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2016-11-12杜凌飞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南京升级转型

杜凌飞

(南京市统计局,江苏南京 210019)

新常态下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杜凌飞

(南京市统计局,江苏南京210019)

本文立足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全面分析近十年来南京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成效以及所面临机遇和挑战,指出南京经济发展进入“双后期”、“增速换挡期”、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并存期”和“四化融合期”,提出突出市场导向与政府干预的共同作用、突出结构调整的基础作用等建议。

经济新常态;转型升级;对策思考

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明确要求。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工作要求,南京能否在“建设新江苏”的征程上走在全省前列、争当排头兵,关键取决于能否依靠转型升级构筑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优势,率先走出一条以“五型经济”为支撑,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为特征的新路径。

一、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

(一)经济发展进入“双后期”。2014年南京人均GDP达到10754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17507美元),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和经济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阶段;三次产业比例为2.4∶41.1∶56.5,符合工业化后期农业比重小于10%、三产比重大于二产比重的规律;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9%,处于城市化后期。标志着南京经济已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分阶段看,南京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主要经济增长高峰。第一个波峰在1992年,增速高达23.1%,主要增长动力来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红利释放。第二个波峰出现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前期,2002-2007年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5.2%,主要增长动力来自我国加入WTO带来的经济全球化红利。以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为分水岭,经济增速出现明显回落,2008-2014年期间年均增速为11.6%,特别是进入2015年以来,增速自1992年以来首次回落至个位数。从国际范围看,增速减缓也是经济进入转型新阶段后的普遍规律。

(三)经济发展进入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并存期”。近年来南京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量变迁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存量结构的调整力度。启动实施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对于化解南京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产业结构矛盾、投资与需求矛盾、产能过剩矛盾等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四)经济发展进入“四化融合期”。首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加快融合。当前工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迫切需要加快实现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其次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近十年来南京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比值总体运行在1.8-2.3区间,符合国际上(1.4-2.5)合理范围,城镇化由粗放发展进入提升质量的新阶段。再次是城乡一体化联动。按照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目标,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协调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成为新常态。

二、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及评价

(一)南京经济转型升级进程

1.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自2011年以来,南京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30.3%和28.7%。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启动实施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主城区域基本实现“零”化工生产企业。经济增长集约度提高。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由2005年410万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14年1214万元/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2.8%。城乡统筹发展能力增强。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值2.41比1,创下2006年以来新低。

2.经济发展动力由物质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高投入、高消耗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创新投入不断增加。2014年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98%,连续多年保持稳定提高。创新载体建设有序推进。截至2014年末,全市累计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研发机构80家,累计建成紫金科创特区载体面积601万平方米。创新成果转化富有成效。2014年全市完成专利授权量是2005年的10.5倍,年均增长26.6%。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比2005年提高13.1个百分点。

3.经济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经济结构正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供给结构、所有制结构和需求结构均出现积极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4.2∶48.9∶46.9调整为2014年2.4∶41.1∶56.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2005年提高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产业主体。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高于第二产业,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工业结构优化调整。2014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钢铁、石化等七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比2005年回落11.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比提升。2014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5年提高8.4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积极变化。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已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

(二)南京经济转型升级进程评价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南京实际,构建南京经济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表1)。鉴于经济转型升级受近期因素影响较大,时间序列跨度设定为2005-2014年,数据来源于《南京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

表1 南京经济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定量模型分析,南京经济转型升级能力指数如表2所示。

1.经济转型升级总体趋势向好。2005年以来,南京经济转型升级总体趋于向好,尤其近年来呈现明显加快的势头。2014年南京经济转型升级综合能力指数得分为0.9288,比2005年(-1.1348)提升2.0636。在反映经济转型升级能力的28项具体指标中,有23项指标得分比2005年有所提高,表明南京经济转型升级能力普遍得以提升。

2.主要领域转型升级差异出现分化。从得分能力看,六个主要领域中,产业结构调整对南京经济转型升级影响最大,指数得分为0.2429;其次是资源集约,指数得分为0.1953;第三是城市功能,指数得分为0.1907。从得分提升幅度看,结构调整、资源集约、城市功能三个领域的指数得分提升幅度较大,分别比2005年提升0.4889、0.4496和0.4329;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改善三个领域的指数得分提升的幅度相对较慢,分别比2005年提升0.2506、0.1752和0.2664。

表2 2005-2014年南京经济转型综合指数得分

三、南京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战略布局调整带来的机遇。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江北新区开发建设;从创新驱动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到“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南京地区分别形成空间交叠、政策聚焦的良好态势,有利于南京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2.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从《国家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提出的“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到《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的“(南京市)强化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枢纽功能”,有利于南京从区域融合发展中汲取新动力。

3.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创新驱动的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将带来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和消费环境的改善,有效带动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4.深化改革和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简政放权以及财税、价格、国企等经济领域改革的大力推进,释放新的增长动力与活力。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以知识经济、绿色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蕴含重大经济增长机遇。

(二)问题与挑战

1.要素约束增强,潜在增长率下降。过去曾经支持经济取得持续高增长的生产要素优势正在逐步收缩成为紧约束。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节能减排工作横向比较差距明显。2013年南京万元GDP能耗为0.73吨标准煤,分别高出杭州0.21、苏州0.12、深圳0.30吨标准煤。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高出杭州42.3%、苏州10.4%,是深圳的24.8倍。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减弱。2014年南京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比2011年回落1.64个百分点。伴随人口结构变化,2005-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1%。

2.外需动力弱化,投资报酬递减。低稳增长的实质是动力弱化问题。外需红利已不复如从前。2008-2014年南京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8%,比2002-2007年年均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投资效率面临趋势性衰减。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1402.72亿元,提高到2014年5460.03亿元,年均增长16.3%,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58.2%提高到2014年61.9%。

3.产业层次不高,效益短板明显。产业素质不高,结构效益总体偏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南京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小于零,农业生产效率偏低的现状始终没有改变。工业产出效率不高。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达32.3%,综合能耗占比达95.9%,而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仅为22.2%。三产内在素质亟待提高。近年来南京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始终低于第二产业,差距由2005年低于第二产业1.17万元/人变为2014年低于第二产业3.06万元/人,扩大1.6倍。

4.企业创新基础薄弱,技术瓶颈亟待突破。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投入和产出上仍显不足。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不高。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投入强度)为1.09%,与国际OECD标准规定的5%的要求相差甚远。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目前企业技术创新大多限于产品、工艺的延伸、改进与提高,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发明专利不多。

5.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区域发展均衡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并存。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横向比较偏高,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纵向比较仍在扩大。城镇化质量不高。2012年《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南京城镇化质量指数相当于北京84.8%、上海88.1%、广州98.3%、深圳82.1%、苏州98.2%。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悬殊。2014年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相差4倍多,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加快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一)突出市场导向与政府干预的共同作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既包含以市场为导向的适应性转变的成分,也表现为政府有效干预下的引导性转变。凡是市场能够做的,政府不插手;凡是市场做不了的,政府加大投入,以政策为指导,动员社会组织去做。

(二)突出结构调整的基础作用。产业结构优化是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结合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注重强化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经济增长、公平分配和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

(三)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的突破来形成新的行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城市转型的基本特征。注重打造技术创新公共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公共服务;注重对具体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加快科研成果实际运用;注重人力资本积累作为培育自主创新的第一动力。

(四)突出经济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在城市经济转型中,注重制定相关政策,加快社会公平建设和实施资源环境保护职责。强调经济转型与社会格局调整同步进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产业发展需要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

(责任编辑:高萍萍)

猜你喜欢

南京升级转型
“南京不会忘记”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回暖与升级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