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金融化问题研究
2016-11-15毛绎然
毛绎然
摘 要:经济金融化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它已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了危害。我国的经济金融化虽然才开始形成,但已出现加剧的趋势。本文对于我国经济金融化的成因和后果进行了探讨,并且对我国经济金融化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降低经济金融化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成因;后果
一、经济金融化相关概念
经济金融化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不过在中国经济金融化才刚开始形成。经济金融化在正常经济结构范围内是合理的,但如果超出经济社会的承受力,就将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危害经济社会的发展。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冰岛的经济金融化、美国次贷危机都是过度经济金融化的后果,都是由于经济金融行为超出了本国经济的承受能力。
经济金融化是指经济与金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一种积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利润不是通过商品生产和贸易产生,而是通过金融途径产生。金融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金融关系随着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和各社会阶层在社会经济关系中不断传播、渗透和融合。很多金融学家都给出了衡量经济金融化科学的计算方法。当前衡量金融化程度应用最广泛的指标,就是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1969年首次给出的金融相关率FIR,即用一国某一时点现存金融资产总额和一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我国经济金融化正向证券化、信贷化、货币化、虚拟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指标计算中国经济金融化的发展程度。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经济金融化意味着泛金融行业的过度膨胀,即传统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在我国产业和就业结构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改革三十年以来,这些金融部门的GDP贡献率从过去的4%上升到12%,且在2006年之后有加速增长的趋势;吸纳就业比例从九十年代中期的2%上升到2012年的5%。中国金融企业的利润占比也明显增加。大部分企业利润的获取越来越依靠金融途径。同时,非金融企业利润的积累手段也不断金融化。中国非金融行业A股上市公司2004年~2013年的财务数据说明,在过去十年间非金融企业对通过金融手段获利的依赖程度逐年提高,占比由3%上升到近20%。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金融化程度快速发展,尤其最近五年提升过快,对实体经济已有一定影响。因此,适度金融化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非常重要。
二、我国经济金融化的成因
现在中国的经济金融化还处于开始阶段,但明显有加速倾向。目前引起我国经济金融化加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
1.传统生产行业长期不断下降的利润率
近几年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生产性行业利润率长期不断下降。资本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断寻求各种渠道取得较高的利润率,而且生产与金融相结合的理念也逐步被企业接受,使得企业经济活动的方向从商品生产领域转向了金融获利领域。2014年9月发布的《2008至2014中国制造业500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利润率仅为2.7%,远低于世界制造业的利润率。
2.不断增加的金融资源供给
不断增加的金融资源供给持续进入传统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造成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挤压,资本市场投机盛行和严重资产价格泡沫。同时,实体经济金融化也成为企业获得金融投资利润的逐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增加的金融资源供给缩小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获得金融服务方面的差异,但国有上市公司国家政策与制度红利的获得,金融资源错配的程度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资本市场在发行方面的制度缺陷,以银行为代表的信贷金融制度的垄断,已经在民营企业自身层面上形成了二元分割,民营企业是否上市决定民营企业所能获得资金方面的金融支持的多寡。
3.社会积累大量财富,需要寻求新的投资渠道
我国目前的投资渠道太过狭窄,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这些财富资本为了逐利,需要寻求新的投资渠道,不仅要求进入生产领域获取利润,还要求进入金融领域获取利息和红利。这使得大量货币进入资产领域,导致资产价格的飞涨。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管制方面有所放松,国营资金也可以进入金融部门,从而为我国经济金融化提供了条件。
4.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
经济全球化下,资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在短时间内进行投机获利。在传统生产性行业利润率下降时,经济全球化使得金融资本可以向全世界进行投资,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更可观的金融投资回报。国家金融政策的推行,也使得金融部门快速发展。国家主导的投资结构,尤其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模式,也强化了经济金融化。
三、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后果
1.改变了传统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
生产性企业依附于金融渠道,金融企业逐渐脱离实体经济。金融资本的进入,使普通商品体现出资本性质,甚至纯金融产品的性质。普通商品的价格化使得商品完全与其投资价值有关,而与其他无关。商品金融化加剧了商品价格的波动,使治理通胀的成本上升。
2.加剧收入分配差距
经济金融化改变了就业市场结构和企业中的劳资关系,企业对金融获利渠道的依赖使得企业减少了对生产性收入的依赖,降低了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金融资产在国民财富中分布的不均衡,经济金融化程度的加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1998年我国居民基尼系数为0.455,2009年为0.490,2010年0.481,2013年0.473,2014年为0.469,而高收入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基尼系数才仅为0.338。
3.刺激社会债务的大量增加
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不仅拥有中央政府的不少预算赤字,还有大量的地方债务。近年来大量增加的社会债务中,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是占据很大比例。数据统计,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已占政府收入的240%,90%的融资项目依靠银行贷款。2015年年底地方政府债务负债率高达23.6%,远远超过美国地方政府负债率上限16%,债务余额高达16万亿元。
4.冲击金融市场,影响金融政策
金融工具特别是信用衍生工具和对冲基金的不断创新,使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减弱。比如中央政府采取了降低贷款利率等各种金融政策,以增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管控,但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仍然创新了其他金融衍生产品或理财产品以获取资金,这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很大影响,甚至严重削弱了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控。
四、解决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对策
1.加强金融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实体经济利润率不断下降,大量资金进入金融领域,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和农业实体的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因此,政府金融政策应倾向生产性企业,发展小微金融和农村金融,减少其负担和交易成本,使资金能够合理地流向中小企业,提高生产性行业的利润率。
2.加强政府管制,抑制过度金融交易
投机性金融交易不仅造成金融业的虚假繁荣,破坏金融结构的稳定性,而且造成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政府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控制金融市场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对投机性金融交易的收益征收资本所得税,降低其获利空间。
3.破解银行作为间接金融主要媒介的垄断地位,加快资本市场制度改革
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政府投资主导的发展模式,银行信贷大多用于房地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使得民营企业资金没有太多的盈利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将进入资产领域,进而推高资产价格,影响经济长期发展。为了给民营企业更大的获利空间,因此在企业层面,不仅要形成对于竞争性行业的国家退出机制,还要优化资本市场的进入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资金的约束。
4.加强信贷政策管理,降低财富效应
近年来我国信贷和投资的迅速增长,使得M2的年增长速度过高。这些信贷和投资大量用于房地产行业和一些基础性行业,造成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形成“财富效应”。因此,政府为了增加资产持有者的成本,降低“财富效应”,应该加强对信贷的管理,提高利率,减少信贷供应。
5.合理分配社会经济剩余,降低企业占有率
资本过多流入金融部门,金融业不断膨胀,金融部门所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其它部门,使其占有大量社会剩余。金融部门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以获取交易利润,这些获取利润的方式已经远远不同于传统实体经济的投资方式。因此,要合理分配社会经济剩余,扩大实体经济投资,增加产能,引导资金投向生产性行业,使得实体经济的利润正常增长。同时,提高居民在社会经济剩余中的收入比例,保证经济与金融结构的均衡增长。
参考文献:
[1]张慕濒,孙亚琼.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金融化的成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家,2014(4).
[2]张慕濒,诸葛恒中.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金融化:涵义与实证检验[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1).
[3]崔学东.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与金融危机[J].社会科学战线,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