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模型构建及其改进研究
2016-11-14李春晓涂雯莹
李春晓,涂雯莹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模型构建及其改进研究
李春晓,涂雯莹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目的针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评价,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生态健康4个指标为准则,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模型,对中国不同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程度作出评价并给出相关建议。方法首先按各个指标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的影响程度构建比较判别矩阵,通过MATLAB软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关于26个指标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状况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统计年鉴获取10个省(市)26个子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运用Excel求解得出各省(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值,对不同省市生态文明建设程度进行评价。结果由Excel求解可得上海、北京、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宁夏、山西、贵州、甘肃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值分别为459.17、432.90、394.41、375.54、340.45、310.21、243.34、210.89、189.97、150.65。结论甘肃、贵州、宁夏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对落后的省份,而上海、北京、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则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根据指标权重以及指标值对甘肃、贵州、宁夏给出了加快发展经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并优化地理空间开发格局的改进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人类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通过选取多个指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评价模型,对各个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给出综合评价,并对生态文明建设程度落后的省份给出改进建议。
1 数据来源及假设
2014年各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数据[1]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局官网。为方便研究,提出几条假设:(1)采集的2014年相关数据能够很好地反应10个省份的具体情况;(2)其余影响子指标作用效果远小于26个子指标的影响效果,忽略不计;(3)各个子指标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模型作用效果保持不变,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短期的变化趋势与程度。
2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
2.1研究思路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大致划分为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环境友好3个方面。立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各个省份具体情况,本文构建了一套包括4个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第一个层次为目标层,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进展情况;第二个层次为准则层;第三个层次为子准则层;第四个层次为指标层。
对于第一层选取了26个生态文明指标,对第二层、第三层分别构建比较判别矩阵,运用MATLAB求出第二层、第三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对于第四层根据数据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再通过变异系数法求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第四层权重与第三层权重相乘即为各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建立关于26个指标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将数值代入模型中得出各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程度。
2.2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2.2.1构建比较判别矩阵
将生态文明建设分为以下几层,目标层[3]即为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方案设计的准则层分别为: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生态经济下的子准则层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和谐下的子准则层为公共产品投资、文化教育、制度;环境友好下的子准则层为自然环境基础、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指标层即为选取的26个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据此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首先分析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影响。准则层分为3类(X1,X2,X3)(分别为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用eij表示Xi和Xj对上层目标的影响比。而相对重要程度[4]eij取值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准则间相对重要程度eij取值情况
因为生态经济准则层只有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2个子准则层,无需构建判别矩阵,综合各个专家的意见及查找文献对比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重要程度以构建两两比较判别矩阵为A-B,类似以每一个为比较准则,C层次各因素的两两比较判别矩阵为Bi-C(i=1,2,3)。因此得到判别矩阵如下:
综合各个专家的意见及查找文献后得到的子准则层对准则层的比较判别矩阵为:
2.2.2层次单排序及一次性检验
对于上述比较判别矩阵,用MATLAB软件求出其最大的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5],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可得到对应的层次单排序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向量,以及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例CR,见表2。
表2 层次单排序及一次性检验计算结果
由此可见,所有4个层次单排序CR的值均小于0.1,符合满意一致性要求。
2.2.3层次总排序
已知第二层相对于总目标层的排序向量为w(2)=(0.462 2,0.236 2,0.301 6),而第三层以第二层第i个因素bi为准则的排序向量分别为:
则第三层相对于总目标的排序向量为:
=(0.309 7,0.152 5,0.067 3,0.051 3,0.117 5,0.096 7,0.121 3,0.083 6)T
2.3层次分析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2.3.1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
通过查找文献,找到客观性强的26个评价指标[6]分省年度数据,用X=(xij)m×n矩阵表示,Xij表示同一年份下第i个省市第j项指标数值或同一省市第i年份的第j项指标数值。
若选取横截面数据,则m表示省市的个数,n表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的个数。若选取纵截面数据,则m可以表示不同年份的个数,n表示不同时间下同一省市的指标个数。设有n个评价指标Aj(1≤j≤n),m个待评价方案Bi(1≤i≤m)(不同省市),m个方案的n个指标构成矩阵X=(xij)m×n,即称“观测值矩阵”。通常,评价指标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两大类。“正指标”为属性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而“逆指标”为属性值越小越好的指标。
通过对指标属性的定量处理,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并用变异系数法归一化处理可得每个子准则层(C层)下不同指标的权重。
2.3.3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第四层各个指标对第一层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权重可以由变异系数法求得的第四层对第三层的权重和第三层对第一层的权重相乘,即:
3 模型的求解
通过查阅文献和浏览国家统计局网站得到同一年份2014年不同省市的26个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数据,将数据代入模型中,可求出各层对上一层的权重,见表3。
求出十个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数,见表4。
表4 各省市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各省市各指标数值表结合综合评价模型看出,上海第一、北京第二、安徽第三、江苏第四、浙江第五、广东第六、宁夏第七、山西第八、贵州第九、甘肃第十。上海、北京、安徽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对领先的省市,而甘肃、贵州、宁夏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对落后的省份。由各指标对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影响因素较大的依次为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GDP、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单位GDP耗能,所以做好处理这方面的措施对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
对于全民学习共享平台而言,教学质量是平台社会服务能力的体现,对教学质量提出高要求,才能规范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学质量管理是全民学习共享平台的品质保证:
在生态经济方面,由于第三产业增加值/GDP权重、单位GDP能耗权重、人均GDP权重相对较大,而甘肃、贵州、宁夏属于经济发展滞后的省份,人均GDP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甘肃、贵州、宁夏的人均GDP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占发达地区的人均GDP的1/4。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占发达地区的1/2,对此建议大力发展经济,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将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上,提高生产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和谐方面,15岁以上文盲人数相对于发达地区较大,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程度较低,所以甘肃、贵州、宁夏等较落后省份应加快经济发展,加大教育普及力度,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培养优秀人才。在环境友好方面,甘肃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42.5%,是其他省的一半,所以甘肃应注重环境维护,注重可持续发展。而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程度高较大的因素则取决于经济发展较好,但通过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较低可看出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环境保护,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实施。
通过对模型的结果分析,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稳定发展经济建设[8]。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第三产业增加值/GDP权重、单位GDP能耗权重、人均GDP权重相对较大,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各个产业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经济滞后的省份,财政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难度相对较大,无法协调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所以,只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稳定发展。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构建生态健康型生态层面。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9],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体现生态价值和生态补偿制度。
对于经济滞后的省份应该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缓慢发展不代表停止发展。只有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构建环境友好型体系,才能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5 模型评价
5.1模型的优点
1)查阅了大量文献,选取了较多的指标,能够较为充分地归纳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2)所有指标的数据均来自于政府公布的权威数据,客观性强,准确度高且既有绝对值指标又选取了相对值指标。剔除了一部分由于经济基础带来的误差影响。提高了模型的可行性与与精准性;
3)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运用了MATLAB和EVIEWS数学软件,结果准确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4)预测未来各省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变化,采用以前的数据为依据、基础,并在其基础上加上一定变量,使得模型精简直观。
5.2模型的缺点
1)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之比代替恩格尔系数,相对于真实值偏小。落后地区偏小幅度大于经济发达地区,这会对结果产生一定误差;
2)在构建比较判别矩阵中,对选取的代表性省份以及重要性子指标上存在主观性,会对结果产生误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各省市生态经济、环境等方面统计数据[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5-05-01.
[2]陈晓丹,车秀珍,杨顺顺,等.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研究[J].生态经济,2012,31(07):52-56.
[3]段永蕙,严配,张乃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05):65-69.
[4]杨桂元,朱家明.数学建模竞赛优秀论文评析[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32-98.
[5]宣子岳,朱家明,江惠娟.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01):32-35.
[6]张圣勤.MATLAB 7.0实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55.
[7]曹蕾.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建模研究[J].生态经济,2014,32(03):78-81.
[8]彭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四川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构建与实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7,19(03):3-6.
[9]罗辉,罗淳,黄晓园.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研究——以昆明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4,13(01):68-72.
[责任编辑:刘守义英文编辑:刘彦哲]
Evaluation Mod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LI Chun-xiao,TU Wen-ying
(Institute of Finance,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Anhui 233000,China)
ObjectiveAimed at evaluation on the four aspects of China’s ecological development,and taking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harmony,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ecological health as the criteria,the evaluation model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evel was constructed to make evaluation and give relevant suggestions.Methods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the effects of various indexes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e judgment matrix by comparison was built.Using MATLAB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26 indices and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were established.And data of 26 sub-evaluation index of ten provinces(municipalities)were obtained from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and Excel was used to solve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value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provinces(municipalities)to evaluate the degree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cities.ResultsThe Excel values obtained in Shanghai,Beijing,Anhui,Jiangsu,Zhejiang,Guangdong,Ningxia,Shanxi,Guizhou and Gansu were 459.17,432.90,394.41,375.54,340.45,310.21,243.34,210.89,189.97 and 150.65,respectively.ConclusionGansu,Guizhou and Ningxia belong to relatively backward provinces,a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Beijing and Anhui are at a relatively high level.According to the index weight and index value,for Gansu,Guizhou and Ningxia,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optimize geographical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evaluation index;index weight;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李春晓(1996-),女,安徽池州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在读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X 321
A
10.3969/j.issn.1673-1492.2016.0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