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016-11-11杨红霞代进凯
杨红霞++代进凯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出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气氛时,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课文的“角色”,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质疑问难,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越上越爱上,教学效果显著。我们也看到另一种课,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无精打采,师生仿佛隔一堵墙,一堂课很难熬下去,教学效果当然就无从谈起。因此,如何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应该研究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呢?
一、深入挖掘教材,把握内容的情感基调
情感基调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而且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正确把握课文的内涵,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前提。例如同是悲剧题材的课文,其情感基调是有区别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描述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控诉黑暗社会制度的罪恶。作者的情感是极其悲愤、凄惨的。把握了这种情感,努力营造氛围,把学生引入其中,使学生在痛惜小女孩的死去这一结局时,对那种社会制度产生强烈的痛恨之情,作品的形象就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这样教学场景就会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精心组织实施,渲染课堂气氛
语文课是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特点,教师精心组织、巧妙设计,从以下几个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氛围。
1.导,即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很多的,主要有:渲染气氛导入式。如教《黄山奇石》时,老师可用赞美的语气描述:“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秀丽……”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祖国有哪些名山吗?”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板书课题,接着播放录像,秀丽神奇的黄山景观与娓娓道来的描述语言深深地吸引学生,缩短文章情感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形成迫切了解黄山奇观的心理状态,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2.读,即感情朗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多品,用多种形式深入地读。诸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同学间互读,边表演边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通过多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并投入课文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情味和旨趣,从多读中品悟到不同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语言表达,领悟到不同的语言色彩。
3.讲,即声情并茂地讲授。教学的潜移默化主要靠课堂语言实现,教师要把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变为有声溢情的语言,使学生入耳入心,产生感情共鸣。
4.演,即形象地表演或演示。运用直观教具或电教手段,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产生共鸣。如教《丑小鸭》,在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挑选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主人、公鸡、鸭妈妈、小鸭子、猎狗、小鸟、农民及丑小鸭,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文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
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在认识上、思想上、感情上的联系、共鸣和相互影响,这是师生之间沟通思想感情的渠道,也是教师取得反馈信息的途径。
1.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是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思想和情感的升华。例如《白杨》的难点在于如何从爸爸介绍的白杨特点中领悟出他所要表白的心。有的老师在教学时紧扣难点,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取得很好的效果。老师先让学生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求学生逐句体会出白杨的外形特点、生长特点、品质特点。接着抓住“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他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一过渡句引导学生深思: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再让学生从下文中找出孩子们听了爸爸的介绍后“只知道”的句子,让学生讨论: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我们知道吗?最后再次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话,让学生前后联系,体会出爸爸要表白的心。经过这样多方诱导、共同参与,学生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爸爸要表白的心有两层含义。从质上看,学生参与交流的过程,是对课文生动而深刻的体味过程,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也是优化思维品质的过程。从量上看,尽可能多地营造这种互相交流的气氛,促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而且培养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同时把学习的体验与感受迁移到对人生的态度上,激发他们勇于进取,积极向上。
2.要动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共同参与,各尽其用。课堂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过程,各种感官都积极参与活动,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得到强化。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练习,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提供听、说、读、写、思的时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通过朗读、讲述、质疑、答辩、评议等方式,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讲得生动热烈,争得旗鼓相当,评得恰如其分。师生对答自如,彼此情感交融,达成共识,引起共鸣。
3.要合理调控,使课堂良好的氛围持续延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适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以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创设情境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创设的情境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形成知识迁移。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通过直观手段进行演示,利用声、光、像等多种媒体,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比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播放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录像:蜡烛被吹灭了,月光泻进屋里,屋里屋外是一片很幽静的世界,仿佛童话般的意境,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清幽的月光照着他们,感到他们是那么纯洁,纯朴和可爱。接着提问,贝多芬在这样的情境中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他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学生答后,教师播放《月光曲》的录音,学生边听边看录像,使学生进入课文中的角色,体会兄妹俩被陶醉的感觉。运用这样的手段可以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增强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营造宽松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由参与、探索、创新,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意识,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这样的学习方式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