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生死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6-11-15任晓燕
摘 要:庄子对于生死的看法受到了老子观点的影响,认为生死都是自然现象,人由生入死的过程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庄子认为死有死的意义,死亡带给人们快乐和解脱,是一件好事,因为死亡摆脱了人世间的各种负累,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同时生也有生的价值,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我们要淡泊名利,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这样也就减少了人生的痛苦,获得了自由逍遥的人生。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养生;道家
人生在世,對待生死问题的态度,对我们的人生价值追求有着重要的影响。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面对生死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生死乃自然现象,谁都无法避免与改变,我们应该生不足喜,死不足惧,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追求逍遥自在的人生。庄子对待生死问题的超然态度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1 生死为自然现象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这就是说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道”产生的,同时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这就是说宇宙间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的法则,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玄虚的道,都应以自然为其基本原则,即顺应自然之“道”。可见老子的观点是万物的生死变化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生命的持续和消亡都是自然发生的,人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生死的变化都是顺应自然规律而变化的。同样庄子也接受了老子的这一观点,庄子认为“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3这就是说天道运行的规律就是顺应自然,我们顺应自然之理也就知道了天道运行的规律。那么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顺应自然,这其中也包含了个体生命的存在和消亡,人由生至死这一过程也就是一种必然发生的自然现象。“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4生死就像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更一样,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既然生死都是自然现象,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那么人就应该客观地看待这种现象,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生和死。怎样才算是正确的态度呢?庄子讲“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也,乃所以善吾死也。”5人的生命是天所赋予的,天给予人形体让人有所寄托,于是人有了形体的存在,人的生命是操劳的,衰老之后反而能够得到安闲,死亡之后更能得到安息。所以我们应该善待生命,不能因为生命的操劳和痛苦就怨天尤人;我们也要善待死亡,坦然面对死亡,顺应生死变化,摆脱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惧怕。
庄子进一步说明从本质上来说生和死是没有界限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6人的生死是由于“气”的聚散而造成的,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生死是相互转换的,彼此循环,所以生死是同一的,我们应该“善生”也同样“善死”。庄子在《至乐》篇中提到他的妻子死了,好友惠施前去吊唁,到了庄子家里却发现庄子正在鼓盆而歌,惠施就说,你的妻子去世了,你不难过就算了,反而还鼓盆而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回答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7庄子在这里也讲出了他对生命的认识,人的生命是由“气”经过不断变化而产生形体,形体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生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人的死亡是“气”的消散,是返回到没有生命的状态,是从“有”复归于“无”的过程,这种循环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是自然的法则,是人必须遵循的规律。既然如此,生死都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又何必因为死亡而悲痛不已呢,我们只需要顺应自然,不以生为喜悦,不以死为悲痛,将生与死的交替看做昼夜更替一般平常就达到了庄子所说“不知说生,不知恶死”8的“真人”状态。
2 对死的超然态度:乐死
说到死亡,一般人都会感觉恐惧,但是庄子面对死亡有着超然的态度,不仅认为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不应该对死亡感到惧怕和悲痛,相反,庄子认为死亡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因为死亡让我们彻底摆脱了人世间的种种痛苦和束缚。
庄子在《至乐》篇中说到他去楚国的路上遇见了一个骷髅,就问骷髅是因为什么原因死了,夜晚就梦见骷髅告诉他死后的快乐,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人死了之后,既没有国君的统治,也没有官吏的管辖,还不用不停地操劳,能够从容自得,与天地共长久,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过如此。骷髅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即使庄子想要恢复他的生命让它返回人间,他也断然拒绝。庄子借着这个小故事,向我们表达了他“乐死”的观点。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免不了受到各种拘束,包括法律上,道德上,知识上,心理上等等,为了生存需要不停地操劳,精神和形体都不能放松,这些都是人生的无奈之举。人生充满着种种负累与忧患,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解决的困惑,旧的困惑得到解决,新的困惑又会出现,人的一生都将被自己的烦恼困住,无法得到心灵的解脱,无法获得精神的自由,而死亡就是一种解脱,让人走出种种约束和执着,得到一种超然的快乐。
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到子桑户死了,孔子派子贡去帮着料理丧事,结果子贡去了之后看到子桑户的两位好友孟子反和子琴张并没有因为子桑户的死亡感到悲痛,反而是“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他们唱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这就是说子桑户已经返璞归真了,得到解脱了,可他们却还寄活在人世间,承受着人世间的苦累。还有另一则故事,孟孙才的母亲死了,孟孙才“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孟孙才并没有太过悲伤,因为他认为“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这就是说死亡时人的形体发生了变化,虽然形体变化了,心神却没有损伤,生死都只是表面现象,人由生入死就像是承载精神的寓所朝夕更改却并不是精神的真正死亡。身体只是生命借以寄存的形体而已,死亡只是形体的消亡,精神却是永恒的,死亡之后精神不再受人世间的负累,能无所牵挂,达到自由逍遥的快乐境界,所以我们不应该因为死亡而感到悲痛,我们应该看到死亡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永恒的快乐。
3 对生的理性认识:善生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受到很多的束缚,主要是因为人有太多的欲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人们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同样人的能力有限,有些欲望不能达成就会带来精神上无尽的痛苦,可见人的生命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人内心的欲望。尽管庄子认为死亡带给人们的是解脱和快乐,但是他也认为每一次的生命都是珍贵的,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生命,保全自己的身体,遵循自然的规律,好好地生活。
庄子认为“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9只有保全自己生命不会中途夭折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的人,可见庄子并没有厌恶生,他对于生命是极其珍惜的。庄子重视自己的生命,认为要在生命和外界物质名利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人应该选择放弃物质享受保全自己的生命。人的名利知识等都是身外之物,没有了生命,你也就无法享受,这些东西就没有任何价值。在《人间世》中,庄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恶也。二者凶器,非所以行也。”名利是人们相互倾轧的工具,知识是相互争斗的器具,这两者都是带来祸患的根源,是不可取的。并且提到了关龙、比干的故事,认为他们会被夏桀和商纣杀害正是因为“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我们只有远离了名利,远离各种是非纷争,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这样虽然没有了富贵的生活,但是得到了自由和逍遥。名利和权势都是人们心里渴望的,但是和人的生命相比较,那也是微不足道的。“古之至人,先存诸已而后存诸人。”古时候的圣人都是保存好自己的生命然后才去帮扶别人,若自己的生命尚未保存,哪来能力拯救世人呢?
人生在世就会有很多的苦恼,而这些苦恼都是由于人总是为了实现不了的欲望而难过。人应该满足,应该看到自己想要的已经远远超过自己需要的,那些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他在《逍遥游》中说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并不想拥有整个森林,有一枝可以栖身就够了,偃鼠也不想吞掉整个河流,有一些能够解渴就行了。这就是说生命应该知足常乐,怎样知足呢,那就是减少欲望,保持内心的清净,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生命,这样也就遵循了“道”,也就减少了生所带来的痛苦。
庄子在《养生主》中阐述了自己的养生之道,可见其对生命的重视。主要观点是“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方法,便可以保全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奉养双亲,可以尽享天年。《养生主》中有一篇寓言《庖丁解牛》,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过程来借以说明事物都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生命也一样。牛虽然庞大难解,但是也有规律可循,只要找到牛骨节之间的间隙,就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庄子由此得到了养生之道,那就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里所说的养生,并非身体的调养,而是在社会中间的生存。庄子处在一个战国的乱世,他却以这种‘游刃有余的宽闲态度,求得了自在自由。”10在庄子看来,顺应自然是一种良好的保生方法,不过多地追求外在的物质名利,不强迫自已完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不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就能保持内心的淡泊与宁静,获得身心的自由,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 庄子生死观的当代价值
一个人对生死的看法,影响着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追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庄子的生死观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死自然,生不足喜,死不足惧。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不应该贪恋生,惧怕死亡,更不能为了求生而去伤害别人的生命。人活在世上终究会面对死亡,我们应该看到生死是一种循环,死之后才能迎来新的生,新的生也必将走向死,我们能在生死面前保持平静,那么人生的其他烦恼琐事也就不值一提了。
珍惜生命,正确看待人生的挫折与痛苦。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会有烦恼和痛苦,总会遇见苦难和挫折,总会有愿望不能实现的时候,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些人生的困境,保持良好的心态,而不是遇到困难就想着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此来逃避。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每一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自杀的新闻,这些人包含着学生、白领、老人等等,生命就这样被放弃,让人唏嘘不已。庄子的生死观告诉我们,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保全生命是第一位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善待身体,顺应自然,用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面对各种困境。
顺其自然,正确对待人生的名与利。在这个以名利为上的物质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早已发生了变化,对名利的追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动力与目标。庄子的生死观告诉我们,名利乃身外之物,人生的痛苦与烦恼都是源自于人们不能达成的欲望,所以我们不应强求,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减少自己的欲求,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意味着人生的机遇已经注定,是无法抗拒与改变的,我们只能改变对待生命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顺应事物的变化,实现豁达的人生。
庄子认为人在世间都是一场游历,但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游历 ,“如若‘乘道德而浮游虽身在于方内,心在于方外,那就有两个天地,就不会为世俗所局限”11,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德性,追求自由与逍遥的人生。
注释
1.《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2.《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3.《庄子·大宗师》
4.《庄子·大宗师》
5.《庄子·大宗师》
6.《庄子·知北游》
7.《庄子·至乐》
8.《庄子·大宗师》
9.《庄子·大宗师》
10.李大华:《自然与自由—庄子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12月,第273页
11.李大华:《自然与自由—庄子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12月,第256页
参考文献
[1]楊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李大华.自然与自由—庄子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作者简介
任晓燕(1987-),女,四川遂宁人,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