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言”的魅力飘荡在语文课堂

2016-11-14郝继承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4期
关键词:全书语言文字课外阅读

郝继承

翻开语文课本,就能感受到祖国文字的优美和语言的博大精深:有的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如,余光中的《乡愁》、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有的文理兼顾,激人奋进,如,冯骥才的《挑山工》、李本深的《丰碑》;有的情景交融,陶冶情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等。虽然这些只是学习语文的一些范文,但能读好、读活这些文本是学好语文的根本。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林语堂提倡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性灵来,秦牧主张读书要“牛嚼”和“鲸吞”。可见,语文教学还应“以读为本”,读不仅能观其“言”,还能品其味,悟其神。

一、品味精妙语言,感悟语言智慧

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的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智慧的启迪。

二、注重语言积累,把握语言迁移

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迁移运用,在语言接受的初期,学生往往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应用情绪,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促成学生的语言运用。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往往是直觉的,一个词可以给学生一个灵感,一句话可以给学生一个启迪,而一篇课文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情绪。这样,学生从内容到形式,写成的作文富有生活的真实感,同时模仿借鉴了课文中的写作形式和语言,又积累了新的语言。

三、加强语言推敲,理解语言精髓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的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文章的思想,领悟文章的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

四、提倡广泛阅读,联想记录语言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扩大阅读量中积累语言。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好书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给学生推荐他们喜欢读的书目,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推荐好书的同时,还应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浏览。对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做一个大致的浏览,了解全书梗概,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二是跳读。在阅读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三是摘记。把好词好句可摘记在纸片上,过一个阶段再作归类整理。四是旁注。如果是自己买的书,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注在书上,可以就词句、段作批注,也可以在文末就全书的心得作注。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就会乐于阅读更多的书。

五、参透语言真谛,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也是学生内化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感情朗读《桂花雨》第五自然段时,学生把摇花时那欢乐的情景溢于言表,感情充沛,从心灵深处喷发出来,如同自己就是摇花人,学生的情感真正与作者、与文本融为一体。当然,学生读书的能力也有高低层次之分,对朗读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对朗读水平较低的学生更应多指导、多激励。

猜你喜欢

全书语言文字课外阅读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图片资料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从整体入手提高整本书阅读成效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个人的邮局 邮递员坚守24年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