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的一点感想
2016-11-15文/杨勇
文/杨 勇
关于书法的一点感想
文/杨勇
杨 勇
杨勇,现任《书法》杂志、《书法研究》责任编辑、记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曾任第三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初评评委。论文《新时期上海书法创作述评》获第七届上海书学讨论会优秀奖。在《中国书法》《美术观察》《中国文艺评论》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文章、艺术评论60余篇。出版《先秦古玺赏析100例》等6部专著。
盛夏时节,一切都显得很蓬勃,路边的花花草草也洋溢着一种充沛的感觉,这种感觉有点像唐朝,诗书画样样登峰造极。历史的兴衰,人物的隐显,有时候也要靠运数,单单一两个人很难改变历史的进程。像赵孟、鲜于枢、康里等个个大家,然整个元代的书法和唐宋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生活中我是个爱做计划的人,近期目标、长远规划等等,但到最后大都不能完全实现,所以我常常自省,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重新规划,就这样循环往复,到现在,生活、工作、学术等都是不上不下,颇有些尴尬。好在早年颇读了一段时间老庄,所以再怎么糟糕,我也颇能自适。人生百年,好像很漫长,但放到整个书法史来看,不过短暂的一瞬,这短暂的一瞬能够像萤火虫那样绽放出一点点光亮就已经非常不易了,至于光耀千古,那是圣人的事,两千年来也就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数人而已。想到此,心里也就轻松了许多,凡下笔也不必作千秋之想了。
书法于我,并非一门倾注心力的事业,我更愿意将其视为一条寄托人生情怀的通道。古代文人讲“依仁游艺”,书法在我的生命中既是一种消遣的手段,也是与历史文化交流融通的途径。书法的可贵之处,倒不在于技法如何纯熟,而在于通过规抚前贤认识自己,这个“自省”的过程尤为关键。
于个体言,人有幸与不幸;于时世言,人有遇与不遇。人之大幸,在于生逢盛世,又学有所成,既无温饱之虞,又能施展才华。我之幸,在于能从事自己喜欢之职业,并朝夕浸淫其间,更大之幸乃时时能得师友关爱与扶持。坦白讲,我之学书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兴来小豁胸中气”,如此而已。能有今日之进境,已属不易。用功不多,感觉尚可,这是我唯一能够坚持下来的理由。
约稿、责编:徐琳祺
圖 杨 勇 目击道存 15cm×30cm 2016年
圖 杨 勇 燕喜亭记册页 26cm×18cm×4 2014年
圖 杨 勇 临蔡襄暑热帖 28cm×42cm 2014年
圖 杨 勇 世说新语一则 33cm×60cm 2015年
圖杨勇 刘长卿诗一首 135cm×33cm 2015年
圖杨勇 沈周题画诗 135cm×33cm 2015年
杨圖勇 王安石北陂杏花 135cm×33cm 2014年
杨圖勇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 135cm×33cm 2014年
圖杨勇 手札一则 26cm×18cm 2015年
杨圖勇 手札一则 26cm×18cm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