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五)

2016-11-15方建勋

书画世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曹全碑邓石如汉隶

文/方建勋

技法讲坛

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五)

文/方建勋

十六、篆构犹存

隶书从篆书演化而来,许多字的结体都还保留着篆体字形。对今天的欣赏者来说,对那些学习书法从楷书入门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反之,如果学隶书者具有一定的篆体认知,则会对隶书的篆意结体有一种亲近感。汉代隶书之所以在后人眼里古意盎然,很大程度上与它们的在结体上还多少保留篆形有直接关系。因此,这些结体,不可以后来的楷书,尤其是不能以演化到今天的简体字来衡量它,不然会误认为它是误字或误笔。

如《曹全碑》,一是其中有一些字是非常接近篆书的,如“继”“齐”等字(图16-1)。二是有些字则是偏旁部首保留了篆法,如绞丝旁、草字头等(图16-2)。

这些篆书形构的字,何以能融入隶书?这便是篆字隶写的缘故。篆字隶写,是以隶书笔法的来写篆字。清代的篆隶大家邓石如,其篆书与隶书极其统一,原因也正是在篆字隶写上。邓石如以隶书的书写笔法来写篆书,因此,其篆书的书写,可以说是摆脱了古法,是一种创造。篆构隶写,不仅使得篆字入隶书后变得协调,而且使得隶书增添了许多古意。

《礼器碑》《孔宙碑》等其他的几种秀逸隶书,也存在这种篆构隶写。(图16-3)

图16-1

图16-2

图16-3

图17-1 《西狭颂》(局部)

图17-2

由于在隶书中保留篆体形构会增添一些趣味与古意,所以在隶书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去查检隶书字典一类的工具书,择用那些篆构犹存的字进入自己的创作,也可以在创作中穿插一些篆体即篆体隶写。

十七、字势多变

与篆书、楷书相比,隶书在结体上略呈扁势。不过,却不能以一个“扁”字来概括所有的汉代隶书结体。有些写隶书者,误以为隶书所有的字形都应当是扁的,于是字字扁平,俗不可耐,毫无气格可言,这其实是陷入了隶书结体的误区。

(一)扁长阔狭

汉隶字形存在一种整体感觉上的“扁”势。不过亦有偏于结字“长”者,如《西狭颂》(图17-1)。

本书所列举的秀美飘逸一路的四种隶书,总而观之,彼此之间也有差别:《曹全碑》最扁;《礼器碑》与《小子碑》其次,略近于方;《孔宙碑》最少扁势,纵向瘦长字势较多。(图17-2)

以上是整体上的感觉,具体到每一种碑帖的字形,则是扁阔、方、瘦长均有存在。

如图17-3为扁阔形字势之例,图17-4为方形字势之例,图17-5为瘦长形字势之例。

(二)疏密有致

隶书一方面讲究布白匀称,另一方面又讲究匀称中的变化。在不违背匀称的前提下,追求疏密有致。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论书法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条原则,在隶书中也适用。邓石如本人的艺术正践行了这一审美追求,其隶书、篆刻就极注重疏密变化。(图17-6、图17-7)

隶书的疏密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左疏右密、左密右疏、上疏下密、上密下疏、内疏外密等几类。(图17-8)

一、左疏右密。“讳”“韩”二字左边部首笔画本较少,但是写得大,所以造成了疏朗之奇趣,恰与笔画多的右边部分形成对比。

二、左密右疏。“政”字左边也可以写大,但《曹全碑》中的“政”字有意紧缩,右边有意扩张,大疏大密,收放自如;“澍”字,本是左中右结构,却在《礼器碑》中被处理成左右结构,形成左密右疏之态。

三、上疏下密。“彝”与“当”二字,将上部笔画少的部分有意放大突出,从而与下部笔画多处形成疏密变化,这类变化与“讳”“韩”二字都属于反其道而行之的疏密处理手法。

四、上密下疏。“学”“穹”二字都是借助于末笔的长画,尽其势而展之,造成下部疏朗上部紧密。

五、内疏外密。“扶”与“获”二字都是左右结构,疏密之造成来自于左右向外移,且左右各自收紧,于是中间间隔变大,造成内疏外密之奇。

(三)左右参差

图17-3 扁阔形字势

秀逸一路的隶书,字形在总体上趋于平正。不过,平正不是平板,平正中蕴藏着灵活多变。如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的字,左右部分尽量避免整齐一律,需有参差错落变化。我们观察范本时,可以着眼于左边部分的头尾与右边(或中间和右边)部分的头尾的高低错落关系。以《曹全碑》(图17-9)为例:“雍”字左边头(上边)略低于右边,尾(下边)则远低于右边;“性”“伐”二字左边头比右边略高,尾则远低于右边;“嵯”“清”“城”三字,左边为偏旁部首,笔画少,右边笔画多,处理方法是将左边部分升高到与右边几乎齐头,于是从左右的下部来看,形成了左高右低之奇。再看左中右结构的“织”“檄”“职”三字,或者上部有参差高低,或者下部有参差高低。

图17-4 方形字势

图17-5 瘦长形字势

这种左右的参差错落,在清秀飘逸一路其他隶书中也普遍存在。如图17-10。先看第一行:“龙”字与“凋”字上边,左部与右部几乎齐平,下边右部远高于左部;“结”字下边,左部与右部齐平,但上边右部却高于左部。再看第二行:“改”“傅”“拜”三字上边,左右几乎齐平,下边则均是左部高于右部。最后看第三行左中右结构:“澍”字上头中部最高、左部略低、右部最低,下边左部最高、其次右部、中部最低;“陈”字上边右部最高、左部与中部略低,下边左部最高、其次中部、右部最低;“游”字上边左中右三部几乎齐平,下边则是左中右逐次降低。

(一)高低错落

中国的书法,讲究法度。尤其初学时,如果不究法则规矩,只是一味的涂抹,就会落入唐代孙过庭《书谱》所呵斥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但是,法只是创造艺术魅力的手段,不是终极目标。中国艺术,强调“无法之法”,意在不为法拘、不为法缚。刻在碑上的隶书,通常都有一种整饬庄严感。它的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都对得较为整齐。一般习隶书者,在追求秩序、整齐之美的同时,往往迷失在整饬之中,而忘了汉代隶书在整饬的同时仍然存在参差错落的天趣之美。

考察这一点,需从整体布局方面着眼。图18-1为《小子碑》的局部,注意从左右横向观察,可以看出左右三个字并不是在一条水平线上。

第一行:从上边看,“五”字最高,其次“僚”字,“君”字最低;从下边看,“五”字最高,“君”字与“僚”字略低。

第二行:从上边看,“百”字低于“皆”与“赠”;从下边看,“皆”“百”“赠”三字从左到右逐次升高。

图17-6 邓石如篆刻“芍农”

图17-7 邓石如隶书

图17-8

第三行:从上边看,“万”字最低,其次“不”字,“送”字最高;从下边看,“万”字最低,“不”与“送”二字略高。

第四行:从上边看,“已”字最高,“受”字与“礼”字略低;从下边看,“受”字最低,其次“礼”字,“已”字最高。

第五行:从上边看,“竭”字最高,其次“赙”字,“上”字最低;从下边看,“上”字最低,“竭”字与“赙”字略高。

如果我们横向地将每个字的外轮廓的上边与下边标示出一条线,就可以看出它们在横向方面的高低错落,亦即章法布局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隶书的这种高低落差幅度不宜过大,否则全局章法很难组构成一个整体。

(二)字外之空

一般来说,清秀飘逸一路隶书都要打格子或折叠格子。不要把每个字将格子填满,须使得上下左右留有一些余空。对余空存留的要求是自然不刻意,而不是将每个字准确地置放在格子中心,而使得每个字四周都留有相同大小的余空。这种空白,自然而然,而不见刻意雕琢之痕,是汉代隶书书写者无意中形成的。学习者,只要留意到这一点,经过通篇章法的反复临习,就能将这种章法布白感觉逐渐地运用到自己的隶书创作中。

图17-9

图18-1 《小子碑》(局部)

图17-10

高低错落示意

图18-2 《曹全碑》(局部)

图18-3 《曹全碑》字外之空白示意

图18-2是《曹全碑》的一部分。我们在观察时,可以先忽视每一个字本身,而是将注意点放在第一行与第二行、第二行与第三行之间的空白处,以及上下之间每一列的空白处。将这些空白用虚线勾画出来,就能看出这些空白是有着大小疏密变化的。(图18-3)

清代书论家笪重光《书筏》说:“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匀称。”像《曹全碑》的这类空白,当介于“匡廓”与“散乱”之间,需要我们以眼、以心从整体上去经营布置。

作者系北京大学美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北大校友书画协会秘书长兼导师

本栏目内容选自2015年12月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法技法讲坛—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45例》

约稿、责编:金前文

猜你喜欢

曹全碑邓石如汉隶
家在龙山凤水
——邓石如故居漫记
图说书法(185)
张健书法作品
论邓石如篆书艺术的当代意义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汉隶的刚柔之势
《曹全碑》技法分析
汉碑档案
论书法中金文和汉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