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官德教育

2016-11-15王志立

中州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宋代

王志立

摘 要:伴随着宋代以科举官僚为主体的文官政治的高度发达,以及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的理学思想逐步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官德教育在宋代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重视。士大夫阶层之家训著作大量涌现,以家教的方式宣扬忠君爱国、清正廉洁、慎重交友等为官准则;大批名宦重臣总结为官之道的官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以告诫官员关注民生、务实戒虚、勤政清廉为其主要内容;以砥砺官员名节、激浊扬清为目的的社会舆论——“清议”十分盛行,对宋代官德教育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宋代官德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深刻,在教育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宋代;官德教育;官员修养;官箴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9-0122-04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官员的道德修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①。许启贤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道德思想大致可包含‘政德——这里狭义的政德是特指政治活动中的道德策略、道德原则;‘官德——从政者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品质。这其中又包括‘君道与‘臣道两个主要部分。”②宋代吸取唐末五代“世道衰,人伦坏,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③的教训,规范封建伦理纲常,更加重视官员的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官员的道德修养。本文拟从家训、官箴、清议等方面对宋代官德教育问题作一简要探讨。

一、家训:宋代官德教育之根基

家训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教育的一种形式,一般指长辈对子孙后代的教诲和训示,同时也包括兄妹、夫妻之间的嘱咐、勉励。家训又被称为家规、家范、家法、庭训和庭诰等。宋代的家训文献一般分为帝王家训、士大夫家训、女训和童蒙家训。这些家训多引用儒家经典,并结合自身经历对子孙进行教育,如《训儿俗说》等;也有的家训采用书信、诗歌形式,如陆游的《示儿》《病中示儿辈》等;还有的是直接规定细则,如《居家杂仪》等。家训的内容多侧重于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勉励子孙遵照封建道德标准做圣贤、君子,如《家训笔录》《袁氏世范》等。在教育子孙为官从政方面的家训,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民本色彩强烈。宋代的家训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包含浓厚的人文关怀,重视以民为本。如陆游要求子孙为官要为国为民,尽职尽责:“庭参亦何辱,负职乃可耻。”④胡安国《与子寅书》也劝诫子孙要善待百姓:“汝在郡,当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⑤

其二,淡泊名利,安贫守志。如赵普告诉子孙:“吾本书生,偶逢昌运,受宠逾分。固当以身许国,私家之事,吾无预焉。”⑥陆游在《送子龙赴吉州掾》中也教育子孙说:“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馋毁?”⑦

其三,清廉公正。如包拯教育子孙为官要清廉:“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⑧欧阳修的母亲告诉他说:“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⑨用他父亲的事迹教育欧阳修做官要坚持清廉。除清廉外,做官还要求处事公正,朱熹就认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⑩

其四,慎重交友。人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之间自然会发生影响,因此宋人给子孙提供一些交友的原则和标准,朱熹对其长子讲到:“交友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B11为此他提出交友的标准:“大凡敦厚忠信,能文无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B12司马光在《家范》中认为:“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B13

儒家士大夫阶层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去追求,家庭教育也以此为指导思想。从为官的角度来看,齐家是走向治国的基础与前提。家庭教育对子女进行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对日后走入仕途的学子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官箴:宋代官德教育的政治保证

所谓官箴,即规劝、告诫官员的一种文本,以清廉、慎重、勤政等劝诫为主体,内容涉及官德修养等,此外亦包括处理政务方面的方法和技艺。官箴来源于官员从政的实践经验,作为官员的道德行为戒条,起到了警示官员克己奉公、廉洁守法的作用。

宋代官箴著作种类较多、内涵丰富,其著述各有侧重,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为政要旨、从政总结和官箴汇编等。此外,尚有一些儒学典籍、官员言行之类,亦可纳入官箴范畴。具体而言,主要有:钦颁为政要旨以及官僚从政经验或心得等,如太宗的《戒石铭》,吕本中的《官箴》等,其中官员所撰多出自其从政体会,内容既涉及政务处理,为官德行阐述和劣迹记载等。吕本中就言简意赅地以“清、慎、勤”为为官之法,称此三字乃是居官之修炼标准。B14宋代官箴内容重实践、轻说教。官箴作者一般身居官位,实践经验相对丰富。宋代官箴不同于汉唐官箴为官立德、立行等空洞式说教的训导话语,而是更侧重于官吏实践经验的总结。如陈襄《州县提纲》、李元弼《作邑自箴》、朱熹《朱文公政要》、真德秀《西山政训》、许月卿《百官箴》等等,多是对居官者的政治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官箴的内容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劝诫为官以德,另一方面就是传授自身为官的经验。这与衡量官员优劣以德和才为标准是一致的。宋代官箴中的关于官员道德教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忠君、清廉、公正、慎行、勤勉五个方面。

其一,忠君。忠君是儒家所宣扬的政治道德,也是宋代官箴中所体现的首要价值观。吕本中《官箴》讲:“事君如事亲。”“故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B15彭龟年告诫子孙要忠君爱国时说:“吾仕于国,无一世勤。乃于尔身,受一世恩。是恩欲报,悲忠不可。倘忠于君,即孝于我。吾语尔忠,心不可欺。”B16真宗朝张咏认为君王不可欺,欺君就是欺骗天:“君道湛然,臣道乾乾。罔君私己,是谓欺天。”B17

其二,清廉。宋代士人认为清廉是官德之基本要求之一。吕本中《官箴》认为:“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B18其所谓“清”就是清廉,不贪污。张方平认为:“治行虽异,同主于廉。惟廉而后能平,平则公矣。不廉必有所私,私则法废,民无所措足矣。”B19

王迈认为:“惟士之廉,犹女之洁。苟一毫之黠污,为终身之玷缺。”B20张养浩《三事忠告·牧民忠告》谈及贪污会导致:“上孤国恩,中贻亲辱,下使乡邻朋友蒙垢包羞,虽任累千金,不足以偿一夕缧绁之苦。”B21

其三,公正。公平公正,大公无私,也是对官员的基本要求之一。彭龟年以自身为官经验总结:“所谓处事以公者,且以尔所职言之。约监人惟欲其少,受监人惟欲其多。少纳以优亭户可也,亭户辛苦,岂可多取?偏于一处,皆是不公。以至听讼接物,每每如此,须是参彼已,去偏党,无一毫私,方谓之公。”B22他认为官员对人对事要公平,不偏不倚,不能存私心。

官员要做到公正就必须摒弃私人感情,以理为准。余靖在《公箴》中讲:“抱公绝私,是为率职。”B23真德秀《西山政训》曰:“公事在官,是非有理,轻重有法,不可以己私而拂天理,亦不可骫公法以徇人情。”B24

为官公正还要求官员以事实为依据,不能根据身份来判断是非对错,吕祖谦说:“凡治事有涉权贵,须平心看理之所在,若其有理,固不可避嫌,故使之无理。若其无理,亦不可畏祸,曲使之有理。”B25同时,官员办案还要讲究证据:“斗殴必追证,不可凭一人之词。争界必会实,而会不可尽信耆邻之说,盖富者有赂则可以非为是,贫者无赂则可以是为非,专凭证会,则凡贫弱者皆无理矣。”B26“田产之讼,官司考之契,要质之邻证。”B27

其四,慎言慎行。慎言就是说话要谨慎小心,不莽撞。宋代的官箴不断告诫官员慎言,如田锡主张效法天、地,少讲话,他说:“惟天之默,三辰灿然。惟地之默,万物生焉。君子之默,百行昭宣。苟无昭昭之名,赫然之德。德未为人所仰,行未为人之式。欲讷而言,欲寡而词。”B28慎行,就是官员凡事要小心仔细,考虑问题要周详,三思而后行。朱熹就说过:“凡事须仔细体察,思量到人所思量不到处,防备到人所防备不到处,方得无事。”B29

其五,勤勉。中国历史上的很多贤臣都把勤于政事作为官员的基本道德之一,宋代的官箴中也多有体现。王迈讲:“尔服之华,尔馔之丰,凡缕丝而颗粟,皆民力乎尔供。仕焉而旷厥官,食焉而怠若事,稍有人心,胡不自愧。”B30真德秀认为:“况为命吏,所受者朝廷之爵位,所享者下民之脂膏。一或不勤则职业堕弛,岂不上孤朝寄,而下负民望乎?”B31他们认为官员的衣食来自百姓,对百姓做事不能懈怠。

官员处理政事应亲历亲为,不能由他人代理,以免受到蒙蔽。吕本中认为:“畏避文法,固是常情。然世人自私者以文法难任,委之于人,殊不知人之自私,亦犹己之自私也。以此处事,其能有济乎常?”官员还应该多忙于政事,而非忙于应酬。陈襄说:“今日自一命以上,孰不知作邑之难,既知其难,要当专心致志,朝夕以思,自邑事外,一毫不可经意,如声色饮燕不急之务,宜一切屏去。”B32朱熹说:“当官文书簿历,须逐日结押,不可拖下。”B33

官箴文体多样、主题各异,但主要集中在道德操守、治民理政等方面。从权力约束角度看,从政者的道德高低与此关系密切,从官员德行的培养和塑造出发来约束官员权力,正是官箴所能发挥的作用。

三、清议:宋代官德教育的舆论影响

清议即人物品评,是指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依据,臧否人物。后来其意渐趋宽泛,指人们对时政和士人品行的评价。清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倾向,具有引导政治方向的作用。在封建社会里,清议者多为有较高身份地位的士人,他们臧否人物常能掀起较强的舆论风潮,并且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左右官员的仕途。

清议在宋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开国之君宋太祖有鉴于唐末五代权臣篡立、人灭政息之教训,兴学讲文,积极虚心纳谏,其后继者依祖宗之训而遵循之。君王们能自觉纳谏,这就为与皇帝共治的“士大夫”们提供了直陈己见的良好氛围。“士大夫”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特别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以直言、敢谏而影响世人。在这种请议之风影响下,形成了以御史台、谏官等为核心,对包括天子在内的掌权者直表其言、直指其弊的清议之势。宋代朝野上下的清议氛围也对政府行政产生了颇深的影响。譬如名臣李纲曾上书皇帝,建议以清议为重要依据选拔人才:“何谓公选人才?”“陛下临御以来,用人多矣,世之所许以为端人正士者,往往闲废于无用之地,而陛下寤寐侧席,有乏材之叹,盍少留意而致察焉。”B34李纲提议之“公选”,是指人们对士人品行的评价。也正因为直言敢谏,李纲虽遭罢免然而名声犹存。“李纲之罢,太学生陈东及士庶十余万人,挝鼓伏阙下,经日不退,遇内侍辄杀之,府尹王时雍麾之不去。”B35时人对李纲的尊敬足见一斑。

在清议之风盛行之时,从帝王到朝臣公卿、州府官吏,从国之大政到乡村鸡鸣狗盗之事,以及官员善恶品行、贪渎清廉等等,都会被清议之士纳入评品的范围,由此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舆论力量,各级官吏为政时都要考虑清议者的评价,如

北宋“四善二十七罪”的考课标准中的“四善”就是以官员“德行”为主要考察内容的。

宋代“士大夫”们的社会地位提高,君子名节意识增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都较看重自己的名声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清议让“士大夫”们争相保持其名节,那些放纵私欲的人,就会遭到诽言。在宋代直言敢谏之风的影响下,“士大夫”热衷于清议,以纠举他人、砥砺自己。

无可否认,由于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并得以延续,北宋与两汉、魏晋南北朝相比,清议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作用大为减弱。但也要看到,北宋推行以文驭武的治国之策,清议影响仍然不可低估。北宋前中期,诸多官员难得升迁,甚或遭到贬逐,多少与清议有关;中后期始,特别是在徽宗时期,朝政被奸邪之臣如蔡京、童贯等长期把持着,言论举事被压制,谏官、御史形同摆设,清议也随着这些奸邪权臣的专横跋扈而逐渐消失了。

历史学家钱穆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B36传统官德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对他同样应葆有温情和敬意,但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态度应该是继承和批评一分为二的看待。“德为善政,政在养民”B37意思就是说有德的统治者会推行好的政治决策,而好的政治决策的标准就在于养育民众。宋代的官德教育是儒家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如“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之道,“清正廉明、克勤克俭”的为官从政之道,“勤政爱民、仁政爱民”的以民为本之道,“允公允能、以德帅才”的用人之道等,都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进行官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卓越智慧。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宋代的官德教化也存在着许多消极的观念,如等级森严的尊卑观念、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等,特别是宋代的官德文化教育带有强烈的阶级的、时代的特定观点和内容,我们必须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中优秀成分发扬光大。

注释

①张燕婴译注:《论语·为政第二》,中华书局,2007年,第12页。

②肖群忠:《君德论——〈贞观政要〉研究·序》,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页。

③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二《死节传第二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173页。

④⑦陆游:《剑南诗稿》卷五十,中国书店,1986年,第727、727页。

⑤刘枫:《中国情感:品读家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0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79年,第653页。

⑧包拯:《包孝肃公家训》,《能改斋漫录》卷四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67页。

⑨翟博:《中国家训经典·教子学父》,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356页。

B11⑩朱熹:《丛书集成新编·朱文公政训》第30册,新文丰出版社,2008年,第659页。

B11B12翟博:《中国家训经典·与长子受之》,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435、435页。

B13司马光:《家范》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69页。

B14B15B18吕本中:《官箴》,“丛书集成初编”(第1册),黄山书社,1997年,第12、97、97页。

B16B22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89册,卷六三〇九,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27、327页。

B17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0册,卷一一二,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5页。

B19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册,卷八,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92页。

B20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12册,卷七四五九,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09页。

B21张养浩:《三事忠告·牧民忠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页。

B23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7册,卷五七三,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9页。

B24张希清、王秀梅主编:《官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28页。

B25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8册,卷六〇三,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65页。

B26B27B32陈襄:《州县提纲》,《官箴书集成》第一册,黄山书社,1999年,第37、50、97页。

B28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8册,卷八十九,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91页。

B29B31B33张希清、王秀梅主编:《官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24、529、498页。

B30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69册,卷三四〇三,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10页。

B34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五十九,《李纲传》(下),中华书局,1985年,第11267—11268页。

B35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五十三,《聂昌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11143页。

B36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页。

B37阮元:《十三经注疏·尚书注疏》卷三《虞书·大禹谟》,中华书局,1980年,第135页。

猜你喜欢

宋代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浅谈宋代哥窑“金丝铁线”之美
宋代女子缠足的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官员履历造假缘何屡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