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教学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2016-11-15石循忠
石循忠
高等数学教学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石循忠
(湖南科技学院 教务处,湖南 永州 425199)
优良的教学结构是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文章以“曲率”为案例,探讨了高等数学教学结构的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不断优化高等数学教学结构的途径与过程。
高等数学;教学结构;案例分析;曲率
高等数学是高校理工科专业、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乃至文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传播近现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而且在培育理性精神、建设校园文化方面起到特殊作用。要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在学生学习基础有保证的前提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成为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师们通过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挖掘数学的审美文化、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出台了有价值的教研成果。但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保持稳定的学习兴趣,优良的教学结构至关重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何科学设计教学结构,并通过分析与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教学研究案例,谈谈高等数学教学结构的设计与优化问题。
1 教学结构的设计
何克抗教授指出: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1]。教学结构的设计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宏观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与框架的设计,微观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局部与细节的设计。宏观设计是微观设计的基础,而微观设计又是宏观设计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1.1宏观设计
高等数学教学结构宏观设计的具体任务是,在钻研教学大纲、利用教学资源、反复分析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编制教学路线图。教学路线图,就是对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合理的步骤预设,体现师生主体的活动,控制课堂节奏和活动效果[2]。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来龙去脉,在数学教材中往往按照逻辑顺序予以呈现,采用“概念—定理—证明—例题—习题”的方式展开。在编制教学线路图时,经常要照顾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例如,高等数学中“曲率”[3]的教学路线图可设计如图1。
1.2微观设计
在宏观设计下的教学路线指引下,对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进行细化,是高等数学教学结构微观设计的任务。只有通过微观设计,才能使教学路线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微观设计主要是对课题引入、环节过渡、师生互动、媒体运用的预设与描述。
(1)课题引入。“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课题引入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教师们在课题引入方面积累了多种方式,如复旧引新、问题导引、数学应用、运用史料、关注时事、学科交叉等。但这些引入方式归结起来不外乎于两种,即内部引入和外部引入。数学知识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称为“内部”,数学在生活、生产及其它学科中的来源与应用称为“外部”。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只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成功的引入方式。事实上,高等数学教学更多采用内部引入。内部引入的经典做法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矛盾上切入新知识”,联系是基础,矛盾引冲突,二者缺一不可。“曲率”的课题引入可简洁的进行:前面研究了曲线的凹凸性,即描述曲线弧的弯曲方向(可举例)。但通过观察发现,同样的弯曲方向,曲线在不同的位置的弯曲程度是不同的。怎样定量刻画曲线弧的弯曲程度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曲率”。
(2)环节过渡。要使学生保持高度数学的听课热情,仅有课题引入还不够,还需在教学路线图描述的教学片段之间的自然连接上做文章,即设计环节过渡。环节过渡的优良设计,可使教师思路清晰而不混乱,更可使学生感觉充实而不紧张。环节过渡一般有承接式、推进式、转向式、综合式等,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如从引入课题“曲率”到研究“弧微分”的过渡是承接式;从“平均曲率”到“某一点的曲率”、从“曲率的定义”到“曲率的计算”是推进式;弧微分从“直角坐标方程的表达式”到“极坐标方程、参数方程的表达式”是转向式;从“曲率”到“曲率圆”、“曲率中心”、“曲率半径”是综合式。
(3)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可以调动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有教师“临时动念”的灵感,但更多地需要预先设计。师生互动与前面的“课题引入”、“环节过渡”直接相关,教师往往在“引入”和“过渡”的点上设计导引式提问,来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提问,可由学生回答,或只问不答,或自问自答,但总比没有提问要好。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的回答方式逐步趋于理性与冷静,尤其高等数学的教学,课堂上表面上并不显得很热闹,但有一种“思维的暗流”,是“有序的思维流动”,学生在“火热的思考”中,体验数学“冰冷的美丽”。
(4)媒体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尽管看起来显得过时,但还大有存在的市场。对高等数学教学而言,教师边讲、边画,这种教学节奏往往还发挥着特殊的、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种教学媒体层出不穷,从教具到幻灯片,从展示台带计算机,从教学软件到网络资源,显示出强大的冲击力。如何科学运用多种媒体,也是教师需要具体设计的。如“曲率”概念的发出过程,可以通过呈现图片、设置动画来实现:
动画1 一点沿着曲线变动时,相应的切线也随之变动,观察两条切线之间夹角的变化大小。
2 教学结构的优化
高等数学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凭借经验(直接的或间接的)对教学路线和细节的预设。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原因,教学结构的实现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就算实现了,也不一定是优良的教学结构,因此教学结构还有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高等数学教学结构的优化,是建立在反映教学结构的案例分析之上的。
2.1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即用于教学的案例,是关于某个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的记录,是对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境的完整描述。高等数学教研室在公开课教研活动中,执教教师展示的具体课堂、听课教师记录或记忆的真实课堂,就是高等数学的教学案例。教研室通过集体评课的方式,剖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结构,对改进和优化教学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上,只有解剖几节课,教师才能学会上课,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在“上课—评课—反思—上课”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学水平的。如针对“曲率”这一教学案例,可作如下分析:
(1)宏观设计的分析
先讲弧微分,还是先讲曲率的概念与计算呢?
(2)微观设计的分析
课题“曲率”采用内部引入,从研究“弯曲方向”到研究“弯曲程度”,倒是自然的。但为什么要研究曲线的弯曲程度,尤其在某点处的弯曲程度,不结合实际问题(如铁轨弯道连接),这种研究的必要性在哪里,学生感到迷惑。
弧微分的“直角坐标方程”表达式出来以后,马上给出“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的表达式,将知识系统化后,才考虑曲率的实际应用(如铁轨转弯连接问题),值得思考。学生学到某个数学知识后,马上想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正是课题引入时要考虑的实际问题)。在没有看到应用价值时,就把数学知识拓展到系统化程度,学生感到不安。
2.2结构优化
从案例分析中看出,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学习的认知顺序之间是有出入的,有时甚至还有很大不同,高等数学教师在考虑教学顺序(设计教学路线)时,应该在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认知顺序之间取得某种平衡,并更多地照顾学生的认知顺序,这是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不然学生则会认为“数学知识是完美的,数学学习是乏味的,学到知识是无用的”等等。在分析学生的认知顺序时,参照数学知识的历史顺序是有价值的。我们假定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数学家研究数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难度大小和周期长短不同。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改进预先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结构,是自然要考虑的问题。例如,“曲率”的教学路线图(图1)可改进为图2。
图1.“曲率”的教学路线图
图2.改进后的“曲率”教学路线图
至于“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情形的弧微分表达式以及相应的曲率计算公式,可作为弹性内容,根据教学时间灵活处理,或作为选学内容,放到课后完成。当然,图2还不是“曲率”的最优教学结构,可以说永远找不到最优的教学结构。
3 结束语
高等数学的教学结构有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研活动是基本载体。高等数学教研室确定一个主题,选择一个课题。首先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做好教学结构的“设计”;然后是上课和听课的环节,属于教学结构的“实施”;接着安排集体评课,进行案例分析,完成教学结构的“优化”;最后总结教学结构的一般经验,旨在做好下一轮的“设计”。我们探索高等数学教学结构一般规律的过程,就是“设计—实施—优化—设计”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1]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电化教育研究[J],2007,(7):5-10.
[2]涂荣豹,宁连华,徐伯华数学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黄立宏,廖基定高等数学(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宫彦军)
G642.0
A
1673-2219(2016)05-0001-03
2015-12-26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高校数学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XJK013CGD061)。
石循忠(1966-),男,湖南宁远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