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化学单元引言的作用
2016-11-14丁敬锋
丁敬锋
高中化学苏教版教材在每一单元开头都有一段引言。它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概括和介绍,是把学生领进学习大门的第一关,是学生预习和教师导入新课的引导性材料,因此引言教学不可小视。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对引言的作用认识不够,讲课时视而不见,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干脆省略不讲。引言不应成为摆设,因为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
1.引发求知兴趣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教学的艺术在于不仅仅传授知识和本领,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新知识引入时,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学习氛围,是单元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高中化学教材许多单元引言具有激励性、趣味性和导向性,可以唤起并激励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激情,使其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示例1苏教版必修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引言:物质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在自然界中,100多种元素形成了数千万种组成、形态、性质各异的单质和化合物。从古代的“点石成金”的朴素愿望到今天多种性能优越的新材料的诞生,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不倦地探索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入。人们研究并合理利用自然界提供的各种物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文明,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面对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物质世界,你是否想过:化学家是怎样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呢?
本引言所叙述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带领学生进入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物质世界,不仅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造良好的化学情境,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学习化学知识,直接领悟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引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启发学生去寻求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只要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主动、持久地进行学习。
2.引导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的奠基人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就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者的经验结构中,有些经验是与新知识相一致的,它们可以与新知识相容并立,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新知识。在化学单元引言中,有的为学生提供信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即将学习的重要内容,提醒学生已有知识和即将遇到的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以便将新知识与更广泛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成为整合的知识体系,而不只是与某一两个观念建立联结,学生不只是理解和记忆现成的结论,而是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
示例2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沉淀溶解平衡》单元引言:当我们外出旅游,沉醉于秀美的湖光山色时,一定会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灰石岩层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岁月侵蚀之后,会形成各种奇形怪状的溶洞,图3-20所示的溶洞即为大自然的杰作。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吗?与化学平衡又有什么关系?
本引言让学生思考溶洞是如何形成的,即将引入沉淀溶解平衡,同时让学生思考前面学习过的化学平衡,进而可以联想到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利用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一致的知识经验,花了大量的时间却理不出头绪,这样不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让学生感到害怕,致使丧失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在习题教学设计中应循序渐进,分层设计,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时段设计不同的问题,只有“分步侧重”,才能达到能力的全面和深化。如新课之后的问题,应当关注基础性,侧重于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以突出本课内容为主,单元练习应当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知识结构的形成。期中,期末复习,可适当的综合应用。有了前面的基础,在高考复习中才能进行拓展和提高,不然,复习会变成一句空话。
现状3:讲的多总比讲的少要好。
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这道题已经讲过N遍了,仍有很多学生做错,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差了”。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教师也需要从自身教学的角度去反思问题的所在。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很多的题目,一题讲完学生还没理解马上接着讲下一题,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这些“答案”和“结论”。
在这种化学习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是机械化的,近乎麻木的训练,久而久之,学习成为负担,厌学情绪随之而来。
在新课程中也强调“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三、改变现状的方式
1.小组讨论
海森堡说过:“科学植根于讨论之中”。当习题中出现疑问和困惑时,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组,相互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相互的讨论,综合,纠正,补充,达到对习题的正确理解,这样做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操作体验
当教师在讲解习题时,对其中出现的情景,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再现出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开拓性的思维。如:用量气管来测量气体的体积,为使测量结果尽可能精确,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答案:“调整量气管的高度,使两边的液面相平后再读数”。多数学生会遗漏此答案并对此答案不理解。其实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做一个对照实验:量气管两边的液面相平和不平,读出来的气体体积是否相同。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学生不仅收获了真知,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进行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对例题的结论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或者对化学实验所提供的真实信息作出分析。从感性上理解例题中的相关化学现象或化学过程,在分析实验数据中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测定过氧化尿素[CO(NH2)2·H2O2]中活性氧的含量(活性氧16%,相当于H2O234%)。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含过氧化尿素的样品溶液,问滴定终点的标志是什么?答案是“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多数学生写成“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对溶液颜色的变化搞不清。故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用KMnO4溶液滴定H2O2的实验”来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从原理上去分析,可以解决一系列类似滴定操作中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通过实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动画视频
用多媒体等手段,对例题中有关情景的呈现方式进行优化,以获得对例题化学过程形象、清楚、深刻的理解;通过播放反映例题情景的视频,强化实践意识,提高“情景”与“化学条件”的转化能力。如下列有关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D)
A.采用循环操作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所以在硫酸工业、硝酸工业、氯碱工业、合成氨工业中均采用了循环操作
B.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采用离子交换膜法可防止阴极室产生的C12进入阳极室
C.硫酸工业中,在接触室安装热交换器是为了利用SO3转化为H2SO4时放出的热量
D.电解精炼铜时,同一时间内阳极溶解铜的质量比阴极析出铜的质量小
通过播放硫酸工业、硝酸工业、氯碱工业、合成氨工业、电解精炼铜等工业流程的视频,让学生更多更好地了解工业生产,对解题特别有帮助,记忆更牢固。
5.学术游戏
创设与例题内容相关的有趣情景和规则,让学生参与游戏或观察游戏,达到对例题中有关知识的直观认识和深入理解,或者增强解决问题的有关意识。如通过学生间的拉手、放手游戏来了解有机反应中键的断裂和形成,进一步巩固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加聚反应等有机反应机理。
如何在新课程下优化习题教学,让学生更加自主,自信地学习,让教师更加轻松有效的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不仅要看到实际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的付诸于行动,就像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