
图四// 出土银镊子耳挖(M18:13)
图五// 出土银盒(M18:18)
银盒 1件。M18:18,子母口,盒口、盒底皆呈椭圆形。圈足,内为圜底。盒盖缺。盒底长3.2、宽1.7厘米,盒口长3.8、宽3.0、高1.7厘米(图五)。
3.钱币
共9枚。M18:14,开元通宝,锈蚀较严重。直径2.4、穿径0.6厘米。
4.石质文物
墓志 1合。M18:15,青石质。由志盖和志石组成。志盖横61、纵62、厚11.5厘米,盝顶横43.5、纵42厘米。中心有方格界,篆书阴刻3行9字“吴故陇/西李氏/墓志铭”,四周由内向外分别阴刻八卦图、十二生肖图及星宿图,四杀阴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图六)。志石横62、纵61、厚12厘米,正面楷书阴刻志文,侧面阴刻牡丹纹。志文34行,满行45字,计1217字(图七)。
李娀墓志保存状态较好,文字清晰,现录文如下(“」”表示行末,部分异体字已改为通行字体)。
志盖:
吴故陇西李氏墓志铭
志石:
大吴寻阳陶公故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 并序
知左右军简词将仕郎守秘书省校书郎郭松撰书
图六// 志盖拓片
图七// 志石拓片
大和甲午岁建酉月二十有五日,朝散大卿检校尚书右仆射守大理卿通判左右军公事柱国赐紫金鱼袋陶敬宣」夫人,陇西李氏寝疾,终于都城私第,享年二十有九,以是岁冬十月戊辰朔十八日乙酉葬于江都县界长乐里,礼也。」夫人讳娀,字惠容,其先凉武昭王玄成之后也。姓分苦县,道济群生。有子有孙,允文允武,世享荣禄,门益蕃昌。」曾祖讳思勍,唐涿州刺史。祖讳仲方,唐潞州大都督府右司马检校兵部尚书。考讳承嗣,皇淮南节度」副使特进检校太尉使持节楚州诸军事守楚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兼御史大宪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雁门节度使。母沛国朱氏,累封本郡太君。皇考太尉韬略纵横,胸襟豁达,弱冠属唐」之季年,以豪侠之气、词辨之用应命于晋王(时镇太原后复称唐),累迁至领将。两以戎机,入奏都下,召对便殿,词旨详明。」僖宗佳之,暨回授汾州刺史,再除洺州刺史。值青齐作乱,渝晋之盟,遂统雄师出讨逋孽,簉兖郓之地,拥步骑万余。号令霜明,攻必克俊。时」太祖武皇帝龙兴淝水,奄有江淮,威詟邻封,声振天下,响风」慕义者不可称纪。公洞识时数,推诚于多事之秋,遂引戎旃,咸归太祖。太祖以英特」见遇,置之初筵,每赞奇谋,决胜千里。迨武皇晏驾、烈宗绍立时,有臣逆弑主虐人。及」齐王奋发大忠,诛平凶党,参厥筹画,公惟冠焉。尔后事机多赖英断,旋除楚州刺」史,奖茂绩也。到郡抚惸独,遏豪强,草偃德风,民歌善政。适苏疲俗,遽染沉痾。」中年虽谢于明时,庆冑皆登于朝贵。今朝散大卿检校尚书右仆射守鸿胪卿柱国赐紫金鱼」袋匡祚,朝散大卿行尚书水部郎中云骑尉赐紫金鱼袋匡祐,皆夫人之兄也。将仕郎试大」理评事赐绯鱼袋匡禅,即夫人之弟也。荀龙贾虎,一酪一苏,能克绍于良弓,尽升荣于显位。」夫人即掌武之弟三女也,幼遵师傅,长实贞庄,法内则之言,有关雎之德,贤和允著,仁孝」外彰,既备女功,旁资惠性。音律得文姬之妙,篇章齐道韫之才。佳配是求,高门斯得,笄年」归于陶公。公乃故淮南行军司马武昌军节度使知歙州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事特进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赠太师封楚国公谥惠公即太师之」弟四子也。太师在太祖取威之际,领貔虎之师、副心膂之用,战无不捷,图」必有成,爰立大勋,寻迁巨镇。属郡黎元乐其化,连营士卒怀其恩。庆溢闺门,是生秀茂。」月卿为人也,阅礼乐,敦诗书,厚德冠于品流,文翰垂于简牍。不以勋贵傲物,不以才智骄人。」显陟清途,兼倅二广,剖判无滞,声称日新,益振家风,大美时论。」夫人爰从合卺,颇叶宜家蠲洁,苹蘩雍睦,伯仲恒守,如宾之敬,不亏中馈之仪。」锵锵和鸣,灼灼垂训。有子五人、女二人,皆有才有艺,如圭如璋,骞翥之程,霄汉可致。」夫人适臻多福,矧在妙龄,期须彤管之荣,将驾鱼轩之贵。无何疾疹,俄遘缠绵,尽药石之名,公历」暄凉而不验,以致蕣调浓露,莲拜秋池。月卿伤奉倩之神,爱子泣子皋之血。庭除以之惨沮,亲戚以」之悲催。轜车将赴于玄宫,懿美是刊于翠琰。松早缘末职,备熟德门,虽纪遗音,深虞漏略。谨为铭曰:」
李氏之源,其濬且澈。垂及后昆,唯英与哲。仁德无际,功勋不绝。是生淑女,克播贞烈。其一」
爰讬高门,配乎贤德。秦晋疋敌,鸾凤接翼。宜彼室家,不渝阃阈。女功妇容,流之法则。其二」
能遵诗礼,严奉蒸尝。寒暄靡倦,筐筥斯张。命何夭促,疾遘膏盲。类红兰兮息茂,同晓月兮沉光。(其三)」
吴江北涘,蜀岭东傍。青鸟告吉,白鹤称祥。寒风萧瑟,冬日苍茫。卜玄宫兮在此,期千载兮无央。(其四)」
三 墓志涉及的相关问题
据志文,墓主为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国李娀,夫君为杨吴国重臣陶雅第四子陶敬宣。《徐骑省集》卷十五所录徐铉撰《唐故泰州刺史陶公墓志铭》[1],计844字,志主正是陶敬宣。两方墓志涉及五代十国时期许多重要的历史问题,通过对李娀墓志及陶敬宣墓志铭的研究,一方面可复原其家族世系以及个人的生平经历,另一方面对唐末五代尤其是杨吴、南唐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李娀的家世
志称其祖先为“凉武昭王玄成之后”。《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2]“玄成”应是“玄盛”之误。李娀以苦县为其家族郡望所在苦县是老子的出生地,今河南省鹿邑县。墓志所述李娀家族世系从曾祖开始,曾祖思勍,祖仲方父承嗣,母朱氏,兄匡祚、匡祐,弟匡禅(表一)。李承嗣《旧五代史》有传,记载其父为“佐方”[3],当以墓志为准。弟匡禅,《十国春秋》卷八《李承嗣传载:“禅,承嗣少子也。”[4]他书皆无载,可补史阙李娀“有子五人、女二人”,但墓志未录其名讳。据徐铉所撰《唐故泰州刺史陶公墓志铭》载,陶敬宣“嗣子泰州司仓参军崇鼎、崇谅、崇伦等”[5],陶崇鼎、陶崇谅、陶崇伦概为李娀所生。
据墓志所载,墓主李娀字惠容,生于唐天祐三年(906年),卒于杨吴大和六年(934年)八月享年二十九岁,为李承嗣第三女,“幼遵师傅,长实贞庄”。李娀“笄年归于陶公”,即杨吴武义二年(920年)嫁与陶敬宣。《唐故泰州刺史陶公墓志铭》:“明年(951年)某月日,葬于江都府县里,与前夫人合袝焉。”前夫人应该就是李娀,但目前李娀墓附近尚未发现陶敬宣墓。
李娀墓志详细记载了其父李承嗣的人生经历,可与《旧五代史》本传及《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等文献史料相互参照。据上述史料,知李承嗣为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人,生于唐咸通七年(866年),卒于杨吴天祐十七年(920年)七月,卒于楚州(今江苏淮安),年五十五[6],传葬于茱萸湾[7]。
表一// 李娀家族世系表
李承嗣原为晋王李克用手下大将,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随李克用入关中镇压黄巢起义[8]。此后相继在上源之难、陈许之战、朱玫之乱、榆社之战、洪洞之战中建立功勋,历任汾州司马、榆次镇将、岚州刺史、洺州刺史等职,为李克用所倚重。乾宁二年正月(895年)割据兖州的朱瑾和割据郓州的朱瑄为朱友恭所攻,同年四月李克用遣史俨、李承嗣以万骑驰援兖、郓,朱友恭退归汴梁[9]。同年十二月,梁人再次急攻兖、郓,李克用复遣大将史俨、李承嗣将数千骑假道魏博救援两镇。因魏博节度使罗弘信背信弃盟,李承嗣所率人马遂同河东隔绝[10],此事成为李承嗣人生道路的分水岭。乾宁四年(897年)兖州、郓州相继失守,朱瑄被杀,李承嗣与朱瑾、史俨投奔淮南杨行密,被任命为淮南行军副使[11]。同年九月,梁主朱全忠遣大将庞师古、葛从周攻淮南,李承嗣向杨行密献策,与朱瑾一起取得清口大捷[12]。自此一役,朱全忠再无能力南下攻打杨吴。这场战役对杨吴此后保持相对安定的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承嗣历经杨行密、杨渥、杨隆演三位君主,在唐庄宗柏乡之捷(912年)后出任楚州刺史,墓志云其“到郡抚惸独,遏豪强,草偃德风,民歌善政”,天佑十七年(920年)卒于任上。
2.李娀夫君陶敬宣的家世
传世的徐铉所作《唐故泰州刺史陶公墓志铭》(以下简称《陶公墓志铭》)记载了李娀夫君陶敬宣的家族世系,据此可知:陶敬宣高祖陶复,唐右监门卫将军;曾祖陶琳,建州录事参军;祖陶晟,青州博昌县令;父陶雅,武昌军节度使,赠太师,楚惠公;敬宣嗣子有泰州司仓参军崇鼎及崇谅、崇伦等[13](表二)。
陶雅,宋人路振所撰《九国志》中有传。《资治通鉴》卷二六七载陶雅有一子名陶敬昭[14],曾参与了杨吴对抚州刺史危全讽的象牙潭之战[15]。《十国春秋》卷八《朱瑾传》载朱瑾妻陶氏为寻阳公陶雅之女[16],《九国志》、《新五代史》皆作陶氏[17]。《旧五代史》作桃氏[18],《五国故事》作姚氏[19]。“桃”为“陶”之音误,“姚”又为“桃”字形误。陶复、陶琳、陶晟及陶敬宣诸子史书无载,徐铉所作《陶公墓志铭》可补阙。
表二// 陶敬宣家族世系表
《陶公墓志铭》称陶敬宣“其先寻阳人也”。寻阳为陶氏家族郡望,相当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志中用了四个历史人物阐述了陶氏家族的历史伟业,即汉高祖功臣陶舍之子开封侯陶青[20]、东晋名将长沙公陶侃、晋宋之际田园诗人陶渊明、萧梁“山中宰相”陶弘景,显示出魏晋以来夸伐门第的习俗在唐末五代尚普遍存在。
据《陶公墓志铭》,陶敬宣字文褒,生于唐光化二年(899年),卒于南唐保大八年(950年),春秋五十有二,赐谥曰“顺”。陶敬宣的仕宦历经杨吴、南唐两朝。杨吴时起家太子校书,先后任府长史、都官郎中、大理少卿、江都少尹、判左右军事,入南唐后任工部尚书、棣州刺史、海陵郡守。陆游《南唐书》卷一《烈祖本记》载,昇元元年(937年)十一月“己未,升东都海陵县为泰州,割盐城、泰兴、如皋、兴化县属焉”[21]。故“泰州刺史”即志文所言“海陵郡守”。关于陶敬宣任泰州刺史的时间,同为徐铉撰述的《大唐故中散大夫检校司徒使持节泰州诸军事兼泰州刺史御史大夫洛阳县开国子贾宣公墓志铭》称志主泰州刺史贾潭卒于保大六年(948年)九月[22],则陶敬宣为泰州刺史当在贾潭之后。
李娀墓志和《陶公墓志铭》详细记载了陶敬宣之父杨吴重臣陶雅的仕宦情况,可与《九国志》本传、《资治通鉴》等文献资料相互参照。据《九国志》本传,陶雅字国华,合肥人,生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卒于杨吴天祐十年(913年),谥惠公[23]。由《陶公墓志铭》推算陶雅卒于912年。陶雅为杨行密大将,且与其同乡,历经杨行密、杨渥、杨隆演三代君主。景福二年(893年),陶雅出任歙州刺史[24],有惠政,宽厚得民,善于用兵,与墓志记载相符。
《陶公墓志铭》撰者徐铉,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任杨吴校书郎等职[25]。徐铉父延休[26],与陶雅曾同仕杨吴。陆游《南唐书》卷二《徐锴传》载:“吴(烈祖)取江西(906年),得延休,仕至光禄卿,江都少尹,卒。”[27]陶敬宣与徐铉亦曾同仕杨吴,《陶公墓志铭》曰:“铉昔在朝行,实惟旧好。”其《赠陶使君求梨》即作于其贬官泰州期间[28],“今从左宦,仰繄东道”。《宋史》卷四四一《徐铉传》载:“时有得军中书檄者,铉及弟锴评其援引不当。檄乃汤悦所作,悦与齐丘诬铉、锴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29]胡克顺所撰《徐公行状》称徐铉“后睹受命草诏者无所经据,不根事实,繇是驳议,忤旨,左迁泰州幕职”,在泰州谪居三年[30]。据金传道的考证,徐铉被贬泰州当在保大七年(949年)[31],故陶敬宣卒时,徐铉正贬官泰州。作为故旧,徐铉在陶敬宣死后不仅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而且还作《陶使君挽歌二首》加以悼念[32]。
3.墓志所见杨吴政权内部的权力争夺
据史料记载,唐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后,其长子杨渥继立。天祐四年(907年),权臣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天祐五年(908年),张颢与徐温派人将杨渥杀死,随即徐温袭杀张颢,最终由张颢承担了弑君之罪[33]。李娀墓志所言“迨武皇晏驾、烈宗绍立时,有臣逆弑主虐人。及齐王奋发大忠,诛平凶党,参厥筹画,公惟冠焉”,指的正是此事。李承嗣、陶雅在杨行密死后卷入杨吴与徐温、张颢等人的权力斗争之中,时“行军副使李承嗣与张颢善”[34],徐温希望在与张颢的权力斗争中获得李承嗣的支持。据《资治通鉴》卷二六六载:“时副使李承嗣参预军府之政,可求又说承嗣曰:‘颢凶威如此,今出徐于外,意不徒然,恐亦非公之利。’承嗣深然之。”[35]可见李承嗣接受了徐温的劝诱。
徐温杀张颢后独揽杨吴大权,当时同为杨行密旧臣的李遇对徐温秉政不瞒,后为温所害。《资治通鉴》卷二六八载:“陶雅闻李遇败,亦惧,与(刘)威偕诣广陵,(徐)温待之甚恭,如事武忠王之礼,优加官爵,雅等悦服,由是人皆重温。……温与威、雅帅将吏请于李俨,承制加嗣吴王隆演太师、吴王,以温领镇海节度使、同平章事,淮南行军司马如故。温遣威、雅还镇。”[36]
李承嗣、陶雅转向支持徐温,是当时复杂的权力斗争中保全自我的唯一方式。两大家族得以善终,与徐温秉政时期两家的政治立场密切相关,李承嗣、陶雅作为杨行密的旧臣,仍然得到了徐温的重用。陶敬宣在杨吴时期即得到徐温养子徐知诰(即南唐烈祖李昪)的重用,奏请为判左右军事,南唐立国后,烈祖李昪以陶敬宣为工部尚书。李娀墓志与《陶公墓志铭》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武人政治的特点,徐温逐步剪除杨氏旧将势力,为南唐取代杨吴铺平了道路。
四 结语
此墓砖筑墓壁略弧,墓壁设置壁龛,此种做法可追溯到初唐扬州曹庄2号墓(萧皇后墓)[37]与扬州邗江蔡庄五代墓(寻阳长公主墓)类似(出土十二生肖俑亦基本相同)[38];在结构上与扬州三星村夏庄杨吴钱匡道墓更是如出一辙[39],是唐末五代扬州乃至南方地区十分常见而又极具时代特色的墓葬形制。
李娀墓志的发现以及传世的《陶公墓志铭》为杨吴南唐时期李氏家族、陶氏家族世系的考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弥补了史籍记载的不足。墓志内容也反应出了唐末五代军阀割据混战、君臣背德相残的特殊社会政治现象。杨吴政权和南唐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使江淮地区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李承嗣、陶雅、陶敬宣等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亦为此后的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把李氏家族、陶氏家族放入唐末五代整个历史变革的背景中加以考察,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记:本文的写作得到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锋老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程少轩兄的帮助和指导,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的余国江师弟亦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1][5][13][22]宋·徐铉撰:《徐骑省集》卷一五,商务印书馆民国年间,第148-150、149-150、148-150、147-148页。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257页。
[3][6][8][10]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五五《李承嗣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742、742、742、743页。
[4][7]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八《李承嗣传》,中华书局1983年,第121页。
[9]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一《太祖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15-16页。
[11]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五五《李承嗣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743页。淮南行军副使乃《十国春秋卷八《李承嗣传》所记载。
[12]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五五《李承嗣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743页;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八八《杨行密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456页。
[1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二六七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8835页。
[15]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八《陶雅传》,中华书局1983年,第91页。
[16]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八《朱瑾传》,中华书局1983年,第120页。
[17]宋·路振撰:《九国志》卷二《朱瑾传》,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7页;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卷四二《朱瑾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451页。
[18]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一三《朱瑾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73页。
[19]宋·佚名:《五国故事》卷上,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64册,第207页。
[20]墓志作“开国侯”,《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作“开封侯”。
[21]宋·陆游撰:《南唐书》卷一《烈祖》,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17页。
[23]宋·路振撰:《九国志》卷一《陶雅传》,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4页。
[2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二五九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八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8567-8568页。
[25]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四一《徐铉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044页;宋·胡克顺撰:《宋故金紫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上柱国东海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责授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徐公年七十六行状》,见《徐骑省集》,商务印书馆民国年间。
[26]宋·李昉撰:《大宋故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工部尚书东海徐公墓志铭》,见《徐骑省集》,商务印书馆1968年。
[27]宋·陆游撰:《南唐书》列传卷二《徐锴传》,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8页。
[28][32]宋·徐铉撰:《徐骑省集》卷三,商务印书馆民国年间,第20页。
[29]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四一《徐铉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044页。
[30]宋·胡克顺:《宋故金紫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上柱国东海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责授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徐公年七十六行状》,见《徐骑省集》,商务印书馆民国年间。
[31]金传道:《徐铉三次贬官考》,《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3]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一三四《杨行密传》、《杨渥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782-1783页。
[34]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卷六一《杨隆演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754页。
[35]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二六六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8818页。
[36]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二六八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8762页。
[37]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江苏扬州市曹庄隋炀帝墓》,《考古》2014年第7期。
[38]扬州博物馆:《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第8期。
[39]刘刚、薛炳宏:《江苏扬州出土钱匡道墓志考释》,《东南文化》2014年第6期。
(责任编辑、校对:王 霞)
The Excavation of Li Song’s Tombin Yangzhou,Jiangsu and the Unearthed Epitaph;Also a Discussion on Tao Jingxuan’s Epitaph Written by XuXuan
LIU Gang CHI Jun XUE Bing-hong
(Yangzhou Municipal Institute of Relics and Archaeology,Yangzhou,Jiangsu,225000)
In December 2013,Yangzhou Municipal Institute of Relics and Archaeology conducted an excavation on a small brick tomb at Xizhuang,Sanxing village,Chengbeitownship,Yangzhou.The excavation discovered the“Epitaph of Li of the Wu Kingdom”.The owner was identified as Li Song active in the Yangwu time.Her husband was Tao Jingxuan active in the Yangwu and Southern Tang time,whose epitaph was written by XuXuan and included in Xu’s compiled works.The examination on the two epitaphs helps sort out the lifetime and the family trees of this couple,and enriches the histor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Five Dynasties especially the Yangwu and the Southern Tang.
Yangwu;Southern Tang;epitaph;Li Song;Tao Jingxuan
K877.45;K878.8
A
2015-07-07
刘 刚(1984-),男,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汉唐五代考古。
池 军(1968-),男,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汉唐五代考古。
薛炳宏(1968-),男,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汉唐五代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