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韬的籍贯与情缘

2016-11-16陈益

钟山风雨 2016年5期
关键词:锦溪王韬新阳

陈益

被誉为“中国出洋看世界第一人”、“东西方文化交流第一人”的王韬,籍贯究竟是哪里?一般认为他是吴县甪直镇人(今苏州吴中区)。甪直还专门辟有王韬纪念馆。事实上,这座清代建筑是当地士绅沈宽夫旧宅。王韬的先祖居住在昆山,从祖父起迁移至甪直镇甫里村。母亲朱氏,出生于昆山锦溪镇诗礼之家,五岁时母亲就口授字义,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甪直镇在清代雍正初年曾由元和、昆山、新阳三县分治。西属元和,东隶昆山。甫里、渡头等村归新阳管辖(新阳与昆山同城分治,县衙原址现为昆山新阳街中山堂。一直到今天,甪直东侧的南港仍属昆山管辖)。甫里是甪直的古名。唐代诗人陆龟蒙居住于此,号甫里先生,所以出生在甫里村的王韬被认为甪直人,这不难理解。

《漫游随录》是王韬的一部游记集,以时间为序,追忆一生的游踪。其中之一,记叙了18岁时赴新阳县试时登临马鞍山(玉峰山)的情景。那天考试后,他兴致很好,与朋友大游马鞍山,登上百里楼,“御风而行,衣袂飘举”。在马鞍山绝顶处,他迎风披襟,大喊:“快哉,此大王之雄风也!”由于主持县试的官员对他的文章击节叹赏,让他自信心大增,此后每次赴考前都要登山,“马鞍山色浑如旧,每到来游例有诗”。

道光二十四年(1843)王韬在新阳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然而,三年后去金陵应试却落第了,这对他刺激很深。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去锦溪镇设馆教书。外婆家姓朱,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几个舅舅热心地帮助他在授课的同时致力于经史之学。21岁的王韬胸怀大志,却难以施展,内心激昂而又苦闷。他写下了《锦溪寄怀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寂寞锦溪路,萧条淞浦滨。橐笔情无限,捻书愿未真。交游长契阔,世事剧艰辛。地僻客朋少,村深风俗醇。检点诗篇富,登临景物新……”从中可以看出,他在困顿中急切期待着展翅高飞的机会。

从《漫游随录》、《眉珠庵忆语》及《王韬年谱》中可以看出,王韬在15岁时就读于甪直青萝山馆,馆主顾惺是新阳县贡生。小楼共读中,王韬与一位女同学“某女士”产生了感情。他的左臂上有黑痣,“某女士”也解罗襦以示腹部赤痣,红痕嫣然,纤纤一弯,状若新月。两人往来了几年,却未能结合。直到王韬去锦溪教书后,还写下一首《还蘅阁内史》,末句曰:“银河咫尺如天样,只有宵来绮梦通。”不久,这位“某女士”便病逝了。

咸丰四年(1854),27岁的王韬已经去墨海书馆就职。这年夏天,他与昆山女子红蕤发生了恋情。《王韬年谱》记载:“夏天,身体不适,从上海前往昆山县笙村(城西八九里许)避暑,往忘年之交孙笠舫家,与其女红蕤阁女史相爱,有割臂之盟,愿居妾媵,旋至事乖……”王韬早已娶妻生女,红蕤甘愿作妾,但这份因缘同样没有结果。王韬写了《笙村寻梦记》一卷,“以志悔”。红蕤离去后,又作词《高阳台》、《西子妆》、《台城路》等,寄托了哀怨迷离的情愫。

王韬是小说家、翻译家、新闻人,又是一位多情善感的词人,著有《眉珠盦词抄》四卷。可惜大多词作已散佚。眉珠即眉月,揭示一颗永恒的红痣,象征他与“蘅阁内史”的初恋之情。他一生沉迷在冶游中,繁花过眼,却对家乡的女子情有独钟,恐怕不仅仅是因为貌美。以“眉珠”作书名,恐怕也有另一层寓意。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8),靠近澄湖的锦溪、甪直一带洪水泛滥,农田受灾,教书收入随之减少。六月,在上海以教席维系五口之家生活的父亲王昌桂不幸病逝。这是对王韬又一次打击。恰好这时候,王韬在锦溪接到了英国传教士麦都斯的邀请,到上海墨海书馆参与编校译书。麦都斯是王韬去上海探望父亲时结识的。尽管在当时的儒士观念中,为夷人做事颇不体面,然而王韬经济窘迫,家里又有娇妻幼女,书馆的薪俸很稳定,不能不去。在那里,他广泛接触到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思想方式,同时也向人们介绍西方科学文化,长达十三年。

清同治元年(1862),他亡命香港,从事著述、翻译和办报活动,经历了人生的急剧变化。香港英华书院院长、汉学家理雅各是麦都斯的好友,聘请王韬翻译了《尚书》、《竹书纪年》等古籍。1867年,理雅各离开香港回苏格兰家乡,热情邀请王韬去欧洲游历,并在那里帮助翻译中国古典文献。于是王韬乘轮船从香港启程,取道新加坡、锡兰、槟榔屿、亚丁、开罗,出地中海,经墨西哥,抵达法国马赛,行程约四十余天。在巴黎,他游览了卢浮宫等名胜,并且拜访了索邦大学的汉学家儒莲。在伦敦,参观了大英博物馆、圣保罗大教堂等。牛津大学还特邀王韬以华语作演讲,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国学者至该校演讲。随即,王韬来到理雅各故乡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翻译了中国经典《诗经》、《易经》和《礼记》等。

王韬的一生,学贯中西,著述等身,已刊未刊的著作多达50多种。重要著作有《弢园文录外编》12卷,是他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时所写论说的精华编成的政论文集;书信集《弢园尺牍》12卷,体现了他关于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改革思想。王韬的许多著作,不仅记录了这位晚清思想家一生思想发展的轨迹,也汇集了近代早期改良主义理论的精华,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之先河。此后,他在香港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循环日报》,积极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鼓吹变法图强。王韬的思想对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与同时代人相比,王韬能有机会走出偏僻乡镇,去往异国他乡,无疑是见多识广。然而不管在哪里,他始终不忘故乡,且喜欢称自己是新阳(昆山)人。他在《答潘伟如中丞书》一文中说:“韬,南武人鄙人也。”《蘅华馆日记》封面也自署为“南武王瀚”。南武(或武城)源自春秋时期的防御工事武城潭,后成为昆山的一个别称,王瀚则是他考中秀才后改的名字。据曾国藩幕僚日记记载,1861年8月王韬向他提供自己的个人资料,写有“王瀚,原名利宾……新阳县人,附生”等。李鸿章在信函中也称他为“新阳秀才”。

耐人寻味的是,王韬的外婆家,人生第一次谋得教职的地方,曾经给予他亲情哺育,也自然而然接受了王韬的影响。古镇锦溪,民丰物阜,人文积淀深厚,学子历来有枯灯夜读的习俗。尽管地处偏僻水乡,交通不便,追随王韬的步履,清末以来陆续有一百多位莘莘学子走出国门,前往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俄国、法国、美国等国留学,在语言、天文、植物、机械等很多领域都大有建树。百年间走出了2位中科院院士、200多名教授。留学生之乡锦溪镇由此发轫。与王韬母亲同出一族的朱文鑫,1904年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天文和数理科,曾任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1910年毕业回国后,为发展我国的天文事业,作出了毕生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之父”。朱氏四代“文、章、承、世”和陈氏六代“其、文、定、华、国、维”,衍成绵延一百多年的留学家风。直到今天,锦溪籍的留学生仍遍布世界各地。

(责任编辑:武学沪)

猜你喜欢

锦溪王韬新阳
江苏-新阳嘎农工贸现代产业园
Bandwidth expansion and pulse shape optimized for 10 PW laser design via spectral shaping
Hydrogen isotopic replacement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in zirconium deuteride implanted by 150 keV protons∗
“一轮新阳”暖民心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古镇锦溪游记
“王韬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论辨伪
鱼儿不上钩
相敬如宾
锦溪是个有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