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移动互联时代好新闻作品的“变”与“不变”

2016-11-14孙敏

中国记者 2016年8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标准

孙敏

内容提要 面对传媒格局的巨大变化,今天,什么样的新闻作品称得上是好的新闻作品?传统主流媒体如何改进新闻生产流程、新闻采编方式和新闻办公方式,以适应媒体融合的需要,切实担负起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的责任?6月29日,华东地区记协协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后半段,围绕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好新闻作品研究”,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好新闻 标准

一、好新闻作品经得起历史检验

作为评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蔡雯多次参与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在她看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本身就体现了“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的新闻作品”标准。但过去二十年,传统主流媒体怎么在媒体融合中,既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拿得出精品吸引公众,情况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毋庸置疑的是,好的新闻作品一定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蔡雯认为,首先,是对新闻主题和素材的把握。中国新闻奖每年的重大奖项,反映了一些重大事件,比如重要领导人活动、建党建国纪念日、重大突发事件等等;也可能事件本身并不大,但能够带来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打动很多人的心灵,也能够获得评委们的认同;或者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再或者反映地方特色。其次,是专业水准的把握,表现为新闻要素的精准、文字表达的严谨,乃至标点符号的准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十多年来精选了600多个优秀新闻作品案例进入到高校教学中。其中一个案例是《楚天都市报》的一个批评性报道,曾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报道了某市政府为推销当地的“小糊涂仙”酒,给管辖的各单位各机构发红头文件,要求公务招待一定要喝这个酒,而且还有一年要喝掉200万元的指标。报道的引题是“喝喝喝,备局各乡镇都得喝”,主标题是“某某市政府办公室下达‘喝酒任务一,副标题是“指标:2百万元目标:喝出发展氛围”。一个都市报能做这样的批评报道不容易,标题制作得精彩生动,却没有一个字的主观评价和批评。

“新媒体时代,好新闻的要求是更权威、更有深度、更有品质、更有温度、更有创新,苍白的内容、冷漠的文字、肤浅的表达,纵然有再好的渠道与资金,也不会有好的读者市场。”《中国记者》总编辑文璐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好新闻作品的标准有“变”,有“不变”,在精髓本质方面,与过去是一致的。比如“新、短、快、活、强”是上世纪80年代的好新闻标准,现在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基于内容为王的法则,不会因为媒介形态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有改变,只是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在改变。内涵是指新媒体时代,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文本形态,增加了图片、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态;外延就是内容与传播渠道、传播形态与技术的联系更加紧密。

文璐谈到,好新闻作品应该是发现独特视角,来自生活深处,经过细致观察思考,见解独到的新闻作品,“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道人所未道”。比如,近些年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作品——《莫把开头当“过头”》《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反四风不能反掉人民群众正常福利待遇》等等,说出了很多人想到,但是没有说出来的东西。再比如《中国记者》近期刊发的一位基层乡镇干部徐新林的文章,谈他如何善于观察,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仅在《人民日报》就发表了28篇作品。他针对一位农民问了多个路人,仍然被指错路的情况,写了《解决好群众的小麻烦》;针对有关部门忽然改变红绿灯设置时间的问题,写了《公共服务得“赶趟”》;小区旁的小店下雨天放两个水桶在门口供顾客放置雨伞,写了《感念细节里的善意》……因此,从现实生活的最底层找话题,找最小的话题,往往也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

《新闻战线》总编辑万仕同也谈到,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好新闻作品的基本要素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传统媒体目前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落后产能的过剩,另一方面表现为优质内容的缺乏。”万仕同归纳好新闻作品的基本特质是:一要有思想内涵。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纸不应只是新闻纸,也应该是思想纸,做有思想的新闻。“众生喧哗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标系,乱云飞渡中需要确定价值的主心骨”;二要有人文情怀。好的新闻作品对人类情感和精神有单纯细微的永恒关怀,能在情感上引起大家的共鸣。近年来中国新闻奖大量的获奖作品,善于挖掘人性,集合大爱;三要有文化润泽。新闻报道中增加文化的底色,可以使作品生色不少,特别是文字的作品,没有文字的魅力和文字的美感是不可想象的;四要有深度挖掘。纸媒记者应发挥自己特长,深入现场采访,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与细节,在采访与写作中见诸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真相;五要有地域特色。报纸是城市的表情。地方媒体要写出叫座的作品应该立足地域的特色,从历史的传承,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建设,到社会发展的多姿多彩,都可以给作品增添光彩和无穷魅力。

二、创新是新闻业发展的灵魂

2006年,中国新闻奖首次将网络新闻作品纳入评选,当年网络新闻专题得分最高的作品是新华网的《网民感动总理,总理感动网民》。新华网在两会记者招待会召开前三天,在网上征集网友对总理的提问,温家宝总理第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回应了网民对他的提问。十年前,这个策划是一个重大创新,所以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

创新是新闻业发展的灵魂。蔡雯谈到,新闻作品,包括前期的策划、选题、报道方式、技术应用,以及和新媒体的合作也好、融合也好,都需要精心地策划和设计。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昌凤认为,对当下新闻业来说,突破旧思维、打破旧规则进行创新非常重要。她认为,如果把人和信息的连接关系做得更清楚,从中间延伸出来的服务和各种可能性更多,几乎就可以转变当下媒体面临的很多困境。

首先,好新闻作品需要战略思维。新闻业在被各种热点事件、突发舆情牵着鼻子走的同时,要做策划,做大型的有战略化发展前景的产品。比如近年来一些媒体集团策划推出的“一带一路”大型系列报道。

其次,好新闻作品可以通过技术来优化。热点事件发生后,不是每个记者都有那么高的应对能力、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判断力,但运用技术化的手段,比如数据新闻的应用,可以用规律性的东西来预测和判断事件未来的走向,比如灾难发生后,社会化的救援方式和后果、对环境的影响、社会防灾抗险的能力、信息渠道的畅通等等。

再次,重视用户思维的使用。对用户收藏信息的相关研究发现,具备五个特征的信息最受欢迎:一是服务性强、二是趣味性强、三是当地化、四是互动性强、五是专业性强。总结起来,网络时代,如果通过各种终端推送信息的话,人格化的信息是最受欢迎的,其次要用垂直式的内容,就是专供某一类的信息去吸引人。

最后,要跳出产品优化产品。在新闻生产流程的优化方面,在读者用户和客户思维的转化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华盛顿邮报》受优步专车的启发,2015年开始开发了一种定制式新闻,改变了整个经营管理模式,把宏大的任务分割成一个一个可以独立运作的任务,然后通过定制的方式承包给个人,承包人甚至是非专业的记者;评价体系,除了专业媒体人团队外,最核心的还是用户的评价,用户的评论、转发、点击数量等直接反映了这个产品的优良程度,据此给承包人发工资,由此也降低了人工成本。

三、好新闻作品与时俱进

互联网时代,好新闻作品有别于过去的新特点也很明显。文璐说,好新闻作品一定是与时俱进的。首先,从标题看,过去那种过于书面、包裹式的标题,肯定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方式,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所做的新媒体,标题制作都应该比过去更吸引眼球、更口语化、也更直接、简洁。《中国记者》现在的标题制作就特别考虑网言网语的特点,微信公众号“京原路8号”在推送悦读文章时通常要另起标题。从传播效应角度说,标题制作是第一位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再从内容制作看,目前大多数媒体旗下的“两微一端”都不是纸媒报道的简单搬家,而是由专门团队制作适合网络传播的样式。《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侠客岛”,《新京报》旗下的“政事儿”等等,很多政经新闻,视角独特,用足够吸引人的标题把政经新闻人格化,再从用户角度推送。

文璐还谈到,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具有还原真相,澄清是非,起到定音鼓作用,也应该是好新闻作品的一个标准。比如《新华日报》的“还原真相”栏目,三年阻击谣言近百起。许多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各种说法和事件版本频出,用最陕速度接近事实,以最陕速度告知真相、或接近真相,这是新形势下的新闻媒体不同于过去的特别作为。

当然,伴随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生产流程不断被改造,新的新闻产品也不断被开发出来,对好新闻作品的认识和评价也会不断地调整。蔡雯谈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提供新闻内容和产品,UGC(UserGenerated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就产生了,而用户生成的内容怎么和专业的新闻内容生产相融合?这是要探索的新模式。英国《卫报》网站2011年“解读骚乱”的报道,就是基于数据的挖掘,对大数据进行了成功的利用,同时,媒体还邀请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些专业研究人员加入到报道过程中,运用专业的社会研究的科学方法,协助完成了一个很有深度的专业性报道,这是过去仅靠记者做不了的。这个报道已经走出了传统媒体的圈子,是媒体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的一种融合。

数字化专题报道《雪崩》(SnowFall)是《纽约时报》尝试以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全方位报道的成功案例。《雪崩》制作团队制作了一篇集合了文字、照片、视频等多媒体呈现方式的报道,讲述了6个惊心动魄的故事。2012年12月20日,这一专题免费上线后,在一周内创造了350万的点击量和290万的访客,而在其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是首次访问纽约时报的网站。这个报道运用到VR、AR这些新技术,虽然不成熟,产品本身也有一些争议,但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完善,对传统新闻采编和表达传播方式的影响,确实值得关注。

前不久,新华社成立了产品研究院,《人民日报》也在探索和腾讯的合作。蔡雯认为,好新闻作品的评价一定会伴随着传统媒体的不断探索而不断地被调整,认识和评价标准一旦形成,一定会对新闻业未来的发展起到风向标的作用。(作者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总编办主任记者)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你可能还在被不靠谱的对比度标准忽悠
微美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O2O电子商务模式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