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记忆放大的情感——读阎连科《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

2016-11-14张晓玲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阎连科狗肉技术员

○张晓玲

被记忆放大的情感——读阎连科《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

○张晓玲

最近参加了一次儿童文学研讨会,会上有一个议题,与会代表向大家分享一本最近读过的令自己最有感触的儿童小说,我就推荐了这一本:阎连科的《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这其实是一本回忆性散文,但令我非把它当成小说来读的,是其中的一个章节:《见娜姑娘》。回忆我近几年的阅读经历,真的很少有这样被那么简单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桥段”。这部作品中没有绝症、没有灾难、没有死亡、没有逼迫,只有两个孩子之间简单又简单的情感,和一场简单又简单的相遇和离别。

故事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主人公就是那个叫连科的男孩子。时间是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末,连科大概八九岁。因为自己家里的粮食够吃,成了“富裕人家”,连科那是相当的自豪。他毫不脸红地数着自己家白面、玉米粒、红薯干,外带着两头猪……多么“无耻”!为了对得起“富裕”的名声与心态,父亲领着孩子们冬天下河运石头,一家人顶着四五十度的砖窑高温去背砖,父亲的背上烫出一层水泡,孩子们的手被磨得露出了红肉……这样,连科家最先在村里盖起了三间新瓦房。

村里要修建桥梁,建筑公司的技术员一家被村里安排住进了这唯一的瓦房内,技术员的女儿见娜就这样来了。连科与见娜的第一次见面,无风无雨无灾无难,却被作者写得惊天动地——那惊天动地是发生在小男孩连科心里的。整本书的基调也在那一瞬间被确定下来。

接下来的一段,相信很多人的人生中都体验过这样的感受——因为喜欢而导致的疏远。在别人的眼光中和起哄声中,要面子的连科主动疏远了见娜,甚至有时还会跳厕所逃走。勇敢的见娜却堵住连科,问他缘由。连科说,是因为见娜家吃狗肉。见娜家从此不吃狗肉,而见娜也从此不再理他。见娜有了新伙伴,连科十分失落却不肯服输,两人一直冷战,直到某一天。

这个“某一天”是时代安排的:运载送给领袖的芒果的车子要路过田湖公社,全公社的人们都要去欢迎。而连科却在人山人海中感觉到了一种彻头彻尾的孤独,当他为躲避汹涌的人潮爬到一棵树上的时候,听见彷徨无助的见娜在人群中喊着:“连科哥……”在这一瞬间,两个人的情感顿时将千千万万人压成了子虚乌有,连科跳下树,拉起了见娜的手。他们和好了。

张爱玲倾城之恋里有一段经典的话:“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同样,迎芒果的游行也成全了连科和见娜。之后,他们又过了一段或友爱或别扭的日子,但最终面临着的仍是分离——是时代送给他们的离别。那条桥终于造完了,见娜的父母带着见娜离开了。而连科,会通过这条桥,走向一个新的世界。

我喜欢这个故事和那种书写状态,本来普普通通、小巧玲珑的情感因为在逆光中回望而被放大,又在作品中被仔细品味、琢磨、雕饰,形成了一种极端个人化的情感体验。这种看到一首好的诗或一段真正高明的文字的时候的感受,像有人把一朵在高处的、够不着的云给你摘了下来,捧到你面前。

拨动读者心弦的还有流动在文字中的那种时代感。一双普通的小儿女因着那个时代的机缘相遇,又因着那个时代分开。因为那个时代闹别扭,又因那个时代和好。他们和那个时代紧密相连,紧紧地嵌在那个时代的缝隙里,他们的呼吸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气息。可是他们的故事每一步都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水到渠成。那样的真实、立体,仿佛他们就站在那儿似的。他们的情感是那样丰沛、敏锐,似难以解释,又觉本该如此,就仿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

猜你喜欢

阎连科狗肉技术员
苹果很甜,内心很暖
苹果很甜,内心很暖
MONUMENTAL MEMORY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哪些地方最让狗狗瑟瑟发抖?
犬年狗肴十里香(二)
转运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钦州市牛品改技术员队伍问题与对策
他们出差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