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北地区五角枫种子育苗技术

2016-11-12李春志张林梅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间苗苗期除草

李春志 张林梅

摘要:为适应育苗发展的的需要,普及育苗技术,使种苗业更好地服务造林绿化事业,作者通过对多年育苗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五角枫育苗技术要点,希望给广大林农提供借鉴。

关健词:五角枫;选种;催芽;播种;苗期管理

五角枫为槭树科属科落叶乔木,具有较强的耐阴性,喜侧方庇荫。比较适合在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中生长,耐干旱、瘠薄,但如果处于长期干旱的环境中,也会对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抗风力,不耐涝。在豫北西部太行山区分布甚广,其叶果美丽奇特,极具观赏价值,春天刚出嫩芽时色微红、夏天叶绿色,到了秋季,又变成黄色或红色,形状呈五角星状,非常好看,可作为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行道树及公园观赏树,其抗烟尘能力强,还适于厂矿绿化。当地应该加强五角枫繁育幼苗工作,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苗木缺乏的问题。为此笔者所在单位进行了五角枫育苗技术试验推广,对豫北五角枫进行了种子育苗研究。

一、土地准备

育苗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壤土或轻黏土地。在育苗前,要合理整地造墒,并施加充足的底肥,每亩施土杂肥3000-4000 kg、磷肥50 kg、尿素40 kg、呋喃丹2 kg,深耕30-40 ㎝。耕地前还需每亩撒入进口呋喃丹1.5-2.0 kg,防止害虫破坏幼苗。耕地后达到松、平、匀、碎,平整作畦,畦面宽1.5-2.0 m,畦垄底宽30-40 cm。翌年春天进行播种。

二、选种

选择无病虫害、果实饱满、品质优良的当年种子。翅果千粒重105-145 g。

三、种子催芽

4月初,把袋藏的五角枫种子浸入水池中,用清水浸种3-4天,且每天合理更换清水,并剔除瘪粒;然后混合3倍的细沙开始对种子催芽,要注意使用干净的细沙。或者可以使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来浸种,大约浸泡2 h,然后取出密闭0.5 h,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开始催芽。一般选择在阴凉、背风地进行催芽,好要加盖湿布,且每天检查翻动。再经过沙藏3-5天,等到种子有约1/3的露白,即可播种。

四、播种时间

豫北地区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播种,通常采用条播法。播前3-5天先灌足底水,完全渗透后,开沟条播。行距30-40 cm,沟深3 cm,播种数量15-20 kg/亩,覆土后顺垄轻踩。为了防治蝼蛄等地下害虫,可以同时撒麦麸毒饵。播种后的8-10天,种子开始发芽。

五、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包括定植、适时除草灌溉、合理追肥和病虫害防治。

1、定植

当幼苗长到10 cm时可间苗、定苗,株距10-15 cm,保留生长健壮的幼苗。每亩留苗3-4万株,间苗最好在雨后土壤湿润时进行。如不及时间苗定植,会影响幼苗后期的生长。

2、除草灌溉

幼苗出土后,适时中耕除草,本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见草就除,每除必净。间苗后及时进行灌溉,使苗根与土壤密接。定苗后,每7-10天灌溉1次,并要浇透。通常在早上或晚上进行灌溉,中午切忌大水漫灌。

3、合理追肥

苗木速生期氮、磷、钾适当配合;苗木硬化期以钾肥为主,停施氮肥。一般追施3-4次,主要用沟施且集中施在根系附近。每灌溉一次要施一次肥,每次每亩施复合肥8-10 kg或腐熟的人粪尿每亩5-6 kg。8月中旬以后停止施肥、浇水,以提高苗木的木质化程度,免遭冻害。当年苗高60-80 cm,第二年即可移栽培育大苗。

4、病虫害防治

豫北地区种植五角枫主要的病害为猝倒病、褐斑病,尤其是在6-8月的雨季更为严重。在全部幼苗出土的7-10天,喷洒0.1%的敌克松或采用五氯硝基苯混合剂,可有效消灭病原菌,防治病害。如果幼苗染病,且传播迅速,需要马上采取措施,主要喷1:2:200倍波尔多液或五氯硝基苯混合剂。

五角枫比较常见的害虫有蚜虫、天牛和地老虎。不同的虫害,危害的部位不相同,蚜虫危害嫩枝叶,天牛蛀干,幼苗时出现地老虎从地面咬断。可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500倍液或90%的敌敌畏乳剂300倍液,注入树干,用黄泥封口。出现地老虎害虫时,可在幼苗根部撒上麦麸毒饵以防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危害。

参考文献

[1] 张翠琴. 五角枫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2] 姬志峰. 山西五角枫天然种群表型多样性研究[D].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3] 袁利利. 华北五角枫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的研究[D]. 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2.

[4] 孟凡枝. 优良绿化树种五角枫苗木繁育技术[J]. 吉林农业,2010(12):266.

猜你喜欢

间苗苗期除草
柔顺的
间苗与掐花
玉米苗期病害综合防治要点
除草的女人
林业生产中推广化学除草技术的探究
历久弥香的友谊之花
历久弥香的友谊之花
甜瓜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不同育苗密度对无患子苗期生长的影响
不同淹水时期与历时对夏玉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