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原创歌剧《回家》中“罗母”戏曲风格唱段的演唱处理——以《你走了,也不打个照面》为例
2016-11-15赵伊娜
赵伊娜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 南昌 330022)
江西原创歌剧《回家》中“罗母”戏曲风格唱段的演唱处理——以《你走了,也不打个照面》为例
赵伊娜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 南昌 330022)
《回家》是一部由江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出品,以海峡两岸关系的时代大势为背景的本土原创现实题材歌剧,故事的主角是江西籍台湾老兵罗旺篼。该剧讲述台湾老兵罗旺篼历经三十八年思乡之苦与母亲重逢的感人故事。本文选取了剧中女主角“罗母”的一首具有戏曲风格的唱段《你走了,也不打个照面》为例,分析了该唱段的音乐素材和演唱处理。
歌剧《回家》;“罗母”;戏曲风格;演唱处理
剧中“罗母”的唱段《你走了,也不打个照面》出现在第三幕安家中,描述的是罗母在儿媳妇文竹口中得知儿子旺兜已被军事法庭执行死刑后,内心悲痛欲绝。该唱段无论是从曲式结构还是从唱段的演唱风格来说都可看出是借鉴了我国戏曲的音乐结构和演唱技法。其分为四个段落,并带有引子。每段都表现了罗母不同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发展,非常精彩。
一、曲牌联套体的运用
图1-1
《你走了,也不打个照面》是罗母在剧中重大转折点时的唱段。曲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我国戏曲音乐曲牌联套体的结构特点,以此来展开戏剧性。曲牌连套体是戏曲音乐结构形式的一种,将若干首曲牌按一定规则组合成套,以构成一出戏。其组合方法一般是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缀以若干曲牌。还需要注意板式变化,全套形成散、慢、中、快、散的节奏变化顺序①。套曲内部各曲牌的选择运用,通常只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该唱段也可看作5首曲调组成,通过不同曲调来揭露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并且全曲都是属于C宫系统。
引子部分(昏沉沉……都成云烟)为散板,节奏自由。运用了半音回旋式的动机,半音化的旋律适合营造紧张不安的音乐形象。在这里用于表现罗母悲痛万分的情绪。散板部分的核心音程关系是大二度与小二度。同头换尾和模进的发展手法贯穿在该唱段中,引子的第二句是1-2小节的同头换尾; 5-6小节便是1-2小节的下二度模进(谱例1-1),造成了乐句的前后呼应。
谱例1-1
接着是A部分(篼儿啊,你走了也不打个照面…等你二十年)为慢板。慢板用来表现抒情性的曲调,在这里用于罗母抒发悲伤情绪。旋律以“a”、“c”、“e”为骨干音,呈现出a羽调式(谱例1-2),凄切、哀怨的情绪油然而生。
谱例1-2
B部分(篼儿啊,这里有你厮磨的儿时伙伴……不肯回家园)节奏也是慢板,旋律以 1 7 2 6|为动机(见谱例1-3),进行同头换尾的展开,结束在宫音上。
谱例1-3
C部分(从今后……比翼双飞)转为中板,速度加快,可用于表现叙述性的曲调。旋律从徵音“g1”开始做出音阶式的走向,旋律呈波浪起伏状(谱例1-4)。
谱例1-4
最后一部分,D部分(成婚配……千年万年)为剁板。剁板为二拍子或一拍子,节奏鲜明,朗诵性强,字字斩钉截铁,铿锵有力。这里剁板的使用使得音乐尤为果断有力,有助于加强气势,表达出刚烈、激愤等情绪。在这一部分整体速度最快,并且将休止符后置,使得句式短促紧凑,营造出“罗母”在绝望中寻找到一丝希望坚定的决心(谱例1-5)。
谱例1-5
二、戏曲风格的演唱处理
该唱段借鉴了戏曲音乐的曲牌联套体,演唱时人物所要表现的戏剧性较强,也不可避免地用到了戏曲风格的唱腔技巧,如拖腔、断腔、哭腔的运用。
(一)拖腔的使用
“拖腔”(又称甩腔)是在各类戏曲唱腔中的一种精彩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其常常出现在某一唱段中的高潮部分, 能充分表达剧中人物喜怒哀乐等各种内心情绪, 通常都具有非常突显的戏剧性效果②。
首先,在听到儿子去世的噩耗时,“罗母”近乎撕心裂肺地向天呼喊了一声“兜儿”。此句虽然没有将音高写在乐谱上,可由表演者即兴发挥。但是该句在较高的音区上,并要表现出近乎呐喊的声音,又不能随意喊叫,需要演唱者将声音放在我们常说的“高位置”上,并将这句开头的第一个“兜”字唱强,声音直接打在头腔上,感觉将“兜儿”这两个字从头顶上向上抛出。第二个“儿”字才是需要拖腔的地方,不能因为要卷舌发音而改变声音的位置,应该仍然保持在“高位置”上,由高音向低音滑落,并尽量延长一些。切忌不能仅靠声带用力嘶喊,使唱腔成为“吼腔”。
这段唱段中多次运用到了长音,三分音符长音就有数处。这里虽然是单纯的长音延长,但是紧紧托住了歌声中的情感并给予施展空间,形成与旋律的对话,强化了人物的音乐形象。这些长音可以融入拖腔的唱功技巧,如轻、重、缓、急的处理, “ 吞、吐、擒、放” 的把握, 抑、扬、顿、挫的控制, 强、弱、快、慢的运用。紧接引子后的第一句,就是四个长音的运用,歌词为衬词“啊”(谱例2-1)。这四个长音可以做不同的处理,如第一个长音,演唱时力度轻巧,由弱渐强;第二个长音转为平缓,力度适中;第三个长音可表现得更为急切,力度加重;最后一个自由延长,一定要把握“火候”,时值唱的恰到好处。
谱例2-1
(二)断腔的使用
断腔的运用在A部分的第一句“你走了”这三个字(谱例1-2)。虽然此处没有在谱例中用休止符标示,但是罗母的扮演者邬成香老师运用断腔处理得恰到好处。将“你走了”这三个字断开来唱,一字一断,一收一放。并做到声断气不断,在每个字中间都未换气。下一句的“你走了,也不说声抱歉”中的“你走了”三字也做同样的处理即可。这样的断腔非常适合表达一种沉重,悲伤,纠结的情感,用在此处可谓给唱段增光添彩。
(三)哭腔的使用
这一唱段主要是表现“罗母”在得知儿子死讯时悲痛欲绝的心情。理所当然,大量的哭腔运用能够非常生动地刻画出此时“罗母”的心情。比如在上文提到的引子中,半音回旋的旋律在低声区进行,唱此句时节奏可稍微自由,需要带有一些哭腔来演唱,但不可太过,以至于出现音不准的问题。在第11-15小节和24-26小节是描写母亲在极度悲伤中呼唤儿子的乳名。因此,在此处继续使用哭腔的处理也是非常恰当的。“罗母”的扮演者邬成香老师在演唱这几句时,也是运用了哭腔的处理,并且在演唱24-26小节时的“兜儿啊”,她用了非常微弱的声音,甚至声音中带有一丝嘶哑,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与不舍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戏剧化情绪处理
上文提到了该唱段吸收了戏曲曲牌联套体的结构原则来展开戏剧性,同时也通过板式的速度变化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罗母在此唱段中经历了三种情绪变化,演唱者需要通过正确的声音和情感处理来将罗母的三种情绪表现出来。此唱段戏剧性强,因此张力较大,要求演唱者在理解唱段内涵的同时,具备很扎实的演唱功底。另外,在演唱时,要把握好罗母在悲痛之余又有一颗勇敢面对生活的决心。既柔又刚,刚柔相济。
在速度与力度上做处理是最显著的情绪变化体现。引子部分具有散板性质,节奏较为自由,前紧后松(谱例1-1)。因此可将“昏沉沉头晕”、“黑漆漆昏暗”、“二十年日盼”唱得稍快,将“目”、“无”、“夜”字延长,气息需要拉开,但也不要把这几个长音唱得过满。因为此时“罗母”是处在近乎崩溃的情绪中,如果唱得过满、过强,反而不合乎情理,不能把此时的感情合理地表达出来。
在演唱A、B段时,“罗母”仍然处于悲痛的心理阶段,为了表现出此情绪,整体速度为慢板,力度上不能唱得过强。“也不说声抱歉”和“不肯落土,不肯回家园”这两句应该唱强,着重突出“罗母”无法接受二十年的等待却换来与儿子天人相隔这个事实的无奈及对儿媳妇文竹的歉意。
该唱段的C部分,剧情开始出现转折,“罗母”为了延续罗家香火,并给儿媳妇文竹二十年的空等一个交代,将文竹许配给了同村的梅盛林。随之音乐和人物情绪发生了鲜明变化,速度较第一段更快,为中板速度,音乐变得明朗起来,演唱时将每句唱得清晰连贯即可(谱例1-4)。
而到最后一段,速度为五个部分中最快,人物的情绪已从极度悲伤中逐渐缓和,最后内心变得坚毅。演唱者注意突出每句的字头,唱得铿锵有力。声音要集中要头腔,气息要给足,需区别于前两段的连贯,此处要靠腹部的力量推动气息,使声音带有一些弹跳性,注意乐谱上的休止符,要做到合适的停顿(谱例1-5)。突出表现此时从绝望中渐渐走出,看到希望和寄托的“罗母”,情绪逐渐高涨。每一乐句的音阶上行都是做渐强处理,最后一句以坚定的强结束收尾。
四、结语
本文选取了江西原创民族歌剧《回家》中的女主角“罗母”的一首精彩唱段—《你走了,也不打个照面》进行分析,做出以下结论: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立足于本土,扎根于民族,巧妙运用我国戏曲音乐的曲式结构,增强了歌剧的民族性与戏剧性。在演唱风格上,借鉴戏曲风格的唱腔,使得人物更加丰满形象,凸显了我国民族歌剧和民族声乐的魅力。“罗母”在本歌剧中是祖国母亲形象的缩影,也是非常出彩的角色。因此,希望以此唱段吸引声乐爱好者深入的了解“罗母”这个角色,并为他们更细致地演唱这首唱段尽一份力。
注释:
①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②彭涓.戏曲唱腔中的拖腔[J].四川戏剧,1999,5.
[1]于平.于平赣乡民谣织就回家故事—大型民族歌剧《回家》印象[J].中国艺术报,2014(5).
[2] 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彭涓.戏曲唱腔中的拖腔[J].四川戏剧,1999(5).
J605
A
赵伊娜(1992-),女,江西抚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