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农村科普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2016-11-12罗泽榕刘思伽

广东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科普广东

文/罗泽榕 刘思伽

广东农村科普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文/罗泽榕刘思伽

中共中央连续下发14个一号文聚焦“三农”,强调了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猪粮安天下”“农业转型升级”“家庭农场”“食品安全”“健康生态”“高效绿色”“环境保护”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等都反映出当今社会的热点就是“三农”问题,尤其是当前面临的镉大米、毒蔬菜、瘦肉精、禽流感等公共事件,关系百姓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是政府和行业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综合的配套措施,特别需要全面加强“三农”服务专家型的科普人才建设。对此,《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实施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当前,我省“三农”科普人才数量不足,缺乏系统管理,根本原因是缺乏法律约束和利益共享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普工作的进行,制约了广东农村经济发展。依托涉农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科普场馆、行业协会(学会)、科普组织和科普社团,建立“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协同培养机制,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过程的难点。

1 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协同培养的难点

当前,农村科普人才协同培养关键是要动员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培养,其面临三个难点、重点。

(1)制度创新主体不明确。

由于对农村科普人才的规律认识或把握不透彻,因而在农村科普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制度设计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对出现的问题没有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在协同培养科普人才体系中,权责不清,管理缺位。

(2)缺少制度创新的载体。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高校、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和行业协会的多方协同培养,现实问题是难以做到产教融合,更不用说多方深度合作,缺少必要的空间、载体。

(3)缺少制度创新的平台。

科普人才队伍需要协同建设,而现实情况是多方各自为政,常常为完成政府某项任务而临时组织平台,以松散型管理为主,缺少整体和长远的规划,缺少深度合作平台。

2 “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农村科普人才协同培养创新模式设计

农村科普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是依托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在广东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开展的农村科普人才协同培养,牵头单位和核心协同单位在理事会体制下,依照章程,以农业职教集团为平台,构建的“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农村科普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图1)。“校企所协”中的“校”主要是涉农高等院校或高等院校涉农专业、社区培训机构,“企”是涉农行业企业,“所”是相关科研机构、科技馆,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州市农业科学院、广东科技馆、各地区农科所、农技站等,“协”是行业协会、学会,如广东省农经学会、广东园林学会、广州市花卉协会、广东家禽业协会等。

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通过创新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实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提升广东农村科普人才服务“三农”能力,实现“三个促进”。

(1)促进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建设有利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运作模式,整合“校企所协”资源,实现协同建设、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协同育人,互利共赢。

(2)促进科普工作协同创新,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我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组建社会服务科普团队,及时应对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和组织农村科普惠农活动,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公民科学素质支持。

(3)促进建立、完善广东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培训体系,通过资源共享,共同开发适应农村科普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资源和科普读物,畅通师资互聘渠道,积极开展农村科普人才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及“下得去、留得住”的农村科普人才。

图1 “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农村科普人才协同培养创新模式

3 “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农村科普人才协同培养创新模式实践

本文介绍以广东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组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模式的案例。

广东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12年,主管部门是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农业厅。目前,该集团的成员单位包括涉农高职院校或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如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农业工程技术学校、广东农业干部学校等),科研单位(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饮用植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环境研究所、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广州市花卉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等),行业协会(如广东省农业经济学会、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会、广东省家禽协会等),和行业企业(如广东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广东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村村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燕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梅县华银茶业有限公司等)。集团各会员单位通过集团章程联结在一起,并在章程规定的框架内开展工作。

集团内有省科技厅认定的8支农村科技服务团队,即广东农村园艺技术服务团队、广东农村茶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广东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团队、广东农村信息化服务团队、广东农村经济研究与服务团队、广东农村管理咨询团队、广东农村现代服务业研究团队、广东家禽所农村科技服务团队,又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多支专业细分的农村科普服务团队,开展蔬菜名优品种推广、园林绿化养护、茶叶技术加工、传播茶文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家禽养殖和农村政策法规以及面向“三农”实际需要的农村科普工作。十年来,每年开展科技下乡惠农活动、累计培训各类农业管理干部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3万多人次,为我省培养和输送了6万多名不同类型的农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才。如2015年9月19日,园艺技术社会服务团队响应《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关于举办201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地通知》精神举办的科普活动,参加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华南植物园举办的全国科普日主会场活动展,针对广大市民对现代家庭园艺与景观营造等实用技术的需求,团队首席专家罗泽榕副教授、杨运英副教授带领团队在现场对家庭园艺、庭院景观实用技术、插花艺术和家庭盆景养护等方面进行现场讲解及演示,进一步普及家庭观赏园艺技术。

4 “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农村科普人才协同培养政策建议

根据国家有关科普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了我省农村科普人才培养相关地方法规和政策,如农村科普带头人培养办法、多方合作共建农村科普人才培养基地相关制度、科普人才技术职务的加大执行力度和促进我省农村科普人才培养力度等。

进一步明确校企所协参与科普工作的法律义务与社会责任。建立政府主导,校企所协共同参与的科普人才队伍协同培养、协调指导工作机制。完善科技人员从事科普的激励机制,设立各层次科普奖项,奖励在科普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建立完善科普专业人员的职称系列,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成果评价等环节设立科普考核要素。

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各方多渠道筹措经费机制,为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鼓励涉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共享教育资源,互享科普人才实训设施、实训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5 结束语

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协同创新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就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科普团体之间建立一种产学研深度融合、“政校企行”共同参与的机制,围绕提升农村科普人才队伍质量这一中心任务,打破条条框框,实现人才资源信息、来源等各种资源的共享。通过该模式,集团内各相关单位以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广东科技馆等为载体,实现人才培养链、师资链、信息链、利益链及科普人才培养多方融合模式,打造农村科普人才协同培养体系,建立有“三农”特色的科普人才队伍和科技服务团队。

罗泽榕(1963-),男,副教授,硕士,任职于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岭南盆景艺术;刘思伽(1971-),男,副研究员,硕士,任职于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畜牧兽医。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科普广东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广东舆情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