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及保障体系研究

2016-11-11易英欣贾真真孔令凯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专业学位硕士

陈 伟,易英欣,毛 锐,贾真真,孔令凯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及保障体系研究

陈伟,易英欣,毛锐,贾真真,孔令凯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深入分析三种能力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现途径。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保障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世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知识经济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则是知识的竞争。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将是未来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将超过以往任何时代。高等院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是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需要大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级技术人才。

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构建及分析

专业学位教育作为高层次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美国是最早推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教育的国家,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1]。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从2009年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2015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计划招生人数为252 272人,而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招生人数达到574 300人,占比达43.92%。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2]。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是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技能要求和知识类型设计多种培养模式。创建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以问题或工程项目为导向,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认知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探索和思考,在自主学习或团队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多渠道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培养模式的不同,学生的课程设置、培养教材和培养计划都各不相同[3]。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之相适应的是多元化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直接培养模式、研讨交流培养模式、多学科渗透培养模式和实践培养模式等[4]。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要使研究生能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在新的岗位上逐渐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或专业精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特征主要包括职业性(专业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对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需要具备的三大类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基础,创新能力培养是核心,实践能力培养是目的。文章从这三个方面构建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在构建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中,培养专业化高层次人才是最终目标。为了保证此目标的实现,需要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体系,主要由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是专业化高层次人才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是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有强烈的学习欲望,端正的学习态度,扎实地学好专业理论课程,打好基础。创新能力是专业化高层次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也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来说,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科研训练。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显著特征。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达到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上。实践能力并不是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简单加和,而是需要学生亲身去实践,去体会,然后总结经验,不断思考,最后升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了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如图2所示。

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主要从三个方面保障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能力,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而培养方案又包括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双导师制度、企业导师任课情况;管理队伍建设包括管理队伍专业化和管理队伍的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考察,主要从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展开[5]。对于培养人才质量的反馈,主要通过校内和校外信息,校内信息反馈包括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和导师的信息反馈,校外的信息反馈包括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社会评价及全国教育中心组织。两种不同的信息反馈渠道可以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调整措施,切实保障高等学校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6]。

图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的显著特征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实训、提高实训质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拥有双导师,区别于学术性学位硕士单独导师的制度[7]。以东北大学为例,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选择;双导师参与理论教学、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毕业答辩全过程;双导师全程参与专业学位改革,为我国的其他高校提供了经验借鉴。在管理队伍建设中,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要求职业化管理队伍,掌握高校管理的专业知识,管理队伍专业化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3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现途径

3.1实施双导师培养制度

“双导师制”就是给每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配备两名指导教师,一名来自于高等学校,另一名来自于企业或公司。其主要目的是在重视系统性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校内导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理论指导,校外导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方面的指导,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实施[8]。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基地实践,使校外导师的优势得以发挥,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9]。

3.2深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理论课堂教学改革

为了突出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现出实践性并且满足职业要求,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就不能以传统的学术性课堂教育为主,而应改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课堂教学,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核心课堂体系。按照工作的实际需求建立个性化课堂体系,使建立的课堂内容和课堂体系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开展实践教学,促进科研项目合作,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工作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大型项目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10]。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部分课程可以将导师学科团队完成的重大科研项目所形成的领先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的能力。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出符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课堂改革模式,通过“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形式,整合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通过设立相关专项基金,吸引教师积极地参与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建立校内外导师队伍合作交流平台,丰富校内外导师的课堂教学经验,深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课堂教学改革[11]。

3.3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体系

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方面,重要的是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中,学校和合作企业组成复试小组,严把关口,主要考核考生是否具有实践、团结协作、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核除了基本的核心知识外,还应该增加专业知识考核,并将这些考试成绩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平时成绩,并规定:只要是实践环节不及格的学生其对应的课堂考试成绩也不能及格,真正做到“实践环节一票否决制”,强化实践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教育中的地位。对学生在公司实习成绩评定,主要考察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掌握的情况,并作为中期考核的重要观测指标,其成绩直接影响能否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环节,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培养阶段[12]。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要求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源于实践,着重考察专业硕士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应用价值,注重锻炼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13]。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送审前,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成果进行验收,要接受来自于高等学校和企业专家评委的检查、验收与质询,高等学校和企业专家评委要给出评价意见,验收工作要严格把关,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3.4建设稳定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综合能力中至关重要,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和合作,企业可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实习基地并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制工作,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习场所的问题,而且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撑和保障[14]。高校和企业各自具有优势,高等院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和科研实力等方面,而企业的优势则主要体现在资金和实际操作环节方面,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使高校和企业两者都能够受益,实现互利共赢。实习基地已经成为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手段,在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高等院校首先应该明确自身的学科优势。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可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实习积累全面、丰富、高质的前期基础知识[15]。高等院校学科优势的发挥,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优势学科发挥,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对于高等院校优势学科的建设和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互利共惠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帮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平稳就业,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其次,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该结合本地的地缘和产业优势。地缘优势是指由于地理位置形成的优势,特别是在区域内拥有资源优势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在地缘优势前提下建立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实习基地,不仅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节约了成本,而且提供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实习基地,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相结合,发现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建设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实习基地[16]。

[1]徐博.美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特点分析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47.

[2]董天策.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4,358(4):65-68.

[3]陈珉,杜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74(3):54-55.

[4]胡方霞.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途径与支持条件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8(2):114-116.

[5]英爽,甄良,康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2(6):52-55.[6]朱金明,李军,王耀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249(5):3-6.

[7]张立昌,曹二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15,290(8):75-78.

[8]周林,王焱,董增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30(6):75-79.

[9]陆晓雨,周文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基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的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4(6):60-64.

[10]刘若泳,王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武汉七所“211工程”高校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36(7):18-22.

[11]刘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09(3):216-218.

[12]张晴,董洪学.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5,162(2):30-34.

[13]朱春晓,李秀海,王明爽.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6(1):74-76.

[14]李新权.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8):83-86.

[15]桂志国,赵冬娥,王晨光.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4):7-9.

[16]云健,刘向东,刘爽,等.服务国家民族文化安全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软件工程师,2015(9):15-20.

[责任编辑:路晓鸽]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target mode and guarantee system of master degree

CHEN Wei ,YI Yingxin,MAO Rui,JIA Zhenzhen,KONG Lingka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there is a rapidly rising demand for complex,application-oriented employees,which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a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to enhance na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ve capacity.Based on the expertise ability,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a three dimensional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raining mode is proposed,which deeply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and interrelated relationship.This paper also constructs a guarantee syste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of professional mater degree.

professional mester degree; staff development; target mode; guarantee system

10.19352/j.cnki.issn1671-4679.2016.05.015

2016-08-09

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GBC1213036)

陈伟(1957-),男,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管理.

G649.2

A

1671-4679(2016)05-0054-04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专业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