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找规律”
2016-11-14薛志春
薛志春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教师教学的方法。在教学“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探究和多样化的练习三个方面入手,注重对处于启蒙期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找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找规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42
数学中的“找规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潜意识里的自主性和自立性比较薄弱,而很多教师也忽视了在这些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难免会使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弊端,抑制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一、利用多媒体,使学生体会规律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师通过图片、故事、活动等的展示,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找出图形、数字之间的关系及规律。
例如,在初步学习“一一间隔排列”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小兔子采蘑菇的图片,依次展示兔子、蘑菇、兔子、蘑菇、兔子。
师:同学们,屏幕上这只活泼的小兔子正开心地采着蘑菇,如果我继续在右边展示图片,那么接下来的两个图片会是什么呢?
生1:接下来应该是蘑菇、兔子。
师:大家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
生2:是从左到右观察的。
师:那如果我们想在图片的左边再放置一个,应该放什么图片呢?观察顺序又是怎样的呢?
生3:应该是蘑菇,是从右到左观察的。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展示新图片)我们还发现小兔子依次采摘的是灰蘑菇、黑蘑菇、白蘑菇、灰蘑菇、黑蘑菇、白蘑菇,那么接下来应该是什么蘑菇呢?
生4:从左到右观察的话是灰蘑菇。
生5:从右到左观察的话是白蘑菇。
师:其实这就是“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即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进行排序,从而发现题目中的内在联系。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现阶段教师普遍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导入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进行引导探究,使学生认识规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教学规律的体现。教师要注意控制探究问题的难度和层次,给予每个学生积极发表自身观点的机会。
例如,教师出示习题:“按照右图用火柴棒摆三角形,摆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摆100个又需要多少根?”
生1:摆100个三角形太多了,而且在数火柴棒的过程中容易混乱,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摆1、2、3、4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的数量来推算。
生2: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摆2个需要5根,摆3个需要7根,摆4个需要9根……我发现其中的规律了,除了第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火柴棒,接下来的都只要在前一个三角形的基础上增加2根,即摆10个三角形需3+2×9=21(根),摆100个三角形需3+2×99=201(根),摆n个三角形需3+2(n-1)。
生3:也可以先按照每个三角形需要2根火柴棒计算,最后再加一根,即摆10个三角形需2×10+1=21(根),摆100个三角形需2×100+1=201(根),摆n个三角形需2n+1。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数学中的“找规律”是不是很有趣,而且很多规律都是不同的,同学们应该发挥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出结果。
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要给学生任何提示,应通过他们自身有意识地去探索解决策略。
三、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应用规律
如果缺乏练习,学生就会在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应该设置多样化的练习,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复习和练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感恩节要到了,同学们想送给妈妈什么样的礼物呢?亲手串一串项链送给妈妈怎么样?项链珠子是按照红、黄、蓝、绿的顺序排列的,那么第18颗珠子用什么颜色呢?”练习题的设计,不仅要将数学规律知识与学生的感官、生活体验等结合起来,还应该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当然,现有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不足,依然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