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朝礼器图式》中的乐器

2016-11-15张珂

歌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书社礼器礼乐

●张珂

《皇朝礼器图式》中的乐器

●张珂

《皇朝礼器图式》是乾隆二十四年由总理礼器图馆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等人奉敕修撰,在清代礼书专著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被列为礼书“专书之最著者”之一。第一节主要对书中第八、九两章之乐器部的形式、尺寸、来源等具体描述,第二节在第一节的基础上对乐器进一步分析,第三节则是对此书“乐器部”的评述。

清代;乐器;礼器;图像《皇朝礼器图式》

《皇朝礼器图式》(亦名《钦定皇朝礼器图式》,以下简称《礼器图》)十八卷,是乾隆二十四年由总理礼器图馆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等人奉敕修撰,后又于乾隆三十年重加校补。此书在清代礼书专著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被列为礼书“专书之最著者”之一。该书凡分六类,一曰祭器部,计2卷;二曰仪器部,计1卷;三曰冠服部,计4卷;四曰乐器部,计2卷;五曰卤簿部,计3卷;六曰武备部。每器皆列图于右,系说于左,共计1300余图。①这里整理的数据以1954年哈佛大学哈佛燕京研究所中国—日本图书馆中收入的《皇朝礼器图式》为准。书前有乾隆御制序、允禄上言表和福隆安上言,另有参与该书修纂、誊录、绘图人员官职姓名的职名。其中先后参与纂修、誊录、绘图、校缮、供事等各项事务的人总计65人,其中绘图誊录者有候选从九品臣黄衟、监生门臣应兆、监生臣姜润书。②〔清〕允禄等编撰:《皇朝礼器图式》,哈佛大学馆藏清代手写本(影印版),第13-20页、840-996页。

《皇朝礼器图式》书中第八、九两章名曰乐器部,对清代当时各种礼乐场合所使用乐器的形式、尺寸、来源等具体描述,因此,在研究清代乐器及乐器图方面,此书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从书中绘图可以看出,《礼器图》的绘图为“写真”风格。绘图者观察入微、笔法细腻,力求再现当时乐器的原型,右侧图画精美细致、翔实可信。左侧对图中器物之介绍,详其广狭长短围径之度,金玉玑贝锦缎之质,刻镂绘画组绣之制,以及该物品数之多寡、章采之等差——无不条分缕析,一一录载。因此,《礼器图》中的乐器图之真实性较强,可信度较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对《礼器图》中的乐器部——八、九卷进行分析与研究③文中所用书共有两个版本,一为哈佛大学收录的清代繁体原版影音本,二为2004年广陵书社由牧东点校的简体版。其中哈佛大学收录版为笔者对《礼器图》乐器研究的主要对象,广陵书社版本为笔者辅助用书。,以下为具体内容之探讨。

一、乐器之简介

《礼器图》八、九两卷中共绘有110幅乐器图像④〔清〕允禄等编撰:《皇朝礼器图式》,哈佛大学馆藏清代手写本(影印版),第13-20页、840-996页。,其中包括(按书中出现顺序,部分乐器多次出现则不再重复)镈钟、编钟、特磬、编磬、琴、瑟、排箫、箫、笛、篪、笙、壎、鼓、搏拊、柷、敔、戏竹、方响、云锣、管、大鼓、杖鼓、拍板、金、钲、大铜角、小铜角、龙鼓、画角、铜鼓、铜点、正钹、口角、蒙古角、平笛、行鼓、籥节、干、戚、羽、、锣、手鼓、小杖鼓、筝、琵琶、三弦、奚琴、口琴、胡琴、胡笳、月琴、二弦、提琴、火不思、轧筝、筚篥、巴拉满、苏尔奈、哈尔扎克、喀尔奈、塞他尔、喇巴卜、达卜、那噶喇、铙、小和钹、海笛、腰鼓、得胜鼓、大和钹、星、

乐器部共有八、九两卷,因书中每幅图之右上方均有对此乐器之解说,故而笔者根据解说将这些乐器的使用场合与使用种类划分出来。其中第八卷为“朝会乐器”,书中记录使用场合有二:一为中和韶乐,所用乐器有镈钟、编钟、特磬、编磬、琴、瑟、排箫、箫、笛、篪、笙、壎、鼓、搏拊、敔;二为丹陛大乐,所用乐器有戏竹、方响、云锣、管、大鼓、杖鼓、拍板。

第九卷为“卤簿”,下有解说:巡幸耕耤采桑祭祀燕饗凯旋诸乐器。书中记录使用场合有六处。一为卤簿,其中卤簿鼓吹大乐,所用乐器有金、钲、大铜角、小铜角、龙鼓、杖鼓、画角;卤簿道迎乐,所用乐器仅有鼓。二为巡幸铙吹乐,所用乐器有铜鼓、铜点、正钹、口角、蒙古角、平笛、行鼓。三为祭祀中和韶舞,所用乐器有节、干、戚、羽、籥。四为耕耤禾词乐,所用乐器有锣、鼓。五为燕饗,其中燕饗清乐,所用乐器有手鼓、小杖鼓;燕饗庆隆舞乐,所用乐器有节、筝、琵琶、三弦、奚琴、拍板;燕饗笳吹乐,所用乐器有口琴、筝、胡琴、胡笳;燕饗番部合乐,所用乐器有琵琶、胡琴、月琴、二弦、提琴、火不思、轧筝、拍板。此后燕饗乐器还有其他国家、部落的特色乐器,如朝鲜国俳乐乐器鼓、瓦尔喀部舞乐乐器筚篥,回部乐乐器巴拉满、苏尔奈、哈尔扎克、喀尔奈、塞他尔、喇巴卜、达卜、那噶喇,安南国乐乐器丐鼓、丐拍、丐哨、丐弹弦子、丐弹胡琴、丐弹双韵、丐弹琵琶、丐三音锣,缅甸国乐乐器接内塔兜呼、嵇湾斜枯、聂兜姜、聂聂兜姜、结莽聂兜布,廓尔喀部乐乐器达布拉、萨朗济、丹布拉、达拉、公古哩。六为凯旋铙歌乐,所用乐器有锣、铙、小和钹、海笛、腰鼓、得胜鼓、方响、大和钹、星、铴、拍板。

不仅如此,上述乐器中又有可定宫悬、律制不同的同类乐器,诸如镈钟、特磬二者。此处笔者以中和韶乐所用镈钟为例进行介绍。

谨按,《周礼·春官》“镈师”郑康成注:《隋书·音乐志》:“设十二镈钟,各依辰位,而应其律。”乾隆二十四年,江西临江府得古镈钟,抚臣以献于朝。适当西师奏凯之时,功成乐作,式彰瑞应。上既考古制,厘定其名,复诏乐部仿铸镈钟十二,以备宫悬。②〔清〕允禄等编撰、牧东点校:《皇朝礼器图式》,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352页。

由书中对镈钟之介绍可知,此钟为清代仿古所制,应多用于宫廷礼乐。这十二镈钟所属律制与所用时间笔者总结于下。此外,由于律制各不相同,由最低的黄钟每隔半音级进到最高的应钟,十二个镈钟在形制上也有所不同,从黄钟镈钟始最大,至应钟镈钟末最小,笔者以两栾高为例,于下表中列出十二钟的具体两栾尺寸。

《礼器图》之十二镈钟表

除以上乐器外,另有一“麾”被列于乐器部第一位,即“朝会中和韶乐麾”。此物虽不是乐器,但在乐队演奏中却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礼乐的象征,且多装饰精美华丽,并直接根据皇帝的行为指挥乐队何时奏乐、奏何种曲目。如书中所写:

谨按,《隋书·音乐志》:“帝出,黄门侍郎举麾于殿上,掌故应之,举于阶下,奏〈康韶〉之乐。”《旧唐书·音乐志》:“协律郎举麾,乐作;仆麾,乐止。”《元史·礼乐志》:“麾长七尺,画升龙于上,以涂金龙首朱杠悬之。”本朝定制:朝会中和韶乐麾,黄锻为之……绣星云文,中为日华,金篆中和字……杠端饰涂金铜龙……①〔清〕允禄等编撰、牧东点校:《皇朝礼器图式》,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351页、351页、351页、397页。

二、乐器之分析

乐器在清代各项礼仪活动中均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祭祀、出征、宴飨等,人们在活动进行时都需持以器具、行以典章、伴以乐舞——由此可见礼乐在清代社会之重要性。乾隆对礼乐之重视,从此时纂修的书目如《皇朝礼器图式》《乾隆朝会典》《清朝通典》《大清通礼》等即可看出。这些鸿篇巨制的书目中,无一不对礼乐投以瞩目,并有专门篇章对此进行记录。

单从《礼器图》中乐器部的绘图及释文,也可得到大量与当时相关的重要音乐资料。笔者在对第一节“乐器之介绍”做进一步归纳后,从中管窥部分清代乐器的部分情况。

其一为乐器构造、演奏尽可能仿古。从八、九卷中的乐器之释文来看,除部分如塞他尔、喀尔奈、公古哩这类少数民族或他国乐器外,但凡在清代之前已被使用的且记录于书中的乐器,均在本朝寻以起源、探以形制,制造时尽可能与古之形制相仿,演奏时也多遵循古书上之描述。

例如以上所提之朝会中和韶乐麾,于形制上《元史·礼乐志》云:“麾长七尺,画升龙于上,以涂金龙首朱杠悬之。”清朝定制麾之形制时有明确规定:“结黄绒紃衔于龙口,悬以朱杠……”②〔清〕允禄等编撰、牧东点校:《皇朝礼器图式》,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351页、351页、351页、397页。

又如朝会中和韶乐第一黄钟,释文中载其律制《隋书·音乐志》:“设十二镈钟,各依辰位,而应其律。”乾隆二十四年“……江西临江府得古镈钟,抚臣以献于朝。……上既考古制,厘定其名,复诏乐部仿铸镈钟十二,以备宫悬”。③〔清〕允禄等编撰、牧东点校:《皇朝礼器图式》,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351页、351页、351页、397页。不仅与律制上要求与隋代一致,且“仿铸”一词可让我们知晓,此钟无论在样式、结构、大小、材质均力求与出土古钟相似。

再如卷九之卤簿导迎乐鼓,此鼓在演奏上《隋书·音乐志》有云:“鼓吹部十六人,鼓一人。”④〔清〕允禄等编撰、牧东点校:《皇朝礼器图式》,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351页、351页、351页、397页。“卤簿导迎乐”为帝巡跸之用,清代鼓吹部又称之为“铙歌乐”,下分卤簿乐、前部乐、行幸乐、凯旋乐四类⑤曾美月:《中国历代卤簿鼓吹乐之比较》,载《中国音乐》2015年第2期,第73-80页。。由此可推,“卤簿导迎乐”的演奏人员应为鼓吹部之乐工,虽然释文中未提及有多少人,但释文中有“二人以朱杠舁行”一解,可知此鼓较大,与《隋书》中对此鼓之描述相仿。

其二为乐器律制与天文、农业等学科的紧密联系。从“《礼器图》之十二镈钟表”可知,镈钟律制的安排与使用时间有固定搭配,如十一月用黄钟律镈钟,正月用太簇律镈钟。这是由于音律与我国月份同分为十二个,因此人们在很久以前便将两者联系起来。

按照《礼记·月令》中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冼;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⑥引自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C2prQsgpx0YTZT45XunR7soaUac1gEphuVM27jocrsAh6ws93JcohmzkEs5xa ZtZ3SXDl2XKcaXx1l0lZUgaK.

与此类似的还有“朝会中和韶乐箫”,书中绘有两只箫,左曰仲吕箫、右曰姑冼箫。释文中记载“本朝定制:朝会中和韶乐箫,断竹为之。阳月用姑冼箫……阴月用仲吕箫……”且皆以“黄钟管为体”。此外“笛”、“埙”等均有类似规定。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以礼仪为服务对象的乐中,乐器的编配排列并非以乐音好听与否、声音和谐与否为重点,而是与其它学问相联系,尤其与阴阳八卦、易经风水等相适应,讲究阴阳协调、吉凶适应、四季和美,注重礼乐之仪式化与神秘化。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图式乐器的描述之尾,一般都会出现“……皆同”的字样。例如:

朝会中和韶乐镈钟第十南吕……祭祀、燕飨中和韶乐镈钟第十亦同;朝会中和韶乐琴……祭祀、燕飨中和韶乐琴皆同;卤簿鼓吹大乐金……巡幸铙吹乐、凯旋铙歌乐金皆同;巡幸铙吹乐平笛……馀俱如朝会中和韶乐笛之制。①〔清〕允禄等编撰、牧东点校:《皇朝礼器图式》,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362、373、393、400页。

这表示,乐器在不同使用场合中,其形制、尺寸、纹饰等并没有发生改变。我们也许可以做此推断,清代宫廷的乐工在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乐器均为同一件,并没有因为使用场合的大小(如大至中和韶乐,小至燕飨庆隆舞乐)对乐器有特定要求。

三、乐器之评议

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在其《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一书中将图像学研究分为三层次,即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与图像学解释。文中对“图像学解释”定义为: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征象或象征的历史(洞察人类心灵的基本倾向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被特定主题和概念所表现的方式)。②潘诺夫斯基著,戚印平、范景中译:《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5页。将此原理用于乐器之图像研究,其重点就在于如何从作品本身之构图等问题来分析其背后的故事,需注意的是在这种深层次的解读中,“分析”不再仅是对图像本身的研究,而是需借助此时期的典籍、专著,也就是“风格史”的相关内容。因为,要把握内在意义与内容,就得对某些根本原理加以确定,这些原理揭示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一个宗教和一种哲学学说的基本态度,这些原理会不知不觉地体现在一个人的个性之中,并凝结于一件艺术品里。③潘诺夫斯基著,戚印平、范景中译:《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5页。

基于这种“图像学解释”的方法,文章的第三部分将在前两节的基础上,管窥清代乐器所反映出的部分清代用乐思想与文化内涵。

满汉相融是清代文化思想之中心。在中国古代各朝代中,元与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朝代,而两朝的统治者在统治思想上略有不同。面对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元是蒙古族入关,统治者中虽有部分人意识到学习礼乐、礼乐之于汉族的重要性,但“反汉化”的思想也贯穿始终。而清代贵族入关后,面对不同于草原文化的新形式,以皇太极为首,至多尔衮、顺治都在这方面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力图找到适合于满族统治者与虽为被统治阶级却有强大文化包容性的汉族之间的关系。直至康熙时期,“经世致用”、“满汉相融”这种文化思想才被真正明确。随后雍正、乾隆、嘉庆等一直以此思想为礼乐文化之中心进行展开。在乐器上的表现即为汉族传统乐器与满族等少数民族乐器的共同出现。在《礼器图》中,无论是汉族之传统乐器镈钟、鼓、筝、笛、箫,还是龙笛、贝、胡笳、火不思等少数民族之乐器均有涉及,且均用于清代宫廷礼乐中较为重要的仪式场合。如在丹陛大乐中有方响、管,燕饗笳吹乐中有筝、胡琴,在重要的宫廷礼乐场合中出现汉族传统乐器与少数民族乐器共同使用的情况。这种共同使用并不是简单地把两种乐器放在一起,乐工在创作曲目时还应考虑到律制、音域、音色等各方面要求,重点在于这些考虑最终都会在人的思想中形成满汉相融之思想观念,并以此观念为指导思想支配人的行动。

此外,古今交汇的文化理念在清代乐器中也有体现。至周以来,儒家礼乐思想中心之一强调“尊古”之重要性。春秋末期,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在礼乐的使用曲目、规定人数、演出场合等方面便有严格要求,以致战国礼崩乐坏之后,孔子愤然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④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91页。随后汉代由董仲舒等人确立了儒家礼乐的正统地位,礼乐之“尊古”思想此后一直为各朝统治者所延续。宋代以后,周汉的礼乐思想半数已经失传,统治者为了宣扬其祭祀、大典之庄严、神秘色彩,逐渐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这一点以北宋宫廷乐队之一弦琴、三弦琴可为例证。清代宫廷乐队在乐器的使用上,力求与古之乐制相统一,同时又顾及当时满、汉已有之礼,在兼并两者的基础上对礼乐进行改革,此后方有《礼器图》。《清史稿》中有清代当时对黄钟律之研究。

李光地……上言曰:“礼乐不可斯臾去身,自汉以来,礼乐崩坏,不合于三代之意者二千馀年,而乐尤甚。”……帝重违臣下请,五十二年,遂诏修律吕诸书……其法首明黄锺为十二律吕根源,以纵黍横黍定古今尺度,今尺八寸一分,当古尺十寸,横黍百粒,当纵黍八十一粒。汉志:“黄锺之长,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锺之长,一为一分。”广者横也,九十分为黄锺之长,则黄锺为九十横黍所累明矣。①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十一(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39-2740页、2991页。

由此可见,清代黄钟之律的确定,以《汉志》中对黄钟律之介绍为基准来进行的,且在这个黄钟律的基础上研究出完整的十二律——此为“尊古”。而这种从“古”中得来的律制却也同时运用于现今的乐器之上。《礼器图》中所绘“朝会丹陛大乐云锣”释文中所述:“谨按,《元史·礼乐志》……”即可知云锣为元以后才为宫廷礼乐使用,与传统乐器“琴、钟”等比较属“新乐器”。②从《礼器图》释文中对乐器的描述可以看出,《礼器图》编著者在为该乐器寻找清代以前有关此乐器的释文时会选择现今可见朝代最为久远的一个。因此,从《元史》一词即可知,云锣虽不知何时已在中原流行,但作为宫廷礼乐所用之乐器且记录在案的,最早限于元代。云锣在律制上的使用,遵循了清代以“尊古”为前提研究出的律制,《清史稿》中对此记录有:云锣,范铜为之,十枚同架,应四正律、六半律(姑冼、蕤宾、夷则、无射四正律,半黄钟至半无射六半律)。③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十一(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39-2740页、2991页。

四、结语

《皇朝礼器图式》为清代礼书中之典范,且在此书的基础上又修订了《大清会典》等巨著。从书中绘图可以看出,《礼器图》的绘图为“写真”风格。绘图者观察入微、笔法细腻,力求对当时乐器原型的再现。因此《礼器图》中的乐器图之真实性较强,可信度较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由于清代科举考试中未曾涉及这一方面,学子多不了解,此书虽集大成之作然亦被束之高阁。而嘉靖以后,由于朝廷财政紧张,宫廷内许多礼仪节目已不举行,《礼器图》的使用渐渐减少,因而渐不为人所知。但《礼器图》“乐器部”的绘制,一是对清代当时音乐生活的重要体现,二是研究18世纪音乐尤其是乐器的重要史料。笔者对此进行细致分析与解读,有助于后人研究清代音乐时对《礼器图》“乐器部”使用,并对清史音乐研究添砖加瓦。

张珂,女,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2015级文学硕士。铴等共计73类。①这里需指出,文中所总结出的110幅图以及73类乐器笔者是使用哈佛大学版本,但广陵书社版本中乐器图较哈佛大学版本多出十几幅,并加入许多哈佛大学版中没有的乐器,如丐鼓、丐拍等。根据广陵书社书序言中所述,《皇朝礼器图式》共有两个版本,一是乾隆内府刻本,二是《四库全书》本,且《四库全书》版本在内府本的基础上略有增加,广陵书社使用为《四库全书》本。基于此,笔者猜测哈佛大学版本为内府刻本,故而图数量与种类都较少,而广陵书社版为《四库全书》本。笔者在文章中使用哈佛大学版本做出总结归纳,但下面对“乐器部”乐器的分类与总结,为了尽可能的收集《礼器图》中所绘乐器,笔者将哈佛大学版与广陵书社版合二为一,将两本书中所绘所有乐器都纳入分析对象。

猜你喜欢

书社礼器礼乐
清代以来《礼器碑》接受研究探略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利群书社
利群书社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