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字给我们食物与荣光
2016-11-14郑晓蔚
文_郑晓蔚
当文字给我们食物与荣光
文_郑晓蔚
第一次有写作的冲动,是上小学时,看到《故事大王》上的一则征稿启事,启事的最后一句话特别吸引人:稿件一经采用即付稿酬。我幻想过某一天自己的文字被印成铅字是何等风光,但从没听说过还能获得金钱的犒赏。我感受到了来自这世界的满满的善意,天下竟有如此之事—动动笔就可名利双收。
但我终究没有动笔,因为我发现自己认识的字还不能满足征文所要求的字数。
1994年我上了初中,作文本会被全班同学传阅,我也独得语文老师的“恩宠”。当时学校教研室订了一份《现代写作报》,班主任经常鼓励我们给该报投稿。有时,班主任会向我们展示隔壁班某某的文章又见报了,还收到了20块稿费。这让我心生羡慕。我试着投了好几次—用稿纸工整地誊抄好文章后放进信封,再在信封上贴上足额的邮票,核对好几遍收信地址,然后郑重地把信塞入那个苏北小镇的邮筒,寄往省会南京。一入邮筒深似海,我也加深了对“石沉大海”这个成语的理解。在升入高中之前,我始终没能如愿。
高一我遇到了心仪的女孩,在她面前露脸的愿望极为迫切。但受数理化的拖累,我每次月考的总分都拿不出手。于是我决定独辟蹊径,以发表作品的方式“曲线出彩”。
我用心创作了一篇微小说,又以“再给对方一次机会”的心态投给了《现代写作报》。终于,历史性的一刻到来了—班长跑来告诉我,传达室有我的信。我心中狂喜,知道“有了”。报社给我寄来了样报,还有30块钱的稿费单。我终于第一次“名利双收”了。
接下来我开始想方设法地向“女神”展示我的创作成果,但也不能太过刻意。于是我把30块钱稿费全买了糖果,分给全班同学。看到她把糖果优雅地放入口中的那一刻,我感觉超爽。
2000年,我考入南京的一所大学,自此我的阅读、写作之路就放肆地铺开了。那时互联网论坛写作开始流行,一个体育论坛以一篇文章100块的稿酬向大众征稿。我平时也喜欢看球,于是隔三岔五“撞大运”,收成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四五百块钱进账。
那时,我想象着自己能像偶像李承鹏、龚晓跃一样,在报纸上开足球评论专栏,激扬文字,获得千字千元的重金犒赏。
这些闪耀的梦想随着我进入体育媒体圈变得越发真切—入职报馆,使我的文字顺利转化为铅字;北上入职《新京报》,做起了阿乙的专栏编辑……
渐渐地,找我约稿的报社多了起来,稿费也在逐级提升。每当到了奥运会和世界杯期间,都会有两三家报社同时约我开专栏。特别是自媒体逐步做大后,由于不受版面和稿费上限的约束,约稿编辑会更为任性,关照我“随时写随时发”。
但我已过了为钱写稿的年龄,只有当我有表达的欲望时,我才会写出令自己感到愉悦的东西。
写到这个阶段,我可能永远也进阶不到作家的层级了,但我也有了一种“心愿已了”的满足感。阿乙还不是作家时,他曾说:“那些工作之余写下的随笔,曾想过要是有一天都能变成稿费就好了。”而今,他跟我交流时说:“随笔里配不上出版的我都删掉了。在作品出版后我也会重新审查一次,那些觉得配不上出版的稿子,我会在重版时将它们删除。”
他虔诚地说:“我是文字的仆人。”
我想,当文字能够给我们带来食物与荣光时,我们便更加懂得珍视与敬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