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等着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创新话语
2016-11-14钟磊
钟磊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报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2]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历代圣贤都以“民贵君轻”为宗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老子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孔子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说:“乐民 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认为:“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历史的经验证明,国家的根基在人民、 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发展在人民。民心稳定,民心舒畅,就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为人民服务”“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也是贯彻“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在建党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时代发展脉搏的准确把握,和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知,也表明我们党对民生的强烈关注和殷切企盼。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周日黄金档推出的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是全国首档依靠国家力量的全媒体大型公益栏目,《等着我》本着尊重家庭和谐、尊重私人情感、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寻人诉求的原则,通过国家媒体力量为普通民众实现个人及家庭的“团圆梦”,打造出一套既有实用的寻人价值、同时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创新形式。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就要关心民众的生存状态,急民众之所急,为民众做实事。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从切实关心民本的意愿出发,从扎扎实实的为民众做实事入手,以最微观的角度,以最具体的行动,以最真诚的关怀,以最强大而温暖的力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宏大理想。
一、 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展现国家的强大与制度的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我们党95年来一直的追求。“为人民服务”的基础是强化国家政权,健全各种民生保障制度,以及为关怀民生的种种切实可行的组织体系。在这种健全的管理体制之下,才能把党对民生的关怀具体体现出来,才能保障党中央对民众的关怀迅速落实到位。从《等着我》的实际操作来看,这个大型寻人活动正是政府机构、公安机关、中国强势媒体、民间组织、个人志愿者的全方位组合而成。民政部(负责提供各种基层人口信息与政府组织之间的协调)、公安部刑侦局打拐办(以陈士渠为代表的打拐专项机构,负责与法律相关的事宜解释与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打击)、全国妇联(负责提供政策、公权、专家方面的支持)、还有民间组织“关怀老兵基金会”(主要提供对老兵的生活关怀与困难者的资金资助)和民间寻子机构“宝贝回家热线”(负责提供各种失踪人员的信息和志愿服务),也有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公益明星郁均剑、濮存昕,专栏作家张春蔚等个人力量(负责利用自身影响转发扩散寻人信息并为寻人行动提供精神正能量与部分资金支持),国家级媒体、主流新媒体(负责对栏目中案例进行发布、推广报道),再加上无数寻人志愿者和热心公益的民众群体,形成了从国家到民间、从高层到基层的数百万人组成的寻人团队,显示出政府对民众的关怀、政府对全民的感召力、以及政府的寻人机构的健全与强大。
2009年,公安部建立了“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信息系统”,同时建立“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DNA数据库”,简称“全国打拐DNA数据库”。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由官方建设管理和维护运行的以打拐为主要目标的DNA数据库,最新数字显示,通过全国打拐DNA数据库比中2700余名被拐儿童,其中丢失时间最长的36年。正是在央视《等着我》栏目的大力宣传之下,越来越多的失散家庭了解到“全国打拐DNA数据库”的功能,能够主动前去采血比对,为失散家庭增添了团圆的希望,也节约了大量寻找成本。2011年1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基于对流浪儿童的关怀,在新浪微博发出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倡议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微博仅仅10余天,就吸引57万多名网民的目光,半个月里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并给予成功解救。近年来,又有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儿童拐卖事件关注又提出具体建议,如2014年四川省人大代表侯帮发建议,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儿童指纹或其他唯一身份识别标识数据库,让全国的新生儿父母“通过采集新生儿指纹,从出生开始即建立档案信息,并以该唯一识别信息作为上户的必要条件”;2016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步长制药总裁赵超再次建议,应继续加大对拐卖、残害儿童的法律刑罚力度,对此犯罪行为不得缓刑和狱中减刑。同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杰建议:“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整个社会在信息采集、数据传递、位置定位、资料存储、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等规模化应用的基础条件已经成熟。这些信息化技术应该更好地被运用到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改善上来,尤其是应该尽快助力推进统一、高效、智能的拐卖儿童防控体系建设。”郑杰建议整合民政、公安、司法、卫生等政府资源与各种民间资源,在国家层面设立“全国失踪儿童服务中心”,构建“拐卖儿童突发事件警报系统”,全社会一起努力,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搜集到拐卖儿童案犯的资料,使拐卖儿童案件从根子上得到扼制。
这一切都在见证着中国政府民政机构的健全,中国政府改善民生的巨大决心和突出的工作绩效。而这些与寻人密切相关的信息,正是通过央视《等着我》栏目强力持续的宣传,将政府对离散家庭的关怀传递到千家万户,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公众对被拐儿童、失散儿童的关注率。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亲自参与每一期《等着我》栏目的现场制作,他以强烈的责任心、深厚的法学功力、极具正能量的话语、敏感的刑事侦破经验,现场为求助者做出如家暴、被拐、遗弃、非法收养等法律问题的解释与指导。陈士渠明确指出:(一)鉴于拐卖罪危害巨大,应依法从严惩处人贩子,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坚决依法适用死刑,以震慑犯罪;(二)买方应予定罪,追究刑事责任,从而减少收买需求,从源头上减少拐卖犯罪发生;(三)目前在公安机关严打之下,拐卖儿童案件属于低发案高破案,不存在拐卖团伙连续作案而无法破案的情况,所以家长们要对找回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对于丢失儿童的家长来说,除了有必要增强防拐意识之外,还不能对拐骗者一味妥协,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严惩拐卖者。陈士渠坚定的态度为民众树立了极好的国家政权形象,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强大的普法宣传效果。于是《等着我》栏目在民政、公安、司法、卫生、全媒体、民间组织的全力配合之下,在“强大、温暖、真情、有效”的氛围中搭建起权威的国家“全媒体公益寻人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的行政司法力量,把一个“以人民为中心”、值得信赖与托付的政府形象牢固树立在民众面前。
二、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急民众之所急
在新中国半个多世纪发展历程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革命、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客观上造成了民众生活的动荡与变迁,也使普通家庭经历了更多的悲欢离合,产生了众多的带有社会和谐意义上的寻人诉求。很多人寻找者苦于个人力量的不足,寻找渠道的有限,信息沟通的不便、各种客观上的阻碍,找到亲友的希望只能越来越渺茫,这些失去亲友的家庭的伤痕也就越来越深重。《等着我》栏目组曾做过一些社会调查,发现在百度上搜索“寻人”二字,相关搜索结果超4000万个,寻人类型几乎涵盖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寻人”已不仅仅是个别人的需要,而是一件关乎民众生存质量的大事,应当放在关怀民生、提高民众幸福感的高度上来认识。为此,作为中国最高新闻机构的中央电视台,在央视一频道周末黄金时段设置了《等着我》栏目,由国家级媒体、主流新媒体、地方省级媒体全程参与,帮助各阶层民众寻找失联的亲人。这个栏目本身就是政府为民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惜成本去解决民众生活里的具体问题的最有说服力的举措,她体现着政府对民众的生存质量的关怀,致力于使全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得到关注与提升,实现党和政府施政为民的责任。《等着我》栏目组看到,在每一个被拐儿童身后,都是一个或几个破碎的家庭,时间越久,这个家庭的伤痕会越深,越疼痛,并由此影响到周边环境的和谐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等着我》栏目组代表着政府,急人民之所急,对那些家庭创伤深、寻找难度大的案件立即行动,不惜一切代价去寻找。如洛阳市宜阳县城关镇的梁绍波、朱秀琴夫妇于1992年5月5日丢失了女儿梁倩,致使梁绍波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整个家庭也破败不堪。为了快速找到梁倩,政府动员了各阶层的力量,经过了层层接力般的信息采集,在洛阳、郑州打拐办的协助之下,在“宝贝回家热线”的洛阳、郑州两地志愿者的协助下,失踪了23年的梁倩终于在2015年2月4日与家人欢聚一堂,也让观众见证了《等着我》栏目的力量。又如来自重庆的周大明李玉梅夫妻在1994年误将人贩子引进家门,致使3岁多的儿子周静被拐走。夫妻俩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在云南乞讨寻儿7年多,就连母亲去世也没有回家。在惨痛的寻找与绝望之中,国家伸出了温暖的援手,使周大明见到了失踪22年的儿子,一个惨痛的家庭结束了他不堪回首的往昔,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正是这种惨痛的分离与寻找之后的重聚,“党的关怀”化成了具体的行动,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广大民众的心。
在2015年9·18特别栏目中,老英雄刘宝明为寻找失联62年的战友郭昌来到了《等着我》,他所讲述的关于14岁的烈士遗孤郭昌在战场上爬树为伤员掏鸟蛋补充营养、保护伤员穿越炮火的故事让听众动容,二人的手足之情更让后人倍受教育。梁恒力姐妹来《等着我》栏目寻找她们的胶东乳娘,她们都是八路军出生于八路军的胶东育儿院的孩子,后由组织安排送到乳娘家里抚养。胶东乳娘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舍弃了自己的孩子,用乳汁养大八路军的后代、并与八路军的女儿结下深厚情义。还有“进藏先遣连”烈士的儿子陈永泰寻找父亲战友的后人的感人故事,在补足了自己家族历史的同时,也为国家弥补了历史上的一段空白。在《等着我》的一系列红色记忆中,山西左权县麻田镇上口村的青年农民赵亚飞为72年前的八路军烈士严熹的遗骸寻找故乡的故事,更是感天动地,义薄云天。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赵亚飞为牺牲在自己家乡的抗烈士严熹寻找故乡而努力,正是在《等着我》栏目的帮助下,赵亚飞通过DAN比对的方式确定了烈士的身份,使牺牲了72年的严熹可以魂归故里。2015年4月23日赵亚飞从左权启程,亲自护送严熹烈士的遗骸回到江苏省江阴市,严熹的弟弟、今年92岁的严飞熊从赵亚飞手中接过哥哥的骨灰盒时,激动的泪水奔涌而出。这种红色记忆与特殊情感的寻找不但成全了个人的思念与心愿,更是对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的尊重,也见证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军队的深厚情感。为此,《等着我》栏目中的当事人的讲述,似乎是一堂最生动最具体最真实的微型党课,其红色教育价值比教课书上的文字、展览馆里的图片、电影里的故事都更加感人。
《等着我》栏目在选题设定上充分体现着对个体情感的尊重,在选题编排、情节推进和人物讲述过程中,突出朴实真挚的亲情、爱情、友情,给观众以真实善良的真情呈现。在已经播出的几十期栏目里,可以看到不同年纪的人正在为寻找爱情、亲情、友情而奔波苦恼,这些纯属私人化的情感在《等着我》栏目的倾情相助之后,一些离散了数十年的师生、邻居、同事、战友、恋人、友人得以重聚。如一位女子来寻找自己失联十年的韩国男友,一位女孩大胆地寻找自己在火车是偶遇的、让她倾心的男生,一位在公园里照相的阿姨来送还十几年前没有送到用户手里的照片,一位老邻居来寻自己多年前情同手足的近邻。这些美好而细微的小事,政府同样动用了强大的国家资源去找寻,这些事实说明,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工作原则下,每一件关乎民众生存质量的事情都是大事,每一件民众渴望实现的心事都是政府认真操心的大事。在这些小事件中流露出的是温暖,是真情,是贴心的关怀,《等着我》表达着当下中国新型的人际关系和民众的精神诉求,并为这些普通民众架起了和谐人际关系的通道,在《等着我》不断提升的正能量里,有温情、有理性、有传统、有反思,更有民众发自内心的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三、 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更好地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公信力”属于政治伦理范畴,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政府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只能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地形成。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所以,要想获得民众的支持率,只能靠政府扎实有效的工作。于是,《等着我》栏目的工作业绩成了最好的政府公信力的表达平台。在茫茫人海里寻找一个失踪多年、完全没有音讯的人,难度相当大,涉及到问题也特别得多。如对一个丢失儿童的家庭来说,寻找往往会从采集血样,输入到公安部打拐DNA数据库开始,再到各阶层的人口信息检索,还会牵涉到民政部门的救助站,甚至还会涉及到公安司法机关、还有民间的“宝贝回家”热线与网络等环节。尽管面对重重困难,《等着我》栏目的寻找成绩仍然非常惊人。如45岁的台湾女士荣怡平的寻找带有浓郁的政治背景和很高的难度,荣怡平的父亲荣郅隆45年前突然离开即将临产的妻子回到大陆,从此渺无音讯。在经历了没有父爱的童年、青年时代之后,荣怡平把寻找到父亲的最后希望寄托于《等着我》栏目组,最终在这里得到父亲已离世多年的确切消息,并与父亲的亲属相认。又如94岁的曹老先生在弥留之际委托栏目组寻找他失散61年的儿子曹和平,栏目组火速行动,终于在曹老先生去世前一天,让失散61年的父子团聚,了却94岁老父亲一生的心愿。
宪法规定保护弱势群体是法律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全社会成员所肩负的宪法责任。关心保护弱势群体,不断地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法律对人权的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尊重。中国的弱势群体基本属于社会性弱势群体,在这些原本就风雨飘摇、支离破碎的家庭里,一旦遭受到亲人走失,亲人们所承受的几乎是灭顶之灾,也会随之而产生一连串的恶性循环。如89岁的老母亲荆在香直到去世都在寻找失踪的弱智儿子隋传好的事件,直接地撕碎了观众的心。所以《等着我》栏目组为这种弱势群体提供的亲情寻找,具有更加巨大的社会效应与法律,也起到了号召全社会来关怀弱势群体的教育效果。在这种语境之下,《等着我》栏目组为岳晓燕姐弟找回他们失踪22年的聋哑姐姐,又为马雅魏一家找回了智障的哥哥马雅石,为王俊修寻找到了先天痴呆的儿子王业淞,这种寻找的意义不仅仅是修复了一个小家庭,更让民众见证了政府救助部门与法律机构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也见证了《等着我》栏目的深刻的存在价值。
在这些复杂的寻找过程中,《等着我》作为一种政府的窗口形象,肩负着国家媒体的职责,为关注民生,保护百姓权益,搭建公共资讯平台,传递出遍及全社会的温情与希望。目前,《等着我》栏目动员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已受理了10万多条寻人要求,征集到上万条可靠的信息,也取得了1万多人次的成功率。正是这种完美结局让观众见证了政府对百姓事务的上心,也见证了政府的智慧与强大。“政府”不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机构,而是一个可以像家人一样去倾诉的贴心人。因此,《等着我》栏目搭建起彰显和谐内质的平台,成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的号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话语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法律专家张文显指出:“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和人权,使人民群众意识到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主人和主体地位,切实感受到自己是人,有做人的权利,才能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才能满腔热情、扎扎实实的去学习、工作和创造,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3]95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为民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祥和社会环境,努力在民众心中建立起来一个“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还是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政府形象,一个有能力定分止争、化解矛盾与纠纷的政府形象。所以,《等着我》栏目在充分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理念、鲜明地凸现出党和政府与人民同舟共济政治立场的同时,创造出一种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新型语态,使一些政治宣传呈现出大众化倾向和充分的可读性。《等着我》不仅把政府对民生的关怀具体化、亲情化、贴心化,把政府的行政作为转化为一件件促使家庭团圆、温暖公众心灵和情感的事件,如果从艺术性质的角度审视,《等着我》栏目应当是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号召的一种有效延续,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现代普世样式,也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超越与突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3-12-26)[2016-07-26]http://www.china.com.cn/news/2013-12/26/content_31015298.htm.
[2]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EB/OL].(2016-07-01)[2016-07-26]http://www.cssn.cn/index/index_focus/201607/t20160701_3096188_5.shtml.
[3]张文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J].中国法学,2006(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