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缓气候变化生态社区建设黄湖模式

2016-11-12贺泽劲阿勇

中国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绿化街道

贺泽劲+阿勇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人类的活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低碳绿色、生态发展的社区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制订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时注重社区层面的行动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作为中国首家5A级民间环保组织,杭州生态文化协会以推动生态社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水资源优化利用、废弃物综合治理、提高绿化率及能源利用效率等公益项目,在提高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氛围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为其他社区提供了示范样板。

低碳生活,理念先行

近年来,一些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纷纷以各种形式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他们往往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资金的“缺口”,这让他们的许多好的想法不能变成现实。杭州生态文化协会成立之初,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

在社区中实践生态技术,以提升社区生态服务功能。通过雨水收集桶收集雨水用于社区灌溉,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设立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站及厨余处理机,实现社区废弃物综合管理;通过社区家庭种植,本土植物种植、墙体绿化等方式,实现社区绿化率的提高。

杭州生态文化协会秘书长忻皓介绍说,杭州早已开展了一些以“绿色小区”或“低碳小区”等为主题的项目,但他们感到这些项目主要侧重在环保宣传,因此他们一直想要再进一步,从实践层面去开展生态社区建设,以实实在在的环保实效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可是一直受制于资金的瓶颈。

资金的难题,在“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的资助下得到了解决,他们获得了50000美元的小额赠款。忻皓说,对于能申请到小额赠款计划的支持,并没有多么出乎意料。减缓气候变化是“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的重点领域之一,为民间组织和基层社区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杭州生态文化协会一直以推动公众参与生态建设为中心工作正与之相符。

可到了“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社区示范项目”的具体实施中,忻皓他们才知道,资金紧张并非最大的困难,要搭建节能减排的社区平台,就要改变社区固有的运行模式,就要冲击居民传统的家庭生活消费方式。杭州生态文化协会的志愿者去做宣传、示范,遇到不理解、不配合是常有的事。特别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知识欠缺的社区居民,认为他们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是“大惊小怪”,甚至反问:“没这么严重吧,我不过多用了几度电,海平面就会上升?”

不过,在项目负责人李伟看来,有阻力也很正常。“对于普通居民来说,更多会关注季节更替,往往会忽略全球气候变化的这个大话题。”他说,每到入秋,总能接到母亲提醒他“天气变凉要记得加衣物”的电话,与身边一些居民一样,母亲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也不会太上心。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所以,尽管人类一直被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笼罩着,可放在以年为刻度的时间轴上,普遍人也很难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粮食生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会误以为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灾难是很遥远的事。

李伟给受委屈的志愿者做思想工作,说换个角度来思考,正因为有人不理解,才折射出我们工作的意义。

杭州生态文化协会为此坚持理念倡导先行,每月至少在社区开展 1 次以上环保宣传活动,同时组建社区生态志愿者团队,先后在长庆街道十五家园社区、清波街道柳翠井巷社区、九堡街道魅力城社区分别建立了以妇女儿童为主体的独立志愿者队伍,并建立了可持续环保志愿者服务机制,还搭建了社区自组织的交流平台和生态社区居民参与式治理平台……润物细无声,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得到了提升,响应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了。

全民参与,变废为宝

工作中,李伟他们发现,环保实践活动最能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最能引导更多居民加入到社区生态志愿者队伍中去。为选准社区群众更喜欢、更易接受的实践活动项目,他们开展了前期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摸底,得知居民普遍希望学习绿化种植技术、对垃圾分类较为认同,他们便因势利导地为社区居民开展了厨余垃圾堆肥、种菜、垃圾分类等培训和实践活动,将社区环保宣传从形式转换成为实际的家家户户参与行动,培养了社区居民的绿色兴趣。

如今,项目所在地社区包括所有志愿者在内的大部分居民,都接触到了以有机种植、屋顶绿化、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有机堆肥等为主题课程的培训,居民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儿童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得更准确了,社区内推广的垃圾分类袋普遍得到了群众使用和支持。项目所在地的居民通过亲身参与社区的生态建设,提高了主动性,从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开始关爱整个社会环境。

见到现代城社区居民陈秀仙时,她正将一袋厨余垃圾投放到“堆肥桶”中。盖上桶盖,她得意地介绍说:“这是变废为宝,制造出来的是有机肥料,种出来的菜特别好吃。”

一个个“堆肥桶”让普通居民开始在生活中建立起“厨余—种植”的良性循环。陈秀仙经过项目培训学会了堆肥和种菜,领到项目组向社区居民们免费发放的种植盆、营养土、种子和堆肥桶后,她就成了铁杆的家庭种植爱好者。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阳台上的蔬菜浇水。她说:“每个月能种出一两碗菜吃就很开心了,关键是退休有事做了,能让小区绿油油的,感觉很骄傲,人也仿佛变年轻了。”虽近初冬,阳台上却绿意盎然,看到满头白发的老人忙着给蔬菜松土,愈加令人感觉到绿色的魅力。

李伟认为,他们的项目能实施,关键在于项目本身接地气,贴近了社区和群众的实际,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用环保来改善、妆点生活,才能将环保落到实处,避免了环保活动容易流于形式主义、“假大空”等痼疾。

杭州生态文化协会的生态社区建设项目所涉及的社区,包括上城区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柳翠井巷社区,下城区长庆街道十五家园社区、江干区九堡街道魅力城社区、下城区文晖街道现代城社区。他们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项目内容上注重做到有所侧重,为以点带面的复制推广形成各具特色的示范点。如,长庆街道十五家园社区、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主要推广志愿者队伍、废弃物综合治理、社区绿化三个项目内容;清波街道柳翠井巷社区的项目执行是通过与本地区社区居委会、志愿者队伍合作,共同打造一个集聚社区绿化、休闲为一体的环保主题“口袋花园”;魅力城社区是江干区布局较新的小区,项目在此执行主要以环保堆肥、旧物改造、绿色种植等内容的主题公园“新绿小筑”;现代城社区实施的“智慧绿房”项目则是一个集太阳能、雨水收集、立体绿化为一体的社区垃圾处理站。

有效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资源,才能更好地共同推动项目的实现。为此,杭州生态文化协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注重与街道、社区保持良好的沟通、合作,街道、社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项目执行地提供了相应的场地、配套资金支持,使得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更加流畅。

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的项目因为 G20 杭州峰会,社区统一进行了提升改造工作,使得原项目不必继续执行了,经过协商沟通,清波街道又新划了一块场地进行社区营造工作,继而营造出了柳翠井巷口袋花园,同时还得到了 G20 专项资金支持。

忻皓表示,项目有完成的一天,而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和项目模式的总结推广的任务还很重,下一步,他们会将项目的经验和成果编撰成为图文材料,向政府和社会倡导和推广,争取到更多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期带动一批新的生态社区的出现。

生态社区样本——黄湖自然体验园

在项目所在社区走马观花,显而易见的是见缝插针的绿化和花团锦簇,不易看到的是科技与生态合理有效的结合。

其实,项目为所在地提供了大量的生态技术植入。李伟边走边指着一个太阳能屋顶,告诉我们说,为提升社区生态服务功能,他们还积极实践了生态技术,通过雨水收集桶收集雨水用于社区灌溉,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设立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站和厨余处理机,实现社区废弃物综合管理;通过社区家庭种植,本土植物种植、墙体绿化等方式,实现社区绿化率的提高。

参观完社区,李伟带我们去了黄湖自然体验园,说要让我们就近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黄湖自然体验园位于杭州西北角的余杭黄湖镇竹坞山,是杭州生态文化协会“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社区示范项目”的综合集中区域,集聚了志愿者团队、水资源优化利用、废弃物治理、社区绿化、能源利用五大块内容。同时,体验园也是一个众包性、公益性自然教育营地,致力于推广社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推动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环境教育,是杭州市、余杭区两级青少年第二课堂教育基地。2015 年 9 月,城乡生态社区营造获得第四届慈展会金奖。

在小额赠款计划支持下,黄湖自然生态园引入了“三横四纵”的生态社区模式,即: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技术植入、参与式社区治理的“三横”和能源、水资源、绿化和种植、废弃物的“四纵”生态社区模式,集中展示了立体绿化、雨水收集、太阳能微动力灌溉、旧物回收与改造、堆肥、生态水池等十余项适用于社区的各种环保技术,提供菜单式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生态社区建设的解决方案。

入园进入的会客厅竟然由一个集装箱改造而成,园里随处可见各种废弃利用、就地取材的建筑、道具,让人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环保熏陶。最为抢眼的,还数今年10月份才完成的一个巨大的“漂流瓶”。这个“漂流瓶”装置中的5000余只废旧矿泉水瓶,由来自不同地域热爱环保、热爱公益、热爱生活的个体或群体收集而来。

漂流瓶作为航海时代人类跨文化交流的象征,方向未知却充满希望,俨然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许愿的象征。黄湖自然体验园的“漂流瓶”朝向赐璧溪,承载着的是环保的理念,似乎在唤醒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希望。

黄湖自然体验园是杭州志愿者平台“志愿汇”主推的常规性参与式志愿服务基地,国内外志愿者经常到体验园进行服务,拥有澳洲自然科学家Lindsay Hesketh和包括美国、塞尔维亚海归在内的本科以上专职环境解说员十余名,与TNC、WWF、WET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发系列自然教育课程。体验园内现有太阳能设备运行,为园区内居民儿童来访活动提供清洁能源。此外园区建有花田八错、昆虫物语、绿野仙踪、净滩行动、旧物改造、雨水回收、立体绿化等一系列以生态主体活动区。开园两年以来,体验园每年定期举办夏令营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老师为学生教授生态与自然知识,传播环保理念,已服务1.2万名市民,并获得阿拉善SEE基金会“创绿家”称号和2016“品质公益教育机构”称号。美国著名作家、“自然缺失症”概念提出者Richard Louv、全球水资源管理联盟主席Michael Spencer都曾到访营地。

走出黄湖自然体验园,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我们能像关心自己的体温一样,关注着全球气候的变化,那么,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改变的行动者。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绿化街道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热闹的街道
街道生活
2007:绿色企业
我爱绿化
风居住的街道
沙湖立交绿化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