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研讨课“气候变化与文明”课程建设探究*
2016-11-14方修琦
方修琦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新生研讨课“气候变化与文明”课程建设探究*
方修琦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气候变化与文明”是以提高新生对科学的认知与研究能力为目标的新生研讨课,采用仿学术研讨会的小班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整个课程视为一次以气候变化与文明关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分学生报告、讨论和教师点评3个环节展开研讨。两轮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课程基本达到预期效果,采用该教学模式可实现研究能力教育的目标与载体之间的统一;兼顾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与知识体系建构;规避科学专业性与新生知识结构薄弱的矛盾。
气候变化与文明;新生研讨课;认知与研究能力
作为强化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研究能力培养的手段之一,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开始设立新生研讨课建设项目,采用探究为基础的专题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新生研讨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学科兴趣、思辨能力、交流表达、查阅文献、写作技能、研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等诸多方面得到整体的培养和训练。新生研讨课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大部分课程都不设置先修课程。新生研讨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小班教学,以探索和研究为导向,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本科新生与教师就某一学术专题共同开展研究互动、学术讨论和科研写作训练,重在激发新生兴趣和参与意识。
“气候变化与文明”是首批设立的新生研讨课之一,旨在通过对气候变化与文明关系的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从时间变化的角度深入认识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学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学术敏感性与辩证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融合。
一、研讨课开设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与文明”主要回答过去气候变化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地理学与历史学的交叉领域。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巨大挑战的今天,气候变化与文明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1]。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这一主题曾被作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之一,在哲学、历史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中受到批判,甚至成为学术的禁区[2]。然而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均揭示出历史上的人口波动与迁徙、经济波动、社会动荡变化乃至朝代更替以及史前文明的兴衰等与气候变化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对应关系,部分研究还尝试揭示气候变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3-20]。但由于历史时期社会事件发生原因的多解性、社会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的复杂性以及过去气候变化与文明演化重建结果的不确定性等原因,有关过去气候变化与文明关系的科学认识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分歧[3-5]。不仅如此,过去气候变化研究和古文明研究所采用的诸多指标还涉及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磁学等诸多物理和化学实验方法以及模型模拟和统计分析方法[21],与诸多学科专业密切关联。
从教学的角度看,每年有许多与“气候变化与文明”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在诸多国际权威刊物上,且已有多部相关的著作和科普读物出版,其中部分已翻译成中文[22-25],甚至成为专题片或影视作品的素材(如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第二部)(CCTV)、《古代启示录:玛雅文明之谜》(BBC),电影《一九四二》《后天》等等),教学所需的大量素材及其科学性可得到保证;而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学术观点的多样性则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气候变化与文明”主题和研究方法、手段均具有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性质,与诸多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密切关联,使得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都可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二、仿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式研讨教学模式
气候变化与文明课程为1学分课程,面向北京师范大学全体一年级新生开设,设定每次选课15人左右。课堂教学采用仿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式研讨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整个课程视为一次学术研讨会,每次课仿照学术研讨会的一节(Session)。课堂上,教师相当于召集人和点评人,学生则为报告人和参会人。整个课程共8次课(每次2节),除第一次关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介绍和最后一次的总结课外,其余6次课均采取主题式研讨的方式,每次课设定一个研讨主题,包括学生报告、讨论和教师点评3个环节。
首先,由2~3名学生基于教师提供的相关研究论文,以假定论文作者的身份分别对所阅读的研究论文用学术论文报告的方式进行报告,报告重点关注:文章回答的科学问题、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主要科学结论、研究技巧、存在问题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次,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围绕报告的内容进行讨论。每个单元的研讨重点突出一个中心内容,各主题研讨的内容间呈现逐级递进的顺序,全部研讨内容能够覆盖科学研究的各关键环节。讨论过程强调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同时注重加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围绕研讨主题的引导。
最后,由教师针对学生的报告和研讨进行点评。对学生报告的点评强调每个报告中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深入讲解每个报告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报告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同时补充学生在报告中的遗漏;对学生就报告讨论的点评,强调引导学生深化对讨论内容的理解,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在此基础上,强化科学认识,重申单元主题。
课程的总结课分为学生总结和教师总结两部分。学生总结是指学生对在课程中的所思所获进行总结,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对课程本身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总结主要从课程目标与执行情况、科学认识的系统化、实证的研究方法和课程自我评价4个方面进行。
三、研讨主题的设置与研讨论文的选取
研讨主题的设置和相关阅读文献的遴选是课程的关键。研讨主题内容涵盖气候变化对文明影响的机理与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对人类演化和社会发展影响的重大史实,主要涉及5个方面:(1)气候变化与人类起源和农业起源;(2)史前气候变化与中外古文明兴亡;(3)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中外社会经济盛衰;(4)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影响的过程与机制;(5)全球变暖与世界安全。供学生研讨的文献精选自近年来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气候变化与文明研究领域内重要科研成果。教学过程中,进行研讨的主题根据学术热点、所收集到的文献、学生来源等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每年调整一次(见表1),每个设定的主题配备2~3篇相关的英文文献供学生研讨使用。
表1 气候变化与文明研讨主题与文献来源
四、教学效果
气候变化与文明课程已于2013—2014第二学期和2014—2015第二学期面向北京师范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两轮,每次选课的学生分别来自历史、经济、地理、物理等8个文理科院系。两轮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课程设计思路总体上得到贯彻执行,基本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有关气候变化对文明影响的知识体系和最新科学认识,展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和主要环节,难度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学生总体表现符合预期,态度认真,总体读懂所讲文献,并能够基本准确地表达,课堂讨论活跃。
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肯定。他们认为,从本门课程中学生学到了气候变化与文明兴衰的相关知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增进了对科学研究工作的理解,增强了学术敏感性和辩证思维能力;同时感受到了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知识融合的乐趣,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英语技能和演讲及PPT制作能力,增强了表达与交流的勇气;可以获得自主学习和发言的机会,能够与同学充分交流,体会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课程所采用的“仿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式研讨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达成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目标,并克服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实现了“科学研究”教育的目标与载体之间的统一
研讨课本质上仍是教学活动,需要有相关的教学载体。传统的教材以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为主体,不适合研讨课教学过程;而受课堂教学特点、周期和新生专业基础等众多因素限制,学生一般难以通过直接参与实际的研究过程完成课程学习。
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系统表达,以其为载体进行研讨课教学可实现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目标。通过对学术论文的研读、报告和研讨,可以使学生了解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到研究工作的实施,再到研究成果的表达和交流等各个基本环节,从而对“什么是科学研究”和“如何做研究”等问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主题式研讨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对指定文献的阅读、理解和重新组织,训练了学生英文阅读、提取信息、探索和学习未知领域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汇报环节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勇气;课堂的自由讨论能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产生思维碰撞,接受来自不同学科思维同学的观点,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二)兼顾了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与知识体系建构两方面的教育目标
通过主题式研讨的教学组织方式,帮助新生接触到气候变化与文明科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的学术敏感性与辩证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融合。通过主题设定和文献的选取,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从人类起源到文明古国再到现代和后现代文明进程中气候变化对文明影响的史实,同时从气候变化影响的发生机制、影响的层次性与传递过程以及对区域文明影响结果的分类对比,形成对气候变化影响文明进程机理的认识,进而从时间变化的角度深入认识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学核心问题,使得“气候变化对文明的影响”的知识传授和 “如何做研究”的能力训练两方面都得到兼顾。
(三)规避了科学的专业性与新生缺乏专业知识积累及教育的通识性之间的矛盾
新生专业知识欠缺与不同专业新生背景和需求差异是开设面向全校新生的研讨课的难点所在。在仿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式研讨过程中,每个学生重点学习一篇论文,需要重点补充与此论文有关的知识,这一点在助教的帮助下学生是可以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的;不同学生分别补充不同的背景知识,学生之间通过课堂交流与研讨相互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建构起所需的共同知识体系,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知识体系同步构建与研讨课对知识背景需求之间的矛盾。
[1]COSTANZE R,GRAUMLICH L J,STEFFEN W,et al.
Sustainability or collapse:what can we learn from integrating the history of Humans and the rest of nature? [J].AMBIO: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2007(36):522-527.
[2]B.A.阿努钦.地理学的理论问题[M].李德美,包森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YANCHEVA G,NOWACZYK N R,MINGRAM J,et al.
Influence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on the East-Asian monsoon [J].Nature,2007,445(713):74-77.
[4]ZHANG P Z,CHENG H,EDWARDS R L,et al.A test of climate,sun,and culture relationships from an 1810-Year Chinese Cave Record [J].Science,2008,322(5903):940-942.
[5]ZHANG D,Li H C,Ku T L,et al.On linking climate to Chinese dynastic change: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monsoonal rain [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0,55(1):77-83.
[6]HODELL D A,CURTIS J,BRENNER M.Possible role of climate in the collapse of classic Maya civilization[J].Nature,1995,375(6530):391-394.
[7]HAUG G H,GÜNTHER D,PETERSON L C ,et al.Climate and the Collapse of Maya Civilization[J].Science,2003,299(5613):1731-1735.
[8]MEDINA-ELIZALDE M,ROHLING E J.Collapse of classic Maya civilization related to modest reduction in precipitation[J].
Science,2012,335(6071):956.
[9]DRAKE B L.The influence of climatic change on the Late Bronze Age Collapse and the Greek Dark Ages[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2,39:1862-1870.
[10]BÜNTGEN U,TEGEL W,NICOLUSSI K,et al.2500 years of European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human susceptibility[J].
Science,2011,331(6017):578-582.
[11]ZHHANG D,LEE HARRY F,WANG C,et al.The causality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arge-scale human crisi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1,108(42):17296-17301.
[12]WILLCOX G,BUXO R,HERVEUX L.Late Pleistocene and early Holocene climate and the beginnings of cultivation in northern Syria[J].The Holocene,2009,19:151-158.
[13]CULLEN H M,DEMENOCAL P B,Hemming S,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Akkadian empire:Evidence from the deep sea[J].Geology,2000,28(4):379-382.
[14]WEISS H,COURTY M A,WETTERSTROM W,et al.The genesis and collapse of third millennium north 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J].Science,1993,261(5124):995-1004.
[15]BUTZER K W.Collapse,environment,and societ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2,109 (10):3632-3639.
[16]ZHENG J Y,XIAO L B,FANG X Q,et al.How climate change impacted the collapse of the Ming Dynasty[J].Climatic Change,2014,127:169-182.DOI:10.1007/s10584-014-1244-7.
[17]PEDERSON N,HESSL A E,BAATARBILEG N,et al.
Pluvials,droughts,the Mongol Empire,and modern Mongolia[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4,111(12):4375-4379.
[18]BUCKLEY B M,FLETCHER R,WANG S Y S,et al.
Monsoon extremes and society over the past millennium o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J].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14,95(7):1-19.
[19]DEMENOCAL P B.Climate and human evolution[J].Science,2011,331(6017):540-542.
[20]KUPER R,KRÖPELIN S.Climate-controlled Holocene occupation in the Sahara:motor of Africa's evolution[J].Science,2006,313(5788):803-807.
[21]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2]沃尔夫刚·贝林格.气候的文明史:从冰川时代到全球变暖[M].史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3]狄·约翰,王笑然.气候改变历史[M].王笑然,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
[24]田家康.气候文明史:改变世界的8万年气候变迁[M].范看飚,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25]R.A.布赖森,T.J.默里.饥馑的气候: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M].龚高法,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26]O' SULLIVAN P.The 'collapse' of civilizations:what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cannot tell us,but anthropology can[J].The Holocene,2008,18(1):45-55.
[27]SCHEFFRAN J,BATTAGLINI A.Climate and conflicts:the security risks of global warming[J].Regional Environment Change,2010,11 (lement Suppl):27-39.
[28]HSIANG S M,BURKE M,Miguel E.Quantifying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on human conflict[J].Science,2013,341(6151):1212.
[29]HSIANG S M,MENG K C.Reconciling disagreement over climate-conflict results in Africa[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bates of America,2014,111(6):2100-2103.
(责任编辑李世萍)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limate Changes and Civilization Course ina Freshmen Seminar
FANGXiu-qi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Remote Sensing Scienc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Climate Change and Civilizations is one of the freshmen seminar courses,which is aim to raise th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and capabilities of study.The course has been designed to imitate the them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civilizations in a small class and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ssions,like doing a report by students,discussion and judged by teachers.According to the two rounds of class teaching practices,the course has achieved its previous aims. Moreover,this kind of teaching mode can unify the go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resources;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scientific capacity training and systemic knowledge construction;and ease the shortage of the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to meet the needs of scientific profession.Key words:Climate Change and Civilization;freshmen seminar course;students' consciousness and capabilities of study
2016-03-02
北京师范大学新生研讨课建设项目“气候变化与文明”(项目编号:1301-01).
方修琦(1962-)男,吉林前郭县人,教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教学与研究.
G64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