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相关因素分析

2016-11-16侯秀伟于爽李程程李亚丽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15期
关键词:静脉输液心血管内科外渗

侯秀伟+于爽+李程程+李亚丽

【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出现的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患者8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行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 心血管内科患者静脉输液时发生外渗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原因、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及时必要的干预措施后,患者的情况得到有效改善。结论 在心血管内科临床中,静脉输液外渗是其常见的并发症,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干预,消除相关的危险因素,做好预防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5.0.02

临床上,心血管内科患者在进行静脉输液的时候,经常发生外渗,对于患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静脉输液外渗主要指的是在患者输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输入的药液在患者静脉之外的软组织中出现渗漏,导致患者的局部组织出现肿胀、坏死的症状[1]。静脉输液外渗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肿胀、疼痛、局部出现红肿以及皮肤变硬等。在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的时候,若发生外渗,对于患者造成的创伤不仅是生理上的,还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创伤[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出现的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患者84例的临床资料,探讨了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并对其采取及时的预防以及干预措施减少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出现的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33~83岁,平均年龄(59.3±2.1)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行相应的干预措施。

2 结 果

心血管内科患者静脉输液时发生外渗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14例(16.67%);疾病因素18例(21.43%);药物原因34例(40.48%);护理技术18例(21.42%)。

心血管静脉输液外渗时患者外渗处出现的皮肤损害:局部出现红肿、刺痛患者56例(66.67%);局部形成水疱、浅表溃疡26例(30.95%);局部皮肤出现变性坏死、深部溃疡2例(2.38%)。对患者实施及时必要的干预措施后,患者的情况得到有效改善,且未出现后遗症。

3 讨 论

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时,若出现输液外渗,对于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因而,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实施及时的预防以及干预措施,减少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概率。一般来说,主要的措施有:①合理选择静脉输液的血管。在进行静脉输液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无炎症、瘢痕或者硬结的部位进行深静脉置管。当对患者输入较大刺激性药物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靠近心脏、回流较好且管腔较大的静脉,并且,应该避免在手背或者患者的关节部位进行深静脉置管。这主要是因为手背或关节靠近人体的动脉,容易对患者造成损伤[3]。另外,在进行深静脉置管的时候,应该根据所需要输注的药物选择合理的穿刺静脉。输注的时候,需要注意深静脉置管的方式,使得血管的刺激得以降低。当患者长期输入一些浓度较高,且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需要考虑深静脉置管的时间。②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正式进行输液之前,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宣传教育,告知患者静脉输液外渗后,可能造成的后果。并于输液结束后,告知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另外,深静脉置管的相关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做好穿刺之前的教育工作,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评估。输液结束之后,再指导患者用棉签按压5 min[4]。③当患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后,对其所做的相关处理措施:首先,对局部皮肤出现红肿刺痛患者所做的处理措施。在进行深静脉置管的时候,若患者发生外渗现象,需要立即对患者停止用药。并对针头以及患者血管中的血液进行抽吸,之后用生理盐水对出现红肿刺痛的部分进行稀释,从而降低药液的浓度。利用50%的硫酸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湿敷,患者出现的局部的肿胀很快就会消失。对患者采用新鲜芦荟进行外敷,对于患者出现的红肿症状能有效缓解。将新鲜芦荟切块后,均匀涂抹于出现的炎症部位,4次/d。其次,若患者出现局部水疱或形成浅表溃疡,对其进行相关的干预措施。若患者的水疱较小,且未发生破溃,可将碘伏涂于患者的水疱上。若患者的水疱较大,则可以将碘伏进行消毒后,对其采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中的液体进行吸出,之后,再外涂碘伏。当患者滴注药液出现外渗的48 h之内,应该对患者的受累部位进行抬高,使得渗透的药物得以被有效吸收[5]。另外,应该选择相关的药物拮抗,如对患者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等药物。可对患者行烧伤膏外敷。烧伤膏的主要药物成分有黄柏、地龙、黄连、罂粟、黄岑等,这些成分都具有抑制疼痛、清热解毒的功效。并对患者配合使用频谱治疗仪治疗,2次/d,30 min/次,使得患者的皮肤血液循环更好。最后,对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坏死或深部溃疡的治疗。若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坏死或深部溃疡,则需对患者进行专家会诊治疗,对于创伤进行彻底清除,并对其进行植皮手术,对于患者肢体的相关功能以及外观都能进行保护。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出现的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患者84例的临床资料,探讨了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如患者的自身因素、疾病因素等。并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出现外渗现象,应对患者采取的预防以及干预措施,以期减少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郑红梅.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4,03:392.

[2] 韩 娟,胡露红,刘玮丽.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3,04:53-54.

[3] 黄 桥,张咏梅,曾芬莲,宋凌霞,陈凌云,卢美玲.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防护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5:114-116.

[4] 龚兰娟,苏冰莲,谢月霞,黄 丹,关雪红,罗桂平.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黑龙江医学,2013,08:749-751.

[5] 姜绍芬.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4:674-675.

本文编辑:徐 陌

猜你喜欢

静脉输液心血管内科外渗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优质护理对静脉输液患者治疗配合度和治疗效果的影响
不同护理方法对静脉输液后静脉炎的干预效果比较
对输液室患者实施图片式拔针宣教的效果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如意金黄散湿敷联合碳酸氢钠局部封闭治疗盖诺外渗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