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石真伪与鉴别

2016-11-15文/刘

书画世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作伪汉画包浆

文/刘 辉

汉画像石真伪与鉴别

文/刘辉

内容提要:十几年前,汉画像石很少有人问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百姓收藏热的来临,汉画像石成为热门话题,作伪的汉画像石也应运而生。面对五花八门的作伪现象,对收藏家、博物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对其鉴别,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靠长期的实践经验,再结合历史、艺术等知识作综合判断,才能辨明真伪。所以,明白汉画像石的造假过程、了解汉画像石的本来面貌及其艺术特征、风格等,是鉴别其真伪的有效方法。

汉画像石;真伪;鉴别

汉画像石是汉代珍贵的艺术品,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对其他收藏品来说,属于后起之秀。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增加,作伪的汉画像石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于考古发掘出的汉画像石当然无需探究,但当我们面临民间的画像石时,会有可能遇到作伪现象,所以我们不得不擦亮眼睛。

如何鉴别汉画像石的真伪,是本文讨论的问题。因为汉画像石受到周围环境、自身材质、保存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其呈现的面貌会多种多样。对于汉画像石的辨别,尽管用抽象的文字很难具体、详尽、直观、全面地言传,却也有一定的方法、规律可循。

一、伪作汉画像石的缘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大量的汉画像石散落于民间,被丢弃于山坡、田间,或垒砌在猪圈、桥头、厕所,甚至被粉碎为建筑石粉。它是基本未被发现的一个“处女地”,几乎无人问津。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复兴,百姓的富裕,90年代中期之后,少量收藏家开始关注并进入汉画像石的收藏、保护与研究。经部分收藏家、书画家、学者对汉画像石及其拓片的收藏、题评、展览、宣传,世人逐渐认识到了汉画像石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开始受到更多收藏家、企业家的追捧和博物馆或汉画像石馆的关注(过去博物馆很少主动收集它)。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心术不端者及时捕获了发财的“商机”,汉画像石作伪之风渐盛。伪作现象通常出现于汉画像石比较集中的地区,如山东的济宁、嘉祥、邹城和江苏徐州等地,乃至有部分人以作伪为专职。相对来说,由于汉画像石属于新生事物,相关鉴赏文章稀见;不少人对此的鉴定水平有限,因此,常常导致某些收藏家、企业家,甚至文博单位上当受骗,以致使他们望石却步。

图1 页岩状画像石的侧壁

二、汉画像石真伪的鉴别亟待专业人员

面对层出不穷的伪刻汉画像石,进行有效的甄别就成为当务之急。鉴别汉画像石真伪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主要靠长期的实践经验及其相关的历史、艺术知识,其中实践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尽管目前的制度对体制外颇具经验的专业人员或称为专家的鉴定资质,尚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但笔者认为,具有高水平的鉴定家首先是古代石刻专项收藏的收藏家和长期经营石刻的古玩店主(即便是无理论或不识字的古玩店主,在长期实践中依然积累了过硬的经验)。比如搞石刻专项的古玩店主或收藏家,他们经常收取古代石刻,一开始也常会被“打眼”“交学费”。但他们都花自己的钱,怕再次打水漂,就会非常用心,常常很仔细、谨慎地观察石刻的细微变化;相互之间时常交流经验,并且有的人还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于是,他们在长期的“枪林弹雨”中练出了一副火眼金睛。但是,遗憾的是,当下的制度却没有他们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其次是博物馆或汉画像石馆的部分专业人员。他们长期接触、征集相关文物,所以也积累了一定的鉴别经验。上述两类人辨别真伪的概率相对较高。而主要搞学术研究的一些官方专家学者甚至是学术权威,虽然他们有丰硕的汉画研究成果,但是无论他发表多少论文、出版多少著作、研究成果有多高;或对画像石的真伪有粗浅的认识,或在官方担任什么职务,这与鉴别水平的高低都是不对等的。客观地说,他们只是懂理论、具有肤浅的辨别经验,实践经验相对薄弱,无异于纸上谈兵;常常过于僵化、主观地看问题而没有科学的依据,看东西自然也就如同大厨给病人把脉,难以给出正确的结论。然而,这些专家学者却常常被邀请从事汉画像石的鉴定。

这里介绍一个亲身经历的事例:有一位学术权威应邀鉴定一批汉画像石,他见一门扉上出现黄色和青色,看似为新旧两种色彩,就不假思索地说:“这是新刻的”。问:“为何?”他为了自圆其说,给出“合理的理由”,答:“门轴无法转动”。常识告诉我们,这种丧葬建筑构件本身就如同冥器一样是仿生之物,何须一定能转动?我们不禁要问:冥器陶楼无法容纳下真人,此楼是否即赝品?造成石刻两种颜色的原因是,此石是一层青色间以黄色的类似页岩状的石料(图1),艺匠在此类石料行刀过程中把表层的黄皮刻掉了,自然露出下面的青石。但是该石的质地、刀口上的包浆分明地记录了它的历史印记、信息(图2)。见到一青石质的看似较新的龙虎图,说:“新”。问原因,答:“过去没见过这种边饰。”又看到一质地细腻、保存较新的青石画像,仍说:“新”。解释:“没见过汉代有这样刻的瓦当,也没见过王公戴这样式的冠。”从他的解释可以了解到他对事物判断的标准、依据。他所否定的画像石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一是看表面似乎较新,二是凭主观判断。然而,这种古玩界称之为“老器如新”的玉器、漆器、汉画像石等,在博物馆很常见。况且汉画像石在我国科学的考古发现仅仅数十年,真正被博物馆重视和大众认识的时间确切地说才十多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我们今天见到、了解到的文物更是九牛一毛!仅凭主观思维,没有坚实的经验支撑,而遽然否认,给出的鉴定结论岂能不令人质疑?让人奇怪的是,世人却总是倚重、迷信某些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的身份、地位,以致时而发生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件,类似指鹿为马的事件在国内时有耳闻。鉴定是科学、严谨的事情,对待它的态度应当是诚恳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模棱两可,更不可信口雌黄。

三、汉画像石的作伪

图2 墓门细部的沁色

图3 表面呈黄色、略显老气的画像石

这里,选取一些常见的问题和主要的识别方法,作大概的介绍。多年前,笔者亲身到江苏徐州等乡间考察,观察汉画像石作伪的过程,认为作伪的方法、方式多样。具体步骤和制作方法大致如下:

第一步,选料。首先,最受作伪者喜爱的是汉代素面或带有花纹的墓石。他们利用石材上原始的包浆或花纹补充一些新内容,即古玩行所谓“老料新工”,再作旧,以瞒天过海。其次,是用具有“巧色”的石料,如石料泛黄色或浅黑色(图3),其表面有天然的“老气”,不处理或略加处理就很容易掩盖刀口的新刻痕。最后,在无适宜石料的情况下,就选普通的石材加工。

图4 萧县博物馆汉画像石中刀口齿轮状痕迹

图5 臆造内容

图6 钙化的土垢

第二步,雕刻画像。现行的方式均是用手工雕刻,大多情况下雕刻的是浅浮雕或高浮雕的画像。因为这样形式比阴线刻的图像相对来说更受人们的喜爱,而容易出售和卖出好的价钱。

(一)选择现成的图像。在出版的汉画图录中选择适宜的图像,把原图放大,再根据内容裁取尺寸适宜的石料,剔平整。把复写纸放在图纸之下覆在石面上,描出图纸里的物象,物象就印在了石面。其中画像的边框先以尺子打出墨线,再按照所摹之图的线条、形象进行雕刻。特别要注意的是,汉代匠师雕刻时,运刀谨慎,都是缓缓前行的,所以能看到刀口内密集的齿轮状刻刀运行的轨迹(图4)。且汉代匠师雕刻时会用大小不一的多个刀具,什么部位用大刀,什么地方用小刀要根据需要调换。阴线刻的画像通常用平刀法和斜刀法雕刻,浅浮雕、高浮雕的画像主要用斜刀法雕刻。斜刀法就是雕刻物象时让刀口倾斜为一定坡度,刀不出锋,因此这种斜刀法刻出的线条很圆浑,物象表面多呈弧面状,形象也就表现出饱满、厚重之感。也有的物象表面呈平面状。而现在的作伪者都是急于求成且不明就里,只要快速刻出物象,能卖钱就可以。通常是一刀下去刻很长距离,刀口里形成的是较为平滑的轨迹;刀口常常出锋,故线条表现出很重的“火气”。

(二)把不同的内容进行再组合。在汉画图录中,选取其中两个或几个局部图像,再拼凑、结合出一个新的内容。但是,某些汉画内容不是任意组合的,是有着相互的联系、合理的情节,造假者对此却不假思索,以致组合后的内容太唐突,让人无法理解。

(三)臆造图像。造假者根据自己的胡思乱想,或根据史书某段记载而编织的(图5)。这种内容的组合、物象的形态通常很奇怪,甚至混乱不堪,因此破绽百出。

第三步,做旧。这是造假者的最后工序,做旧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新刻的刀痕,使之产生历史沧桑感的假象,来迷惑买家。无论是真汉画像石还是伪作的,大多都是以石灰石雕刻的。石灰石的做旧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碳酸钙遇到酸碱易溶蚀,还可以溶解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作伪者常用硫酸、盐酸、强碱等腐蚀性强的化学品处理新刻的画像石。他们先把化学溶液稍加稀释泼到新刻的画面上,大体泼三四次(中间间隔几天)。石灰石遇到酸、碱后,表面会快速产生一定程度的分解(其中,俗称为“鱼籽石”的石材遇酸反应后会形成密密麻麻的谷粒状的小石粒)。然后用筛子过滤的松散的泥土均匀地覆盖在画面上(厚度10厘米左右),把硫酸或盐酸再泼到泥土上,目的就是让这种泥浆混合物渗入石面,伪造出看似真实的“土沁”。用草或其他东西铺在泥土上,防止土被雨水冲刷掉和被阳光晒干。泼完化学溶液放置半个月左右,让它们相互之间发生反应与充分融合。整个过程完成后,清理掉覆盖物和泥土,上面就会出现薄薄的人造“土沁”。有的表面有老气感觉的石料则不覆土,而是放在外面任由雨水冲刷一段时间,以消除化学品气味。这种包浆最大的破绽是,因为石刻一般是整体做旧,是速生法制作的,这样一来,包浆就较为均匀,表现不出来自然状态下侵蚀的变化、状态,缺乏历史的沧桑感;或只对有画面部分做旧,没有画面的部位则不处理,石刻的两面就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包浆,容易被一眼识破。同时,这种包浆很浮、很松散,因此较易清除。另一种包浆做法,是把真石漆通过喷砂机喷或以刷子刷在画像石上。真石漆,又称液态石,是一种酷似大理石、花岗岩的建筑外墙涂料,采用各种颜色的石粉配制而成,黏结力强。其凝固后与石材融合为一体,较为坚固。其特点是,包浆做作痕迹明显,仔细观察能发现喷射或刷子刷过的痕迹;包浆很统一、不自然。

当然,上述只是列举造假行业中的个别方法、现象,也并不固定,其他还有更多伎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四、多方面分析,综合判断

图7 萧县博物馆二龙穿璧上的土沁

图8 上部风化较严重,下部较轻的画像石

图9 石刻左边的水沁

这里也只是粗线条地谈谈,让人们对此有个基本了解。鉴定汉画像石的真伪,首先要掌握其基本“出身”和艺术特征,它是判断真伪的硬道理。汉画像石存在新出土和散存在外的两种状况,二者所呈现的特征,从总的来说有着一定差别,却也不绝对。笔者认为,掌握下面主要几点,能够大体上了解汉画像石的真面目,甄别出真伪:一是看包浆,二是看艺术特征,然后根据个人经验、知识或领悟作出综合分析、认定。

(一)新出土画像石所表现的状况

圖 东 汉 伯孝出行图 原石长160cm 宽45cm 厚29.5cm 出自安徽淮北市 减地浅浮雕

受到不同地区,不同石材、土壤成分、墓室环境和保存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画像石本身会出现诸多变化。首先,如果墓葬坍塌的年代久远,其中的五花土所包含的酸碱等多种元素会侵蚀画像的表面,产生我们常说的风化现象。这种风化程度的轻重,是随着年代的长短和土壤中这些元素的多少决定的。同时,也与石材材质有关,石材所含杂质较多、质地较软,侵蚀的速度较快,较纯净则缓慢。有的石料伴随有一些线状或网状的白云石及其他矿物质,因为白云石相对来说不易被溶蚀,石灰岩被溶蚀后会留下线状或蜘蛛网状的白云石,犹如石头上生长的脉络。同时,泥土与水中的钙常常会混合、钙化在一起,凝结在石面形成结节,犹如土垢(图6),这种物质是无法人为的。其上的土垢或厚或薄,与石面结合得紧密,较为坚固,分布也很自然。由于大多数画像石都埋在地下,有的表面会留下一层薄薄的土沁(图7),此沁不同于钙化的土垢结节,它是石头与土长期亲密接触形成的包浆。如果所选石材较纯净、墓室没有坍塌的情况下,画像内的刀口如新錾刻的一样,白花花的,即所谓“老器如新”(图4)。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上面多数还是有略微的氧化(刀口没有火气且暗淡,形成类似“霉斑”的感觉)。土沁或钙化土垢痕迹的产生,是因为墓葬封闭较好,历经千年,石刻受到墓中的空气形成的氧化层,或地表渗入的水而造成的沁色、结节。这些现象,是汉画像石表面后天性发生的重要特征。由于受到不同地域、材质、环境等的影响,其包浆、变化也是多样的。而无论汉代使用何种石材,历经近两千年都会多少留下历史的印记,通过我们谨慎、细致地观察,再加上长期的经验积累,真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长期散存在外汉画像石所表现的状况

长期散存在野外的汉画像石,可以分为树立在地面上的、画面仰放朝天的、画面朝地的等诸多状况,不同环境、状态所呈现出的包浆、风化的程度都不一致。出土年代的远近、石质的差异,也会对这些画像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石灰石的成分是碳酸钙,其遇到雨水中的弱酸、二氧化碳后就会被缓慢地分解,随着暴露在外时间的长短而会表现出不同的分解程度。并且在野外站立放置的汉画像石的上部分解得较快,往下则逐渐缓慢。其面貌特征通常是上部分风化较为严重,下面相对较轻,或基本没有风化(图8)。仰放在地上的石刻,受到出土时间长短而会表现出不同的侵蚀程度,时间越长侵蚀得越严重。画面朝下的石刻,其基本会一直保持出土时的状态,却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长期处在有杂草、污泥的环境时,表面会出现被腐烂的植物侵蚀时留下的黑或绿的色斑;处在水坑中的会留下水藻渍或钙化的乳白色的水渍等(图9)。同时,不少出土的汉画像石,由于其出于泥土中,表面会带有一定的钙化土垢或土沁;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上同样会留下其他形形色色的原始或后天的“印记”。这些“印记”又会随着年代的远近、雨水的冲刷,而不同程度的减少,甚至消失。

(三)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

从艺术角度观察汉画像石,是重要的鉴别方法之一。汉画像石的艺术是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所以只能简明扼要地谈。先从其内容和布局分析。汉画像石是祠堂、墓葬等的建筑构件,这些画像是儒家“事死如事生”的产物。艺匠通常选取一些典型的社会生活片段,根据墓室或祠堂的结构、不同人物的身份特征、生活特点、内容的主次等,在墓室或祠堂的一定部位进行刻画,以表现、象征主人“未来”的不同“社会生活”。从整体内容来说,以象征主人庄园的图像为主体,一般刻画在祠堂或墓葬的主要位置;宴饮、六博、庖厨等,象征了主人的餐饮、娱乐或厨房,起到辅助说明主人生活的作用,一般安排在次要位置。就单独的一块画像石而言,假如其上刻画一个或多个主题,这些物象依旧是有序的,有着主次的要求和顺序上的安排。不同内容之间存在一定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的、突兀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画像,有着其画面布局、内容、雕刻、造型等特色,以及时代特征、艺匠的风格、地域的特点。了解这些大的方面,将对鉴别不同地区画像起到很大的帮助。

再从雕刻、造型上分辨。汉画像石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形象都是艺匠很用心地刻画、塑造出来的。艺匠雕刻的手法很娴熟,每一根线条都很灵动、流畅、劲利,如锥画沙,且富有弹性,充满力量。线条的来龙去脉、物象内部之间的结构关系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我们观察所有的汉画可以发现,其中的不同物象,均是运用不同的技巧表现其质感,如以网状线象征织物的针织感;以细密的线,象征马之皮毛质感;用块面来体现马的肌肉感等等,体现出匠师对生活细致地观察、非凡的造型能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内容的布局,疏密有致。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具有雄浑的视觉美感,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冲动。物象或古拙,却别有趣味;或惟妙惟肖,却很厚重,充满汉代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貌。而作伪行业多为一批急功近利且利益熏心之人,一般都未受到过艺术指导,也就没有什么艺术水平,时常是在汉画图录里选取图像,依葫芦画瓢。无需看艺术方面,单就图论图来说,熟悉图录的人很容易辨识出来。其次是自己拼凑或臆造画面,但组合得不伦不类或画蛇添足,而原形毕露。他们所雕刻出的是比较拙劣的形象,线条生硬、软弱,表现得迟疑不决。造型呆板,毫无生气,只是摹其形而不能得其神;内容布局凌乱,不注重章法。自然就谈不上美的享受与冲动,与真正的汉画艺术比较,是望尘莫及的。上述这些,是作伪汉画像石所表现的重要特征。

综之,汉画艺术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的烙印,所表现出来的是时代独有的艺术风格、特征。后世的笔触、技艺、思想、修养已经完全改变,因此后人再也无法复制汉画艺术的精神,就像今人无法书写出古代书法精神一样。所以说,汉画艺术不是后人可以效仿的。

本文作者系萧县金寨文化研究会工作人员

约稿、责编:金前文

圖 东 汉 百家争鸣图 原石长148cm 宽52cm 厚26.5cm 出自山东微山县两城镇 减地浅浮雕

圖 东 汉 马上封侯图 原石长63cm 宽36cm 厚23cm 出自安徽萧县 减地浅浮雕

圖 东 汉 酿酒图 原石长70cm 宽59cm 厚18cm 出自山东济宁市 錾纹地凹面阴线刻

东圖汉 百戏图 原石长135cm 宽90cm 厚14cm 出自山东微山县两城镇 减地浅浮雕

圖 东 汉 百戏图 原石长135cm 宽90cm 厚14cm 出自山东微山县两城镇 减地浅浮雕

圖 东 汉 酿酒图 原石长70cm 宽59cm 厚18cm 出自山东济宁市 錾纹地凹面阴线刻

圖 东汉建初三年 祥瑞图 原石长88cm 宽78cm 厚24cm 出自山东微山县 减地浅浮雕

圖 东汉延光元年 墓 志 原石长120cm 宽100cm 厚31cm 出自山东枣庄涧头集镇 石刻左边錾刻斜线纹 右边刻铭文

猜你喜欢

作伪汉画包浆
汉画中的建鼓舞综论
汉画
传统纹饰在国潮服饰中的创新运用——以汉画纹样为例
明清时期书法鉴藏中的作伪现象
文玩那些事儿——文玩包浆的三层意义:冰浆 晶浆 玉浆
文玩那些事儿——包浆太慢?因为你手太“勤”了
包浆及灰皮的形成原因及鉴定要点
企业招聘中的面试作伪行为及其应对策略
包浆
宋代影青瓷作伪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