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校本研究中生态教育主题的开发与实践

2016-11-12杜怡晓孙志宏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延安校本生物

杜怡晓 孙志宏

摘 要本文从生态教育须有可持续性和传承性的视域,以延安生态环境为背景,开展了高中生物校本研究与实践,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绿色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教育 生物校本研究 生态环境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改革没有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此校本研究的开发与实施应运而生[1]。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延安青少年来说,他们见证了延安退耕还林以来家乡的变化。本文以延安生态环境为背景,开展了高中生物校本研究,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绿色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一、生物校本研究开发的生态背景

延安是黄土高原上一块贫瘠的土地,曾经战争的破坏与不合理农耕使延安境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度脆弱。199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延安视察工作时,看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大西北风貌”时,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治理措施。近年来,延安植被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高,区域年均降水量增加,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显著提高,春季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如今的延安已经脱去了曾经的黄装,换上了崭新的绿衣。生物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延安退耕还林为生态教育主题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成为校本研究的主要方向与研究内容。

二、生物校本研究开发的资源分析

1.环境资源

延安三山环二水,万花独一秀[2]。延安市区几所高级中学地理位置均位于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不论哪所学校均具有以退耕还林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生物校本研究资源。延安市宝塔区第四中学地处“三山环二水”的南川河流域范围,与万花山风景区紧密相连,具有丰富的校本研究开发的环境资源。

2.教学资源

延安市宝塔区第四中学已逐渐形成以校本研究为主,打造特色的教学氛围。学校内部教师有学科间的交流“互助会”,形成了教师资源共享、教学研究共同探讨的师资团队。

三、生态教育主题的生物校本研究内容

根据延安生态特色和学校实际,以中图版高中生物教材编排顺序为序,结合学生兴趣,遵循校本研究内容的高效性、科学性、适宜性、现实性等原则,确立了六个课题。

四、高中生物校本研究开发实施过程

1.热爱生物,热爱环境

本阶段针对高一新生,重在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热爱环境的理念。学生对生物内容的学习有时只偏执于课本,在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一定兴趣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延安退耕还林的主要树种类型的调查。许多学生的家长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者,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延安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增进了家长与学生的学习型关系。

2.热爱生态,绿化环境

本阶段针对高一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态、绿化环境的理念。如教师带领学生在绿化工作者帮助下,一同完成树木种植。在种植树苗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种植树苗的知识,灌输保护树苗的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植物与所在区域的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内容。培养学生传承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将生物学习变为一种生活习惯。

3.激发兴趣,拓展视野

本阶段针对高二学生,校本开发以选修课为主,以科普知识形式进行,重在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如在学校划分区域内种植“五年牡丹花苗”,在牡丹花开时,恰逢教学内容学习选修一《植物色素的提取与分离》一节,组织学生选取自己栽培的新鲜花瓣,在生化实验室内进行植物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又加强了生活实践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学生进一步理解细胞的多样性演绎生物多样性的真谛,进而得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以学生接触的校园环境为主要脉络,将校本研究的开发与教学过程进行拓展与升华。

五、校本研究开发的学业评价

我们以2008级和2011级学生入学的基础学业水平成绩为参照,在课堂观察与测试考查的基础上,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考核标准对校本研究开发的结果进行测定。将两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三的生物学科的每一学年相同试卷的平均成绩及最终高考满分率进行对比。

随机选取两年级15个班,每班50人进行spass方差分析(P<0.001)。2011级在学校开展生物校本研究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后,学生在从高一到高三的学习过程中生物成绩稳步提高,最终高考满分率较2008年有显著提高。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选取与其现实需要、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的知识经验。整个三年学校的校园环境及校园日常卫生维护都比往届学生表现突出,体现了学生学习生物的价值所在。

六、校本研究开发实施反思

1.凸显课程特色,体现教育实质

高效课堂不能是形式的高效,实施校本研究教育可能会拉长教学过程,但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生活奠定基础的教育。生物教材内容有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立足一个个小课题,构建和丰富学科校本研究体系,结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校本研究开发与实施,显示课程改革特色[3]。在建立学生学习主体的主线下,强调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干。

2.创建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成长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底蕴。生物学科校本研究加强了学校对学科教学实施的指导权,提高了自身校园的办学特色与教学水平[4]。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本营,学生的个性成长是学校的主要宗旨,生物校本研究开发是一种个性化的课程定制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身切感受知识的精髓。

3.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水准

生态教育主题下进行的生物校本研究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实现课程双边活动的中间者,课程是否能有效实施,某种程度是由教师参与决定的[5]。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只是课程开发的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教师自身缺乏课程开发的动力,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形同虚设。相信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进行,将大大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体现出教师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臣之,王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3(1).

[2] 曹荣.关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

[3] 黄文芳.校本课程开发:一种生态的观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4] 张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9).

[5] 娄玉香,于利丽.依托校本科研打造高效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2012(2).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延安校本生物
延安的故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第12话 完美生物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