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影响研究
2016-11-12朱微张平徐珉钰
朱微,张平,徐珉钰
(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大庆 163712)
我国农村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影响研究
朱微,张平,徐珉钰
(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大庆163712)
农村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村劳动力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分析基础上,研究农村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机理,验证农村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就业能力,从而给出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农村服务业;农村就业;就业弹性
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农村人口比重较大,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解决农业人口就业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问题。农村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城市中的服务业,是指包括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业在内的一套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具备深厚发展潜力的农村服务业将得到大力发展,随着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将得到大大改善和提高。
1 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1.1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
1.1.1生活性服务业
随着“三农”建设的不断开展,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迅速,农村居民在衣食住行、交通通信、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呈现增长态势(见图1)。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农民服务性消费人均支出比2012年增长了14.09%,增加1 374.3元,为13 553.2元;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2012年提升了1.21%,达39.09%。服务性消费支出中,在外饮食同比增长了8.7%,为879元;居住方面的房租、水电增长了10.32%,为680元;交通客运、通讯服务费增长了3.82%,为1 452.2元;文教娱乐娱乐费增长了3.79%,为1 330.9元;医疗保健费增长了3.7%,为1 167.1元。随着农村服务业不断发展,服务性消费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对于服务性行业的需求增加,消费方式多元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转变,更多的消费投入服务行业。
从图1可以看出,自1985年以来,农村居民在服务业消费支出方面呈现增长趋势,交通运输、通信、医疗保险等方面支出增幅明显,文教娱乐及其他服务性支出增幅缓慢。2009年之后,农村居民在服务业消费性支出上增速明显,因为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不断改善了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收入,使农民对服务性行业需求加大,消费性支出增加。
图1 1985-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Fig.1Rural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er capita from 1985 to 2013
1.1.2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发展的中间环节,关系到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村经济繁荣,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短缺的问题。
2012年我国农业的生产性服务支出占农业总支出的比重的上升幅度较小,仅为0.29%,农村居民个人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逐年降低,从2010年的7.83%降低到2012年的6.51%,下降了1.32个百分点。尽管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总量有明显增长趋势,但相对农村生产总投入来说,增速缓慢,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1]。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2010年两个行业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中占比分别为30.67%和 22.79%,而从2005、2007、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发现,两者之和占比均超过了50%,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农村服务业发展缓慢,尤其是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入占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投入的比重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05到2010年分别下降了3.43%和1.68%。我国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无疑会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1]。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不足。虽然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低、待遇差,且对从业人员要求高,导致专业从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人员不足。比如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中,由于收入低、工作强度大等原因,很多农村劳动力不愿从事此项工作,机防手不稳定成为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发展的最大障碍。每年病虫害防治季节,都面临“年年招人、年年培训”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加大了企业投入,一方面降低了病虫害防治效率,影响了农业生产进程。完善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离不开高水平、高技术的专业人员,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必须加强人员培训。
1.1.3公共服务业
随着清理农村乱收费、扩大农民补贴等措施的实施,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业供给在不断增加,农村教育、养老、医疗、通讯等条件在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业发展向好。医疗养老方面,2013年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达到30 247个,村民居委会588 547个,村卫生室648 619个,全国87.24%的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计2 489个县(市、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8.02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年基金支出2 909.2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收益19.42亿人次;农村居民旅游人数增加,2013年农村居民国内游客10.76亿人次,旅游花费5 583.5亿元;农村通讯服务方面,2013年农村宽带接入用户4 737.27万户,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为91%。农村电话年末用户8 241.7万户,住宅电话6 643.4万户,均比同期有所上涨。
尽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原有的基础设施水平落后,公共服务供给还是存在很大的缺口,与城市公共服务业相比,农村公共服务业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文化设施不全。我国农村服务业财政投入不足,与农村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1.2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有数据显示,农村人口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农业人口比重从1985年的81.89%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50.9%,下降了三十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面临着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的重任,所以选择背井离乡打工将提高生活成本,因此外出就业压力较大。所以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农村劳动力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本地就业。城镇化、服务业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同时也为农村居民的本地就业提供可能。
从历年的农业统计数据来看,乡村从业人员的行业分类主要包括六类,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其他行业,从数据的可得性角度,这里将农村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其他行业,通过《中国农业年鉴》,可以得到历年农村从业人员总数和农村服务业各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见表1)。
各个行业从业人员在从业总人员中所占的比重如图2所示,服务业总体从业人数在所有从业人员中占比是逐年增加的,并且各个行业从业人员在所有从业人员中占比也呈增加趋势,其中其他行业所占比重最大,增速较快,但是在2008年占比出现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导致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不景气而带来的就业人数比重下降。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在1997年以前占比大致相当,但是之后批发零售业开始大幅增加,而交通运输业就业人数比重增速缓慢,可能是缘于当时国家对于餐饮、商贸行业的政策支持,使得此类行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农村从业人员。
表1 全国乡村从业人员及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万人)Table 1National rural workers and the service industry practitioners (ten thousand)
2 我国农村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机理分析
就业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促进就业、扩大就业不仅关系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关系到政治稳定,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要不断的发展经济,不断的探寻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就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最初集中在第一产业,随着经济发展,集中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劳动力将继续转移,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转移,而且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2-3]。由此可见,促进就业、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是发展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步伐也随之加快,农村服务业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就业方面作用凸显。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服务业,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民生活之中。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不仅包括传统的批发零售、仓储、餐饮等行业,还包括计算机软件服务、旅游、金融保险、信息传输、房地产、咨询等新兴农村服务行业,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改善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农村服务业吸纳就业机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图2 1985-2010年各行业从业人员比重Fig.2Proportion of industry professionals from 1985 to 2010
2.1直接就业效应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居民对于物质需求逐渐减少,而对娱乐、文化等服务业的需求逐渐提高[4]。农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必然会带动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从而促进了就业的增长,而农村劳动力必然成了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受益者,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还是公共服务业,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服务的场所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而此时,农村劳动力就成了各个行业从业的最佳人选,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将直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改变当地的就业结构。比如随着移动通讯设备在农村的普及,需要更多的通讯从业人员从事相关工作,所以如移动充值、手机、手机卡售卖等行业就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这无疑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2.2带动就业效应
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初期是直接影响自身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随着农村服务业的深入发展,服务业的带动效应凸显[4]。服务业的发展,会带动与之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发展,随之带动其他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这就是农村服务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带动效应。比如农村旅游业发展,除了能带动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增加以外,还能使相关的交通运输业、畜牧养殖业、种植业等相关的行业发展,从而吸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
另外,随着新兴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效应不仅仅增加了就业人数,也将提高就业者素质水平。传统服务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要求较低,而金融、科技信息、计算机软件服务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则多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于从业者要求较高,而随着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业者,所以发展农村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由数量转向质量方面。
3 我国农村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分析
3.1农村服务业就业弹性测算
就业吸纳弹性是指就业变动受各产业产值变动的影响程度,一个百分点的产业产值变动能带动就业多大的变动。农村服务业就业弹性就是一个百分点的农村服务业产值变动带来的农村就业人数的变动大小[5]。关于弹性的测算可以采用弹性的概念,但是计算结果误差较大,这里选用双对数模型,也叫对数线性模型,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L表示农村服务业年末就业人数,A为常数,Y为农村服务业产出水平,为农村服务业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将式(1)利用Eviews软件构建回归方程如下:
式(2)中L为农村服务业就业人数,Y为农村服务业总收入,A为常数,α为就业吸纳弹性,ε为随机误差。其中,农村服务业就业人数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农村劳动力”数据代替,农村服务业产出水平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的“服务业收入”代替,根据我国2001~2010年的数据(表1、表3,其中2007年农村服务业收入数据缺失,舍去这一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经公式(2)对农村服务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测算结果为0.308(见表4)。说明农村服务业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农村人员就业增加0.308%,农村服务业对农村人员的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改善农村人口的就业情况。
表3 2001~2010年农村服务业收入一览表Table 3Rural services income list in from 2001 to 2010
表4 农村服务业就业吸纳弹性测算结果Table 4Rural service industry employment absorbing elasticity calculated result
3.2农村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分析
通过分析可知,我国农村服务业整体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较强,但农村服务业包含较多行业,且各行业要素使用情况不一,对劳动力的需求各异,每个行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情况不同。通过查阅《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发现,在以往的统计中,关于农村服务业中各行业的就业情况,仅仅针对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有所统计,从2004年起开始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有所统计,所以这里主要分析传统服务业中各行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程度。通过对数据统计计算,发现2001~2010年我国农村服务业产业内部主要行业的产值比重最大的行业为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占到农村服务业总产值的47.12%,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占农村服务业总产值的20.77%,农村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经济变动情况和其行业内的农民就业情况保持一致。通过计算,从2001~2010年,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就业吸纳弹性为0.78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就业吸纳弹性为0.479。随着我国对“三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而新兴发展起来的金融、科技信息、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的涌入,将有更多的行业带动农民就业,但是由于农民知识基础薄弱,受教育程度低,对于从事科技含量高、专业程度强、准入门槛高的新兴服务业行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难度,所以目前能够带动农民就业的主要还是传统的服务行业。
我国农村服务业就业结构中,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为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目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将逐渐增强[6],比如新兴的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行业,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农村服务业中将越来越广泛,从2004年以来的数据可以发现,虽然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行业的就业人数在服务业总的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是其增长速度是逐年增加的,其带动农村人口就业的速度将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而增加,所以新兴服务业将是今后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4 政策建议
农村服务业发展一方面可以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其他产业就业,可见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如何更好的解决农村就业问题,通过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就业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4.1加大对农村服务业投入,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证角度来看,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都是有利的[7]。要发展农村服务业,就要以满足农村居民生活需要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为目标,根据需求,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服务行业,扩大服务内容和挖掘就业潜力,一方面根据农村居民的需求加快农村生活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带动适合现代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将城市中发展成熟的服务设施、服务体系、服务机构延伸至农村,通过发展农村地区服务业,带动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
4.2改善农村服务业内部结构,创新农村服务业发展理念
借鉴国外农村服务业发展经验,比如在美国,农业从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而从事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加工、供应、销售等行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5%。可见,农村服务业是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升级的过程,将带动更多的劳动人口就业。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结构尚不合理,餐饮、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金融、信息、软件等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必须在优化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发展农村新兴服务业,完善农村服务业结构。新兴服务业是不仅是城市,更是农村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发挥新兴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
4.3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农村劳动力水平高低的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农业就业人口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整体的素质不高,所以必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制定针对农村服务业的人才培训制度,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农村服务人员,使农村劳动力不仅能从事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也要培养高技能、高水平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金融、农业保险等新兴服务行业。
依靠农村服务业吸纳就业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应该立足长远,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把发展农村经济和扩大农民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的良性互动。
[1]张平,孙伟仁.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J].求是学刊,2015(3):61-67.
[2]章磷,王春霞.黑龙江省农机服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两个地区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26(4):104-107.
[3]吴殿延.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吴淑玲、胡昱.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视角的路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8):227-231.
[5]罗璇,李晓东.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浙江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13-119.
[6]孔令锋.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2):33-38.
[7]刘辉煌,刘小方.我国生产性服务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9):22-25.
Study on Influence of Rural Service Industry to Rural Labor Employment
Zhu Wei,Zhang Ping,Xu Minyu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Daqing Normal Nniversity,Daqing 163712)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developing the rural service industry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accelerate to promote rural labor employment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labor force.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the mechanism of the rural service industry was studied to absorb employment and verify the rural service industry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ability,so as to give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rural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impetus employment growth.
rural services;rural employment;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F321
A
1002-2090(2016)02-0126-06
10.3969/j.issn.1002-2090.2016.02.026
2015-07-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3CJY09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公众满意视角下黑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15GLE11);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15122)。
朱微(1983-),女,讲师,吉林大学毕业,现主要从事现代服务业、创业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张平(1975-),教授,E-mail:zhangpin59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