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之有道,学之有效
2016-11-15陈玉苗
陈玉苗
[摘 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对学科有了兴趣,才会主动投入,积极探究,促进教学的展开. 所以,我们要加强兴趣导学,注重课堂导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为深入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新颖;趣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其心理变化、发展需求;注重兴趣培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以此促进教学的展开. 鉴于这一点,我们就要做好课堂导入,力求简洁、趣味、新颖,更要具备启发性、针对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探究,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 开门见山,直指主题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地介绍新课,说明主要内容、基本结构,帮助学生明确方向,以此吸引其注意力,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学生被调动之后,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跟随我们的节奏直入主题,避免了很多弯弯绕,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
比如,在讲“求曲线方程”时,笔者就采用了直接导入的方法,突出重点,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快速融入课堂. 上课时笔者直接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曲线方程的概念,对这一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就要在此基础上带领同学们进一步探究,教你们如何求曲线方程.”笔者一说完,学生就明白了这节课要讲什么,重点在哪里,心中有数,知道要重点听什么,有助于其灵活掌握. 相同的导入法笔者也用在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上,效果很不错. 起初,考虑到函数单调性是一个重点,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运用,笔者想了很多导入方法,最后觉得还是用直接法比较好,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认知,有助于深入交流. 首先,笔者直入主题提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学生随即发现光看图像来判断单调性是不准确的,就联系到先前的定义,想借助其来证明. 于是,笔者提出证明的方法步骤,让其针对问题展开.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笔者没有节外生枝,步步引导,而是瞄准目标,一路前进,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也解决了课时问题.
这种方法虽然有时候显得突兀,学生可能接受不了,但是直截了当,能起到促进理解,便于掌握的目的.
[?] 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复习法是笔者经常采用的导入方法,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导入新课,一方面能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多一些学习信心;另一方面能将新旧知识有效结合,以旧引新,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促进学生掌握. 具体实施时,笔者会先复习旧知,然后利用两者间的联系引出新课,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促进教学展开.
比如,在讲几何中的“异面直线”概念时,笔者就借旧引新,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成功让学生接受了新知. 首先,笔者借助同一平面内直线间的关系引入:“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的两直线有什么关系?”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平行和相交.” 随即,笔者顺势导入:“类比到空间中,也是这两种位置关系吗?”学生之间产生了分歧,笔者于是趁热打铁,自然引入:“那在空间中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探究——异面直线.” 学生的思路马上就跟了上来,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和笔者一起进入正题.
再比如,讲到反函数时,笔者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先让学生回忆函数、映射的定义,等到其差不多复习好了,笔者就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引导其反向思考,很自然地就导入了反函数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暂时的阻碍,但就是因为这些小困难给了其探究的动力,使整个导入很自然.
这样,我们就能在学生进入新课前有所铺垫,帮助其做好思想准备,以充分的知识储备去接受新内容,有效地掌握,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学习方法,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
[?]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创设是一种很有效的导入方法,需要我们反复钻研教材,提取其中具体的内容设计成情境,让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充分体会到知识的内涵. 我们在设计时要联系实际,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讲“简单的随机抽样”时,笔者就结合生活设计了一个抽样问题,引导学生融入情境,具体思考:某质检人员要对一家食品公司的饼干进行检测,看其是否含有违禁添加剂,如果你是相关人员,你会如何检测?这个问题一出,底下就沸腾了,学生开始讨论,有的说:“一个一个地查,肯定不会有漏掉的.”这个想法一出,马上就被其他人反驳了:“这样查很费时间,这是一批饼干,数量比较大.”很快又有学生说到:“如果数量大的话可以抽取一部分.” 听到这个回答,笔者很开心,顺势导入:“如何抽取呢?是随机抽几箱呢?还是每箱里抽一包呢?”随机,课堂一片安静,学生针对“随机抽样”“如何随机抽样”进行思考. 这时,我们的教学也就事半功倍了,剩下的就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再比如,讲到“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笔者引入谚语创设情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学生都知道,笔者就设计了一道题目:诸葛亮的解题概率是0.8,三个臭皮匠解题的概率分别是0.5, 0.45,0.4,每个人独立解题,请问哪一方解出题目的概率大?学生觉得很有趣,随机开始思考,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非常浓厚.
[?] 精设悬念,鼓励质疑
在以往的教学中,之所以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是因为教师忽视教学“情节”的设计,课堂还没开始,学生已经猜中了结尾,毫无趣味可言.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在导入上有所改善,立足教学内容适当设计悬念,让学生疑惑,给课堂增添一点趣味,激发其求知欲.
比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考虑到学生可能会与先前学的“等差数列”混淆起来,笔者就想要借助设置悬念的方法加深其印象. 首先,笔者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我要给你们每个人1000元,但是你们要在一个月(30天)内连续给我回扣,按照我的方式:第一天给1分,第二天给2分,第三天给4分,以此类推,后一天是前一天的两倍,你们觉得可以吗?”学生起初被我的“1000”元吸引了,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肯定得接住呀,但是听到我的回扣,又退缩了,怀疑我“使诈”,可又抵挡不住诱惑. 于是,笔者顺势导入,将问题的矛头引到“求和”一词上,成功进入新课,让学生带着悬念开展探究.
再比如,讲到余弦定理时,笔者就根据直角三角形满足勾股定理这一事实设计悬念:“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直角三角形满足勾股定理,三边存在数量关系,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否也满足呢?”学生开始着手计算,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不满足,快要放弃探究时笔者就拿出余弦定理让其验证,果然,学生发现满足,联想刚刚毫无头绪的计算,现在总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笔者顺势导入,开始余弦定理的教学.
[?] 实践练习,劳逸结合
练习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适用于课后巩固,同样可以为新课导入服务,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让其在“解不出”的压力感中产生听课的愿望,以便我们顺利导入.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准确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练习题目难度要适中,不仅要围绕教学内容,还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以此激发其学科兴趣.
比如,在讲“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笔者就在教新课前设计了以下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和:
(1)前100个自然数的和:1+2+3+…+100=_____.
(2)前n个奇数的和:1+3+5+…+(2n-1)=_____.
(3)前2n个奇数的和:1+3+5+…+(4n-1)=_____.
(4)前n个偶数的和:2+4+6+…+2n=_____.
(5)前2n个偶数的和:2+4+6+…+4n=_____.
这五道小题有着明显的“分水岭”,在没有学新课前,学生只能勉强完成第一题,想要做好剩余题就要掌握技巧. 所以,我们就能恰到好处地引入新课.
此外,除了练习,我们要适当开展实践,借助有趣的活动引入新课,让学生劳逸结合,充分体会数学课堂的乐趣. 比如,在讲“椭圆的定义”时,笔者就让其准备好图钉、绳子和纸,引导其在课堂上“做”出任意的椭圆,了解其性质,收获探索的快乐;然后笔者再顺势导入,带领其进一步探究.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实践练习,还能深化知识讲解,让其在探索体会中领略知识的魅力.
总之,导入设计是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增添趣味,还能唤醒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做好认知准备,有效掌握新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既要教好,也要导好,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