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阶段初中生对体育课的价值观
2016-11-11昝玉贞
昝玉贞
摘 要: 体育在初中阶段属于必修课,承担的任务主要为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实际情况令人担忧,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家长及社会对中学体育教学的价值观存在偏差,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初中生 体育课 价值观
体育课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和科学的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以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原则,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初中教学中属于必修课程,每周的课时量因地区和学校课程安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教师在经历多次教改和尝试后,改变过去一贯强调的“培养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等使学生被动承受的提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体育课程成为能够自己支配的活动。那么现阶段的初中生对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持有怎样的观点和认识?此改革对学生体育技能的领悟和接受程度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作为教改经历的观察者,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学生课后的真实反应,阐述一些观点。
一
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学要本着“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改的理念在于摒弃教师的“满堂灌”,学生的被动接受。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是怎样的呢?答案是教师不说,学生不做;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学生听不懂;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效果不好;常规课学生厌倦感较大,喜欢自由活动。分析其原因在于:
1.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原因。初中生年龄一般为十三四岁,可塑性较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兴趣高但持久性较差[1]。在体育课上只能表现出一段时期的兴奋性,对学会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树立终身受益的体育观等意识处在朦胧状态。另外,中学体育教学的规范性要求对习惯宽松型教学形式的他们有心理上的约束和不适应性,使得他们不能持之以恒[2]。
2.教师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培养不够。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不仅与体育课程有关,更大程度上与教师的培养分不开。现阶段的体育课除了强身健体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外,人际交往、身心娱乐和健身健美等价值取向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构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中进行价值观教育[3]。
3.社会及家长赋予学生的体育课价值观的偏离。传统观念下,社会及家长对体育课在学生课堂教学中属于“附属品”,重视程度相对较弱,更有甚者体育课被当成可以从事其他事情的“调整活动”,后果是学生本身对体育课的价值观意识淡薄,随意性较强。
二
如何最大限度地遏制此类现象的“恶化”?
1.逐渐培养学生体育课的价值观。中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格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需要一种“正能量”指引其积极向上发展。体育课是一样。学生在接受中学教学之前对体育课的本质是模糊的,是有偏差的。教师可以把握此关键时刻,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上体育课,每节课安排的内容的实际意义何在?久而久之使学生明确体育课不仅要“玩”得开心,更要“玩”得有价值。
2.宏观上计划教学大纲,微观上安排课时内容。体育教师在开学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计划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教学大纲,例如七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教学计划多以游戏、简单的球类运动搭配体能训练为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课时安排上应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运动水平差异而及时调整。另外,体育教师在安排课时内容上要丰富多彩,课程设计方面要多以有限的资源“创新”课的内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的疲倦感。
3.加强体育价值的社会宣传,缩小家长对体育课的理解偏差。随着大众健身的深入人心,更多的人自愿参与体育锻炼中,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社会交往等。对于中学生而言,考试和相互竞争是不变的事实。体育锻炼能有效帮助学生宣泄压力,转移消极情绪,充足体能,更好地投入学习。另外,体育锻炼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交流。家长应及时看到体育锻炼带给学生的好处,而不能以点带面地看待或看清体育课的价值。
4.学校加大对学生体育运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好大课间。学校应加大对体育运动的支持力度,具体体现在运动场地的设置、运动器材的配备、运动课程的安排等。例如,七年级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校园,对田径项目的喜爱程度远远低于球类项目,这时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态多增加球类课程,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中增加对体育运动的好感,培养其运动兴趣。另外,运动课程的安排不仅局限在正常的教学计划中,还可以以社团课程的形式出现在课余时间。这样做不仅增加了体育运动的课时,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阳光体育大课间是近几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项运动,学校不能一味跑步或者做操,可以将形式多样化一些。例如,春天的时候踢毽子、跳小绳、慢跑、打乒乓球等,冬天的时候跳大绳等,真正使学生成为这项运动的主人。
总之,现阶段中学生对体育课的价值观存在偏差,来源于社会、家庭及学生等,教师应抓住关键期,从体育课的本质和外在形式及时给予学生思想和身体的教育,帮助学生在课上“玩”得开心,“玩”得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石桂丽,卢村.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的体育意识[J].科技信息,2013.5.
[3]罗星.陕西省中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现状调查与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