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要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2016-11-11朱志红邱书香徐平陈天鹏
朱志红,邱书香,徐平,陈天鹏
(东北石油大学 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黑龙江 大庆 163318)
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要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朱志红,邱书香,徐平,陈天鹏
(东北石油大学 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黑龙江 大庆 163318)
资源型城市往往面临着在资源枯竭后不能持续发展的困境,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在界定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创新主体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构成。创新主体要素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科技中介机构,创新环境要素包括法制与政策环境、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程度。最后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模型。
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型城市;要素;模型
资源型城市是城市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分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加深的产物[1]。我国资源型城市具有分布广且数量多的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以“一五”时期的数据为例,在156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3个属于资源型城市,投资额几乎占项目总投资额的50%。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界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产业格局单一,从而导致其他产业发展困难。资源型城市如果没有及时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资源开发枯竭时,就会出现“矿竭城衰”的情形。目前我国有67个城市被归属于衰退型城市,其特征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压力过大、经济发展滞后和民生问题突出等方面。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后续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国家能源的安全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开始关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基于协同创新视角,可以提高创新主体的互动性和创新效能,进而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保障。因此,基于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特性,对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并构建模型,对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综述
(一)资源型城市的内涵
资源型城市是一种城市类型,其产生和发展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2]。基于城市形成与资源开采的顺序不同,资源型城市可以分成 “先矿后城式”和“先城后矿式” 两类。“先矿后城式”的代表性城市有克拉玛依、大庆、攀枝花等,“先城后矿式”的代表性城市有邯郸和大同等。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各创新主体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创新活动。从活动特点看,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整体协同效应,具体而言是指不同创新主体在创新要素高效配合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创新效应[3]。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整体协同创新效应的重要前提是各创新要素必须紧密配合。
(三)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内涵
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是指:资源型城市为了实现绿色转型,在政府、金融企业和科研中介服务平台的协同辅助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以创新思维为导向,综合各创新主体优势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进而实现以低能源消耗获取高经济效益、科技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目标[4]。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参与主体在实现各自的预期创新效果后,继续与相关创新主体合作。如组建长期有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而形成能够降低资源型城市碳排放量、提升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和推动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协同创新系统。
二、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要素分析
(一)创新主体要素
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要素主要是指协同创新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基本主体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辅助主体包括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5]。
1.企业是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核心主体
技术创新是资源型城市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动力源泉,而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能高效地弥补企业的技术薄弱环节。企业在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核心主体地位表现如下:
第一,企业是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个阶段和环节的参与主体。企业是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者,其选择项目的依据是市场,进而决定选择如何研发产品、如何确定所需技术、如何与合作方进行低成本融资、如何真正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商业化。在这一系列协同创新活动中,企业是参与最多的创新主体。同时,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可选择的模式有:委托研发、产学研联盟、内部一体化、技术转让、共建创新基地、联合攻关等[6]。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确定取决于企业自身创新基础和创新水平。
第二,企业承担了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主要风险。由于企业参与了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个环节,因此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资金风险、环境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将主要由企业承担和化解。
第三,由于资本投入、原材料采购、选择生产方式等环节主要是由企业自主决定的,因此企业主导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方向。
第四,企业掌握了创新收益分配的主动权。企业在协同创新活动结束后,决定了在协同创新收益分配活动中协同创新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方式。企业选择的利益分配方式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协同创新满意度和企业实际获得的协同创新收益。
2.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科研主体
当前,许多资源型城市纷纷构建其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目的在于通过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实现城市的低碳转型,进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和先进性,是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创新源头,其强烈的创新意识保证了创新系统创新活动的活跃性。创新型专业人才队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科研主体提供了智力支持。
3.政府是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引导主体
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高效运作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政府在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引导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创新活动的制度规范和资金扶持能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热情,引导其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二是政府对创新活动的监督和管理能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制度支持,以缓解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面临的资金、市场、机制等困难;三是政府对创新活动的优惠政策能正确引导企业关注基础研发,使企业除了关注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外,还愿意投入资金和时间进行基础研发。企业基础研发的持续开展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4.金融机构是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各创新主体融资的主要来源
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高效运作离不开经费的支撑。各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当缺乏资金时就有了融资需求。此时金融机构成为各创新主体融资的主要来源。在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较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更大,这必定会影响其创新资金的投入,进而影响其创新项目的决策和选择[7]。
5.科技中介机构是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服务媒介
能成为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服务媒介的科技中介机构包括科技孵化器、科技咨询及评估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他们提供的媒介服务有技术扩散、创新决策、技术咨询、成果转换和人才培训等。科技中介机构作为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服务媒介,通过形式多样的中介服务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撑服务。如帮助科研机构或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寻找合作对象,帮助企业寻找胜任的科研人员攻克企业的技术研发难题。
(二)创新环境要素
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环境要素主要包括资源型城市的法制与政策环境、资源型城市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完善性[8]。
1.法制与政策环境
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法制与政策环境对其协同创新的影响。资源型城市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时应当在政策上体现出对协同创新的引导,在资金上体现出对协同创新活动的支持。产学研各协同创新主体只有在支持其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中才有勇于协同创新的动力和激情。就国家层面而言,已经制定了一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法律和法规,如《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等。需要强调的是,资源型城市为了实现低碳转型,在制定助推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时要遵循国家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如《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等[9]。
2.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
众多学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资源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能够有效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是集技术和知识于一体的产业,只有资源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好了,才能发挥其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才能给区域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源型城市的支柱产业具有连锁和联动效应,能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使该区域的经济结构得以完善。资源型城市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地影响经济结构的前提是支柱产业生命周期期限较长。因此,只有在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无缝融入,各部门和各行业多角度、多层次联动起来,才能使资源型城市支柱产业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从这一点看,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构建意义重大。因此,资源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高效发展会促使资源型城市创新活动更加深入和活跃,使跨部门和跨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更具有活力和深度。
3.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完善程度
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整合信息,能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如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高效的方法和模式、对协同创新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督和跟踪、对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进行考核、评估和助推协同创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换等服务。“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广东省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等创新平台为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经验借鉴。
三、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模型构建
基于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涵义,结合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和环境要素分析,可以构建如下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模型
在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模型中,资源型城市的政府、产方、学研方和科技中介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在法制、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大环境中,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多边合作,在财力、人力和物力充足投入的情况下,产出能实现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科技绩效、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
四、结语
笔者在对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内涵和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模型。资源型城市可利用该系统模型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协同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最小化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成本;在科技研发和协同创新过程中,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发中的主导作用,将科技研发活动和科技人才培养相结合,以实现其自主培养科研领军人物的科研战略;在高附加值的资源型产业链中,使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特点,重新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汇集优势资源,实现产业整体绿色转型,为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指引方向。
[1] DAVENPORT S,DAVIES J,GRIMES C.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grammers:building trust from difference [J]. Innovation,2015(1):31-40.
[2] 闫丽霞,李巍,王琳. 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型发展科技战略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 科技和产业,2014(5):1-4,41.
[3] 彭纪生,邹亚军. 以信息化推进江苏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2(8):36-38.
[4] 刘影. 职业能力诉求之校企协同创新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3(26):77-79.
[5] 孙玉肖. 低碳视角下的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评价及影响机理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4.
[6] DAGOUMAS A S,BARKER T S. 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for the UK with the macro-econometric E3MG model[J].Energy Policy,2010(38):3067-3077.
[7] 林彤.辽宁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3.
[8] PHILBY S.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research collaborations[J].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2015 (3):16-23.
[9] 高福平. 产业结构调整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J]. 社会科学战线,2014(11):57-61.
(责任编辑:蔡洪涛)
Factor Analysis and Model Building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ZHU Zhihong, QIU Shuxiang, XU Ping, CHEN Tianpeng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163318, China)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are facing the plight of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ter resource depletion, so how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becomes the focus of the scholars. Firstl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wo kinds of innovation element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which includes the innovation main body element and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element. The innovation main body element includes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governm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mediary agenci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element includes the policy and leg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es and pillar industries, the perfect degree of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Finally, this paper builds the model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based cities; factor; model
2016-06-04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运作机制及对策研究”(15GLB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与制度创新研究”(15BJY035)
朱志红(1979—),女,福建建阳人,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邱书香(1991—),女,湖南长沙人,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理论与实务;徐平(1965—),男,山东莱阳人,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理论与实务;陈天鹏(1972—),男,黑龙江肇东人,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理论与实务。
F299.22
A
1008—4444(2016)05—0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