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调查分析及其启示*——以福建省部分高校为例

2016-11-11蔡彬清

海峡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认同度设置大学生

蔡彬清



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调查分析及其启示*——以福建省部分高校为例

蔡彬清

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专业选择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问题,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育产出绩效和社会人力资源收益。本文以福建省部分高校调查为基础,通过分析大学生专业选择考虑因素、大学生专业认同度、转专业意愿等调查数据,探讨大学生选择专业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加强学生专业选择指导和专业兴趣培养、提升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对专业设置适时动态调整、扩大学生专业选择自由度、科学制定转专业政策等建议。

大学生 专业选择 专业设置

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高等学校实施的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专业选择是教育决策的重要内容,不仅影响学生学业成绩,也对学生职业回报和职业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不仅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对高校教育产出绩效和社会人力资源收益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专业选择困境为主题,反映高等教育领域突出的普遍问题和亟待重视的关键问题,以大学生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大学生专业选择考虑因素、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转专业意愿等方面进行分析。因专业选择决策及转专业政策等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本文针对福建省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调查与分析,对于福建省高校大学生专业选择决策及政策制定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更大的应用价值。

1 调查设计及样本分布

设计调查问卷《福建省大学生专业选择状况调查》,设置88个题项,涉及样本基本信息、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主体和考虑因素、专业选择自主性、专业了解度、专业学习情况、专业认同度、专业满意度、转专业意愿等方面。调查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方式,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进行评定分析,使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合理。

调查样本涵盖福建省六所高校大学生,包括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南师范大学、龙岩学院、江夏学院。本调查采用抽样法,共发放纸质问卷900份,回收79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36份,问卷回收率为87.78%,问卷有效率为81.78%。调查样本的分布状况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已就业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7.93%、36.41%、39.35%、3.94%、2.37%;本一、本二招生院校学生的比例分别为35.73%、64.27%;男、女学生的比例分别为43.21%、56.79%。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大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性较高,但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大

据调查显示, 36%的学生认为在选择专业时受到家人亲戚的影响大,12.91%、13.32%的学生认为有受到老师和同龄朋友的影响大。但大多数学生表示填报志愿时专业选择的自主性较高,70.97%的学生认为专业选择是自主决策的。仅有35.87%的学生认为在选择专业时经过了解研究,不是盲目选择的专业。

根据学科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专业选择自主性和盲目性方面,各学科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医科类学生专业选择时自主性较低,不是根据自己意愿而选择医科专业的占54%以上,但由于专业的明确性,选择的盲目性不大;人文社科类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性较高,但是对专业了解少,选择较为盲目。

2.2 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考虑因素日趋多样,但对专业了解程度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8.32%的学生认为所选专业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36.14%的学生认为所选择的专业适合自身性格特征。可见,大部分学生并未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来选择专业。调查表明,对专业选择时考虑因素的关键性排序为:就业机会、学校专业实力、工作环境、未来收入状况、学校知名度等。可见,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专业决策以就业为导向,与就业机会、未来工作环境、收入状况等高度相关。

表1 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考虑因素分析

在调查大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时,从对学习内容与要求的了解程度、对就业情况的了解程度、对专业未来发展潜力的了解程度等三个方面展开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专业学习内容与要求、专业就业情况、专业未来发展潜力等完全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占41.44%、48.82%、43.61%,仍然有一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状况了解不多,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大学生学习自主能力不强,对专业满意度不高

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强”这一题项,仅有38.72%的学生选择了“符合”,而且理工类学生比例高于人文社科类学生。对于专业课投入度,大部分学生表示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其中,认为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最多的是转专业学生,关注专业前沿动态和发展较多的是大一和大四学生。尽管学生们对专业课的自主学习情况较好,也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好,只有18.61%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感到轻松,大一学生中,仅有15.27%的人感到专业学习轻松。42.12%的学生对专业的基本情况感到满意,转专业的学生专业满意度相对较高,但是人文社科类学生、大四学生对专业满意度低。

表2 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分类统计分析

2.4 大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不高,转专业意愿较为强烈

在所有调查样本中,认为总体上完全认可所学专业的人数仅占14.81%。46.74%的学生存在转专业意愿。本文从专业认知度、专业美誉度、专业满意度等三个维度分析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并设置具体题项。调查分析显示,高考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和转专业学生在三个维度上的认同度均明显高于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表明学生是否自主选择专业对其专业认同影响大。理工类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在总体上高于人文社科类学生;男生的专业认同度总体高于女生;各年级学生对专业认知、专业美誉的评价相差不大,对专业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5.76%、47.67%、41.64%和55.88%,大一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上大大低于其他年级学生。

3 启示

3.1 引导学生以兴趣、性格特征为导向来选择专业

兴趣表现为某种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的最为重要的动力来源。专业技能是一种职业专业性人力资本。个性特征与专业特点是否匹配与学生学业绩效、未来职业生涯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教育投资的效率和效益。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所选择的专业符合自身兴趣的只占38.33%,适合自身个性特征的只占36.14%。对所学知识有兴趣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进行学习也能更有助于今后的发展。

3.2 加强学生专业选择指导和专业兴趣培养

指导学生专业选择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职责。第一,我国大学生专业选择主要在高考招生填报志愿时就已基本确定。本文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主要受父母和家人、中学老师和同龄朋友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主体对大学专业往往缺乏深入了解,很容易造成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大学在高考招生宣传阶段制作详细的专业介绍材料,通过信息平台发布专业信息,举办各种形式的招生宣传活动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第二,本文调查显示,大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基本满意度仅为25.76%,大大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普遍实行低年级学生以基础课为主的教学方式,由于学时限制,大一学生学习专业课少,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能在低年级学习中为高年级高深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却使低年级学生对自身专业的了解不够迅速、不够充分,从而失去对专业的兴趣,或通过转专业途径转移专业兴趣。在新生入学时加强专业教育,并在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概论”类课程,更多开展专业前沿和发展讲座、与毕业校友、高年级学生交流等,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发展状况等,是快速提升学生专业兴趣、构建专业认同的重要手段。

3.3 提升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对专业设置适时动态调整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大学生专业选择中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本文调查显示,57.2%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重视未来工作的收入状况,69.02%的学生最为关注就业机会,59.51%的学生关注未来工作环境。

因此,大学专业设置应更注重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专业设置同质化的状况,提高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对专业设置适时动态调整以提升大学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大学应当面向劳动力市场对专业设置展开评估[1]。若真正能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将大大减少大学生专业选择中对就业因素的过度关注,促进大学生结合兴趣、性格特征、专长等综合因素选择专业,提升专业认同度。

3.4 扩大学生专业选择自由度,科学制定转专业政策

由于高校招生体制、高校专业设置等原因,许多考生在填表志愿时并不能顺利进入第一志愿专业学习而被调剂至其他专业学习。调查显示,非高考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在专业认知度、专业美誉度、专业满意度等三个维度上的认同度明显低于第一志愿录取学生。南京大学构建和实施“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此项改革以“充分保障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学生按照院系学科大类招生进校后,通过一年左右的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再申请进入相关专业深入学习。本科生在四年期间有三次自主选择的机会,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很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2]。美国的众多大学也实施让学生入校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专业选择[3],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对专业了解不多、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问题。

针对在大学期间转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转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相对于非高考第一志愿学生更高,专业认同度基本接近于高考第一志愿学生。因此,转专业是提高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高校转专业制度和条件较为苛刻,实现者偏少[4]。如《福建省关于高校学生转专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专业转出和转入人数原则控制在当年该专业实际招生数的15%以内;对工学门类、经济类、管理类、政法类等相关专业设置了不同的转专业控制比例。然而本文调查表明,46.74%的学生存在转专业意愿,人文社科类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显著低于理工类学生,人文社科类学生转专业的意愿更为强烈。

同时,各大学在制定转专业政策时,除了人数限制外,一般还要求申请者成绩优良。但较多迫切希望转专业的学生往往对原专业不感兴趣或专业学习能力较差,成绩一般或较差,不符合转专业条件,这形成了转专业“困境”。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对于学生入学后的专业选择上给予大力支持,规定学生在学期间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并在教学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申请转专业更多发生在社会科学,法律和商务、艺术和人文,还有教育专业等。因此,在加强和保护基础性专业和急需紧缺专业的基础上,各大学应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对转专业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以更好地能满足学生专业选择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孟大虎.不确定环境中的抉择:从专业选择到职位决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9-104.

[2] 陈骏.推行“三三制”,创新本科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12-14.

[3] 余芳.我国大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状况的实证研究——以三所研究型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5(1):71-74.

[4] 蒋洪池,朱慧.中美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差异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54-56.

*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困境与对策——SCP分析框架下的实证研究”(编号:FJJKCGZ13-010)。

猜你喜欢

认同度设置大学生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大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认同度调查研究报告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高考加分新政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