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17年毛泽东的影剧生活研究
2016-11-11刘意
刘意
[摘 要] 《毛泽东年谱(1949-1976)》记载着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的62条记录,以及毛泽东对影剧的有关批示和谈话的15条记录。梳理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基本情况,可以看到,毛泽东影剧生活往往是其战略思考的前奏,一般与国际交往有联系,且与各类会议息息相关。其原因主要表现为:辐射理想信念,引领政治发展,推动戏剧改革。其当代价值体现为: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休闲娱乐观;二是筑牢理想信念高地,自觉将党性修养融入生活;三是多结交良师益友,深入了解民情民生;四是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浪潮,自觉提升驾驭改革的能力。
[关键词] 毛泽东;影剧生活;《毛泽东年谱(1949-1976)》;戏剧改革;休闲娱乐观
[中图分类号] J824,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0-0070-08
《毛泽东年谱(1949-1976)》(以下简称《年谱》)记载着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62条,以及毛泽东对影剧的有关批示和谈话的15条。本文拟梳理这些记录,展现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的概貌,并试图总结其特点,分析其深层原因,进而提炼其当代价值。
一、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的基本情况
我们以《年谱》中明确记载毛泽东的影剧生活作为统计样本,综合分析《年谱》中毛泽东影剧生活的62条记录,以及毛泽东对影剧的有关批示和谈话的15条记录,对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基本情况作如下介绍:
1.观看次数情况。1950年2次、1952年1次、1954年5次、1955年5次、1956年9次、1957年12次、1958年7次、1960年2次、1961年2次、1963年2次、1964年15次。其余年份《年谱》中均无记录。
2.观看时间情况。从《年谱》中有明确记载的情况看,观看时间在平时的有35次,观看时间在周末(包括星期五晚上)的有27次。从对35次记录考察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属于国际交往的需要而发生的。毛泽东影剧生活绝大部分发生在晚上,只有与故友交往或过周末时才会发生在白天,在《年谱》中有明确记载的仅4次:1954年6月12日(星期六)上午,约李济深、程潜、邵力子谈话,并看电影,共进午餐[1] 249; 1955年4月25日(星期一)下午,邀请卫立煌、张治中、李济深、黄炎培、陈叔通、章士钊、龙云到中南海菊香书屋观赏海棠花,看电影,并共进晚餐[1] 365; 1956年3月10日(星期六)下午,在中南海颐年堂会见程潜、章士钊、王季范等,同他们叙旧,看电影并共进晚餐[1] 545; 1957年2月2日(星期六)下午,在中南海含合堂看戏曲片《荒山泪》[2] 73。
3.观看地点情况。在北京,观看地点主要在中南海(怀仁堂、颐年堂、含合堂、春藕斋等)、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天桥剧场等;在社会考察过程中,观看地点有:湖北省政府礼堂、重庆市委礼堂、武昌洪山宾馆礼堂、中苏友好大厦、湖南省委礼堂、杭州饭店等;在苏联,观看地点有:基洛夫歌舞剧院、苏联大剧院。
4.观看内容情况。电影有《家》《武训传》《园丁之歌》(湘剧电影)《警察与小偷》(意大利电影)《瑞典女王》(美国电影);戏剧有《柳萌记》(川剧)、《十五贯》(昆曲)、《荒山泪》(戏曲片)《杜十娘》(越剧)、《追鱼记》(长沙木偶戏)、《生死牌》(花鼓戏)、《牡丹对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破洪州》(豫剧);话剧《雷锋》《霓虹灯下的哨兵》《南海长城》《万水千山》;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芦荡火种》《奇袭白虎团》《红嫂》《红灯记》;京剧《野猪林》;现代剧《朝阳沟》;歌剧《江姐》;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大型革命历史舞剧《义静烈火》;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古典芭蕾舞剧《巴亚捷尔卡》《巴黎圣母院》《天鹅湖》《祗园祭》,以及其他诸如楚剧、川剧、黄梅戏、皮影戏等。
5.推荐和批判影剧情况。推荐或赞扬的影剧有《闯王进京》《十五贯》《牡丹对课》《西厢记》《法门寺》《龙江颂》《破洪州》《红灯记》《沙家浜》等。批判影剧有《武训传》《北国江南》《二月》等。
二、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的特点
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不仅仅是其个人的休闲娱乐方式,还与较强的政治因素相关。正如尼克松所说:“在伟大领袖们的脚步声中,我们可以听到历史的滚滚雷声。”[3] 1正因为此,我们从其背后的政治因素对其特点进行总结,具有三方面意义:
(一)毛泽东影剧生活往往是其战略思考的前奏
按常理,某时期一个人的影剧生活次数多、时间长,意味着这个时段内其压力较小,且所需处理的问题较少。反之,亦然。搜索《年谱》,我们发现,1949、1951、1953、1959、1962、1965、1966年均无毛泽东影剧生活记载。建国后17年中,毛泽东有7年无观看记录,有些年份的相关记录也相对较少。如1950年2次,1952年1次。因此,我们认为,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相对较少,与其政治生活相比,是“零星的、散乱的”,他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处理国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所说:“谈到爱好,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你知道,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4] 162但我们在查阅《年谱》时发现,毛泽东影剧生活有两个高峰(相对而言),分别是1956-1957年有21次,1964年有15次。这两个高峰时间属于中国10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可见,领袖的影剧生活既是遵守常规,又是打破常规的。说“遵守常规”,指的是符合常理,即领袖的影剧生活时间是远远小于政治生活时间的;说“打破常规”,指的是虽然时间少、次数少,但关键时期领袖的影剧生活恰恰又是处于某种政治需要而发生。毛泽东影剧生活的两个高峰的政治影响不可小觑,这反映出毛泽东在影剧生活中思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走,因而其意义十分重大。
(二)毛泽东影剧生活往往与国际交往有联系
首先,毛泽东通过影剧了解国外的风俗和政治倾向。在第二次出访苏联前,毛泽东分别在中南海春藕斋观看了意大利电影《警察与小偷》(1957年9月28日晚),接着在天桥剧场观看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1957年10月29日晚),为出访苏联及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交往做铺垫。访苏期间,在与陶里亚蒂举行第二次会谈中点评了《警察与小偷》具有反美情绪就是一个例子。其次,庆祝国庆及国庆外交的需要使得10月份成为毛泽东影剧生活最为频繁的月份。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在10月1日或之后,毛泽东均会出席群众联欢及观看国庆晚会等活动。如1950年10月3日晚,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等联合演出[5] 203,或陪同参与欢度国庆后留下的外宾观看各类戏剧或舞剧,开展国庆外交。如1954年10月4日晚上,和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米高扬等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苏联国立民间舞蹈团的演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陪同观看[1] 291;1957年10月10日晚,应邀出席尤金大使在苏联驻中国大使馆举办的音乐会,欣赏著名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演奏的世界名曲,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陪同参加;1956年10月1日晚,陪同苏加诺、阿查里雅在天安门城楼观看焰火和广场群众联欢[2] 1。再次,毛泽东影剧生活的发生大多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交往需要,侧重于与苏联交往。因而不论是观看苏联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演出的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还是陪同伏罗希洛夫出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京剧晚会,或是在天桥剧场观看苏联新西伯利亚歌舞剧院芭蕾舞团演出的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毛泽东都一一出席。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如毛泽东与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观看印度文化代表团艺术家的演出或观赏京剧、音乐、舞蹈、杂技演出;会见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团长、政府贸易代表团团长、法律工作者代表团团长后观看古巴芭蕾舞团的演出等等[6] 454。此外,1955年10月12日,毛泽东在政协礼堂观看了日本歌舞伎剧团的演出,15日在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谈话时指出,“日本歌舞伎剧团来了,它的演出很好,我去看了很高兴”,传递了“对促进两国人民的谅解有帮助,在艺术上对我们也有所帮助”[7] 486的信息,为尔后恢复中日关系、尽早建立两国正常外交关系无疑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毛泽东影剧生活与各类会议息息相关
各类会议往往与各类演出同生息。人员聚集一起共商大事,有时会议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因而各类演出应时安排而起到“润滑剂”作用,促进会议顺利进行。《年谱》中记载,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1955年3月22日)、全国政协会议(1956年2月8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1961年6月30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大会(1964年10月6日)等会议后均观看了各类演出。党史上有名的“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将其定性为“出气会”: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这里的“晚上看戏”即会后的休闲娱乐生活,是对“白天出气”的放松,达到上下交心以至上下同心的目的。此外,毛泽东十分关心与会代表的会后生活,《年谱》记载,1959年4月24日毛泽东就调演豫剧《破洪州》致信周恩来:“我在郑州看过一次戏,穆桂英挂帅,叫做《破洪州》,颇好,是一个改造过的戏,主角常香玉扮穆桂英。我看可以调这个班子来京为人大代表表演一次。如你同意,请处理。《破洪州》剧本仍有缺点,待后可商量修改。”[8] 27
除此之外,毛泽东影剧生活还具有发挥统战作用的特点。看影剧是毛泽东广交和深交诤友的重要机会。程潜、章士钊、王季范、卫立煌、张治中、李济深、黄炎培、陈叔通、龙云等著名民主人士均受毛泽东之邀叙旧或谈话,并看电影。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他们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和看法,追忆往事,探讨人生,甚至共商国事。
三、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规因探析
现象和本质密切相关。整理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的种种现象,归纳其特点,其目的是为了探明现象后面的本质,找出历史发生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辐射理想信念
《年谱》记载,通过毛泽东所观看的影剧分析,毛泽东常常沉静在理想信念追求的海洋之中,这种理想信念的追求是持续的,不断加强的,而且极具辐射力。具体从1963-1964年毛泽东观看影剧剧目便可窥一斑。这段时期,毛泽东观看了话剧《雷锋》(1963年8月1日晚)、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1963年11月29日晚)、现代剧《朝阳沟》(1964年1月1日晚)、话剧《南海长城》(1964年6月19日晚)、大型革命历史舞剧《义静烈火》(1964年6月25日晚)、话剧《万水千山》(1964年7月2日晚)、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1964年7月17日晚)、京剧现代戏《芦荡火种》(1964年7月23日晚)、京剧现代戏《奇袭白虎团》(1964年8月10日晚)、京剧现代戏《红嫂》(1964年8月12日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10月6日晚)、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1964年10月8日晚)、歌剧《江姐》(1964年10月13日晚)、京剧现代戏《红灯记》(1964年11月6日晚)。这些戏剧通过各种表现形式提升思想意境,促使观众产生共鸣,自觉向剧中人物或戏剧表达的思想观念看齐,深受毛泽东的喜欢。正如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所指出:“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9] 2毛泽东正是通过自身集中而持续的观看各类红色革命影剧,凝聚了广大党员干部筑牢理想信念高地之意识。
(二)引领政治发展
毛泽东不仅自己观看影剧借以改造主观世界,而且还通过向领导干部推荐和点评影戏来影响他们的思想,从而达到引领政治发展之目的。毛泽东推荐领导干部观看《闯王进京》戏曲的同时告诫广大党员干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毛泽东曾两度观看《十五贯》并指出:“《十五贯》是个好戏,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十五贯》;这个戏全国都要看,特别是公安部门要看”[10];毛泽东点评《乌鸦与麻雀》是“中国一篇很好的历史”[1] 569;毛泽东推荐《牡丹对课》时说:“这个戏应该推荐给更多的人看。这个戏虽然只有30分钟,但是意义很不错。人定胜天。”[10]针对当时领导作风问题,批评某些干部“像京剧《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站惯了不敢坐”[2] 321,指出同苏联专家关系中“一定要破除迷信,打倒贾桂! 贾桂(即奴才)是谁也看不起的”[11] 231;针对国际局势,1961年12月27日,毛泽东批示将《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印发到会同志,这一折中有惠明的唱词,“我从来欺硬怕软,吃苦辞甘”[5] 64;针对当时有第一书记在一切事情上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毛泽东指出,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做霸王,借《霸王别姬》戏告诫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12] 295-296;在看过被江青等人指责“为旧的教育路线唱赞歌”的湘剧电影《园丁之歌》后说:“我看是出好戏。”[13] 559综上可见,毛泽东推荐和点评影剧绝非单纯的就影戏推荐或点评,尽都是与中国政治发展相关联,借影剧表达其自身立场,达到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效果。尽管毛泽东在推动政治发展中有许多办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推荐和点评影剧是为着推动政治发展的需要。
(三)推动戏剧改革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观看戏剧,就没有戏剧改革的发言权。关于这一点,《年谱》中有明确记载。毛泽东观看过楚剧、川剧、皮影戏,越剧《杜十娘》,长沙木偶戏《追鱼记》,湖南花鼓戏《三女抢板》,浙江《牡丹对课》以及《瑞典女王》(外国影片)等。1963年,毛泽东认为,当时文化中社会主义的东西很少,“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5] 288,于是对《戏剧报》和文化部接连进行了两次批评,要求文化部“要好好检查一下,认真改正,如不改变,就改名“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国死人部”[5] 285。在京剧现代戏改革方面,毛泽东十分赞同彭真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的讲话。细观1964年7月1日彭真的讲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次讲话中关于京剧改革思想是对毛泽东关于文化部改革思想的落实。此后,毛泽东以谈话方式继续传递其戏剧改革思想。1964年8月30日,毛泽东在同参加中共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的李井泉、陶铸、李雪峰、刘澜涛、宋任穷、王任重、谭启龙的谈话中指出:“民族音乐、演现代戏,都是地方搞起来的。从古到今的发明,都是地方,不是中央,因为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自于人民。”[5] 402-403 1965年6月20日上午,同复旦大学教授刘大杰、周谷城谈话,陈丕显、江青参加。谈到京剧改革时,毛泽东说:京剧改革的事还是要搞下去,目前先搞出几个好的剧目来,到处去唱。唱来唱去逐渐使他们成为传统剧目,逐渐使现代剧占领舞台。《红灯记》《沙家浜》都不错,其中有些小地方可能还要斟酌[5] 503。
四、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的当代价值
以《年谱》为中心考察建国后17年毛泽东影剧生活特点,其目的是一方面展示毛泽东影剧生活背后的政治需要,还原领袖在当时背景下个人生活政治化,有利于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批判;另一方面,以领袖为楷模,探索当代党员干部的努力方向,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休闲娱乐观,切勿玩物丧志,同时要把党性修养自觉融入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去,通过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结交良师益友,体察民情民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其当代价值主要为四个方面: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休闲娱乐观
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勇于担当起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和对党的责任,用有限的生命投身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用党的宗旨来统领自身的休闲娱乐观。正确的休闲娱乐观是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指导下产生的。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是推动践行共产党宗旨的实践者之一。因此,对毛泽东的休闲娱乐生活,尤其是《年谱》记载的众多影剧生活进行全面的考察,更能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工作与生活,更能让我们知道伟大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树立正确的休闲娱乐观,自觉与低俗划清界限,勿碰“小爱好”“小情人”“小圈子”,真正做到工作和娱乐相结合,以工作为重,活到老,学到老。
(二)筑牢理想信念高地,自觉把党性修养融入生活
共产党员从入党那天起,就已经把自己交给了党。党的伟大事业需要成千上万的党员干部孜孜不倦、生生不息的追求和努力。任何骄傲和自满、任何不严不实、任何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都会影响到党的伟大事业,都会关系到执政党的生命安全。因此,要时刻牢记党的教导,理想信念是“钙”,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觉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体现和提升党性修养。共产党员也是人,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作为党的成员,平常看什么样的影剧,或多或少会对自身产生一定影响。联想到伟大领袖毛泽东,很有必要观看政治性、革命性极强的影剧,作为党员干部,更需要时常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剧作品来锻造和提高自己的党性觉悟。
(三)多结交良师益友,深入了解民情、关注民生
影剧是毛泽东与良师益友交往、了解民情、关注民生的重要平台。《年谱》记载着1954-1957年毛泽东7次约程潜、王季范、章士钊、张治中、李济深等观看影剧。可见,以观摩影剧结交良师益友,可以吸纳不同意见,做到兼听则明。毛泽东曾经说过,“看庙看文化,看戏看民情”[14] 49-50。譬如,访问延安的《新民报》主笔赵超构曾问毛泽东:“为什么看过的戏你还要看呢?”毛泽东回答说:“哪里这样喜欢看戏!同志们辛辛苦苦演出,主要是去鼓励鼓励。同时也可以接触群众。”[1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方向也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多结交良师益友,深入群众,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群众谋福利,这也是毛泽东一直要求全体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四)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自觉提升驾驭改革的能力
毛泽东对戏剧改革投入精力甚多,用了批判、赞扬、谈话、点评和批示等各种办法,其目的是要使戏剧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需要每一个党员干部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在当代全面深化改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积极投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阵地,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驾驭改革的能力,并通过身体力行,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为改革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理查德·尼克松.领导者[M].尤 勰,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四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9]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 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0]毛应民.毛泽东点评浙江四种地方戏[J].文化交流,2011,(9).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4]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15]孙国林.毛泽东的戏剧情结——看戏·评戏·唱戏[J].湘潮,2008,(11).
[责任编辑:马昌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