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2016-11-12李晶

关键词:心理疏导抑郁焦虑

李晶

【摘要】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进行干预治疗,对伴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通过焦虑、抑郁自量表(SAS、SDS)对患者干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同时统计其效果。结果 相较于干预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研究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更低,效果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效果显著。

【关键词】冠心病;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02.0.02

近年来,冠心病逐渐成为现今社会常见高发疾病,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且发病年龄逐渐向年轻化改变,临床通常采用药物治疗结合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方式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有效避免患者因对冠心病认知不足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的负性心理情绪而带来的不利影响,治疗效果显著[1]。本文为研究联合应用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进行干预治疗,对伴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选择我院心内科手术的90例冠心病患者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适应能力差、心理状态不良等情况。对照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6.53±4.38)岁,34例患者为心绞痛,3例患者为心肌梗死,8例患者为心律失常;研究组男32例,女13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56.68±4.63)岁,33例患者为心绞痛,3例患者为心肌梗死,9例患者为心律失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具体健康教育内容:(1)对入院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发展情况以及保健知识、相关注意事项等认知情况进行评估,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2)疾病相关知识:通过书籍、防治手册或者组织患者参加专题讲座的方式介绍冠心病发病原因、发展过程以及防治方式,使患者明白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肥胖、高龄以及遗传、不良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均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加强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少食多餐、定时定量,主要以低脂、低盐、低热、低胆固醇食物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忌食咖啡、浓茶,忌暴饮暴食,适量运动、睡眠充足、规律生活,做好日常预防保健工作,尽量避免冠心病诱因。具体心理干预内容:(1)倾听患者主诉,尊重、理解患者痛苦,并通过鼓励性语言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并配合临床治疗,对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给予正面肯定,增加患者治疗信心。(2)针对对冠心病认知存在偏差或错误的患者加以纠正,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阻断患者负性思维,对不良应对疾病患者加以辅导修正,组织患者积极完成现阶段治疗目标,肯定治疗效果,调动患者治疗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通过焦虑、抑郁自量表(SAS、SDS)[2]对患者干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同时统计其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治疗前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48.75±5.17)分、(51.68±5.63)分,干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45.75±4.23)分、(48.77±4.56)分,研究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2.43±3.28)分、(44.56±3.35)分,相较于干预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研究组增加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后效果SAS、SDS评分更低,效果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临床典型的身心疾病,患者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会给患者发病、病情发展以及治疗转归情况带来不利影响[3]。持久、强烈的不良心理情绪与生活习惯均会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速,同时还会造成患者冠状动脉血管阻塞、痉挛,引发心绞痛、心梗等严重情况,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临床有研究记载,相较于无焦虑、抑郁情绪的冠心病患者,伴有中、重度焦虑、抑郁情绪的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风险高70%左右,所以,如何消除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是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至关重要的环节[5]。本文研究显示,相较于干预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研究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更低,效果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对伴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与生活方式,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程度。

参考文献

[1] 周 鹏.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在改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

0(11):109-110.

[2] 霍金华.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8(23):181-182.

[3] 杨春艳.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评价[J].中国处方药,2014,

12(10):119-120.

[4] 徐 霞.评价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4,

0(27):236-237.

[5] 张 玉.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

22(15):165-166.

本文编辑:王 琦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抑郁焦虑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