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发明对获利能力的影响研究
2016-11-11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刘新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张婷广东科技学院严晓云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刘新绍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张婷 广东科技学院 严晓云
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发明对获利能力的影响研究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刘新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张婷广东科技学院严晓云
本文利用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4年间专利申请指数和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及主营业务增长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专利申请指数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及主营业务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企业专利发明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企业滞后1期与滞后2期的专利指数的叠加效应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影响最大;企业当期和滞后1期专利申请指数与主营业务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而滞后2期的专利申请指数与主营业务增长率相关关系不明显。
专利指数获利能力技术创新
一、引言
随着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减弱,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企业面临成本与技术为主的多重挑战。为应对挑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企业。其专利发明逐年增高。据国家统计局及知识产权局的公布的数据,我国专利申请受理数从2007年的586498件(全年)增长到2013年的2209600件(全年),6年间增长率为276.75%;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从2007年的153060件(全年)增长到2013年的704936件(全年),6年间增长率为360.56%。而这其间,中国制造企业申请专利量从2007~2013年分别为:9847件、13986件、30156件、36446件、46161件、53183件、58519件。那么,中国制造企业在获得专利之后,其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什么样的变化?其程度如何?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本文选取2010年到2014年中国986家(共4930笔观测值)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专利发明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目前,国外对专利的相关研究较多,专利指标在国家、地方及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Griliehes、Austin(1995)都得出了专利数量与企业市场价值正相关的结论。Ernst(2001)分析得出企业专利申请量与企业绩效存在滞后的正相关性。Mansfield(1986)得出专利申请数量对医药、化工行业企业绩效有重要影响,而对其它行业影响不大的结论。Narin(1987)得出在不考虑滞后因素的情况下,企业专利授权数与绩效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的结论。Griliches、Hall和Pakes(1991)发现除了医药企业以外,其它企业专利与绩效相关性不显著。
(二)国内文献而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较晚也较少,且所得的结论也不一致。通过对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整理发现,目前对上市公司专利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同的结论:
一种研究结论认为,公司专利发明对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性。林晋宽、金雅兰(2009)对台湾1000家制造业公司2004~2007年间专利数与企业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专利权数与企业绩效之营业收入、税后纯益有显着的正相关且具有递延效果,其中发明专利与企业绩效之影响大于新型、新式样专利”。赵远亮和周寄中等(2009)的研究认为我国中药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发明专利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化学和生物制药企业所积累的外观设计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正向关系”。祁延莉、张杨杨(2012)也以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与企业利润、企业专利资产与企业利润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发现企业专利对企业利润增加存在相关关系,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果。一种研究结论认为,公司专利发明对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李文鹣和谢刚(2006)得出了样本企业的专利申请数与绩效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的结论。胡珊珊和安同良(2008)发现两类制药企业的专利数与绩效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与上述赵远高、周寄中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也有研究认为,公司专利与绩效之间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张波涛等(2008)研究发现: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与主营业务利润的关系,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关系都表现为“倒U型”,同时认为过高的专利产出会降低企业绩效,即存在专利研发中的“加速化陷阱”现象。李柏洲、罗小芳和李博(2012)在运用GM(1,1)矫正利润指标统计误差和分布规律的前提下,以1998~2009年我国大型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发明专利对我国大型企业利润影响的关系,并得出发明专利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呈现出减速增长、平缓下降、持续增长三个阶段的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总结可以看出:不同的研究对专利与企业绩效间相关关系有不同的结论,不同行业的专利对企业绩效影响也不同。同时,上述国内研究的相关结论,均立足于中国上市公司早期——即为劳动力成本优势国情下的相关数据。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减弱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企业专利申请与绩效关系究竟如何?企业专利以何种程度、以何种时效影响制造企业绩效的?因此,本文旨在从上述两个方面对制造企业专利申请与绩效关系进行研究。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资源基础观理论认为,拥有特定的资源是一个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也是企业保持产品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企业专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结合企业多种资产而产生的无形资产。不仅其自身具有价值,而且一般难以模仿,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不可替代、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专利、重要的无形资产、商标、声誉、技术诀窍等都能让企业获取丰厚的回报,也造成了不同企业间的竞争优势与绩效。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权的授予,让企业获得了独占该项技术方案、新设计、外观等的权力。在与同行竞争的过程中,其产品就拥了区别于同行竞争企业的“异质性”。同时,企业的专利产出,是与企业的研发强度、激励措施等投入因素高度相关的。当企业加强研发投入与提高员工发明专利激励时,企业专利产出相对交高;反之,则低。显然,企业当期的研发投入与激励,自然会影响企业当期损益,会给企业绩效带来负向的影响。李柏洲等(2012)的研究也表明,企业专利对企业前期绩效的有一个减速甚至反向的负面影响。因此,根据资源基础观理论以及上述国内外文献评述,提出假设1:
H1-0:专利申请数与企业当期获利能力正相关
H1-1:专利申请数与企业当期获利能力负相关或不相关
Ernst(2001),林晋宽、金雅兰(2009)及祁延莉、张杨杨(2012)的研究也表明,发明专利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并不总是立即反映出来。尽管专利属于企业独占性资源,但企业要想从企业所拥有的发明专利上获得丰厚的利润,就必须让该发明专利成功商业化,即经历“技术——产品——市场”的营运过程。其中生产环节与市场营销环节,都需要企业付出较长的时间。根据信号理论、消费者心理学及品牌态度等相关理论,企业以新专利技术生产出的产品被市场认可与接受,需要一定时间。鉴于此,提出如下假设2:
H2-0:滞后1期与滞后2期专利申请数与企业当期获利能力正相关
H2-1:滞后1期与滞后2期专利申请数与企业当期获利能力负相关或不相关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为研究全球一体化经济背景下,我国A股企业专利对获利能力的影响。本文选取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企业从2010年到2014年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其制造行业分类归属以中国证监会2014年第一季度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分类结果为依据,并以下列规则对样本公司进行筛选:剔除相关数据不全或相关财务指标不满足连续4年的公司;剔除研究期间被ST和PT的公司;剔除了制造业二级细分行业企业不足3家的公司,剔除主营业财务数据明显偏离总体样本群的,最终得到987家上市公司5年数据。面板数据包括28个制造业行业共4930笔观测值。本文样本公司相关财务数据来源于色诺芬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与和讯网数据库。公司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行业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国历年统计年鉴。使用Excel和Stata14软件对所整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1)被解释变量。专利作为企业的一种独占性资源,其主要作用是能提高企业产品竞争优势、扩大企业销售收入。同时,企业因专利产品的这种独占性,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价格,增加产品附加值最终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因此,本文选取与销售收入联系紧密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来代表企业获利能力。(2)解释变量。专利申请量是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或通过激励手段,引导企业及企业员工对相关产品技术进行创新发明所得到的成果,反映了一家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用企业当期专利申请量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绝对数。但David等认为“技术份额”的相对指标比“企业专利数”的绝对指标更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因为,不同行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程度是不一样的。只有通过与同行的比较,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而且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的产品最终所获的利润,也是与同行竞争下的结果。国内学者黄鲁成等(2011)的研究也表明,“技术份额”不仅能动态地、更好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也能衡量企业在该行业的技术竞争地位。鉴于此,本文选取“技术份额”作为衡量企业专利发明的指标。其具体计算为:
当期企业专利申请量÷当期本行业专利申请总量
该值越大,表明公司相对于本行业的创新专利越多,技术创新能力与行业技术竞争地位越强。
(3)控制变量。参照杜勇等(2014)学者已有研究及通行的做法,本文选取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主营业务现金比率与总资产报酬率作为控制变量。具体符号相关定义如表1:
表1 变量及变量定义
(4)模型构建。为了估计专利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本文构建模型如下:
上述公式中OPEi,t表示公司i在第t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α0为截距项;PIi,t表示该公司第t年的专利申请量;PIi,t-1和PIi,t-2分别为第t年的滞后1年与滞后2年的专利申请量指数;δt为控制宏观经济事件的年度虚拟变量;xki,t表示一组控制变量;θi为表示不随时间改变的公司的个体效应值;εi,t为随机误差项。同时,为了度量企业各年专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叠加效应,公式(2)(3)中设计了企业前后三年专利申请指数的交乘项,来度量公司各年专利对公司绩效影响的交互叠加效应。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2对样本公司2010~2014年专利申请量与主营业务利润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5年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申请量总体来说逐年递增,到2014年专利申请量达到了42990件。就公司而言,有些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很高,明显高于均值许多倍。各年专利申请量的中位数也都未达到均值水平,公司之间专利申请量差异较大,整体分布显著偏右,峰度陡峭。而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各年总体偏左,除2012年变化幅度较大外,其他4年相对平稳与平缓。同时,我们对样本数据按年度以行业分类对专利申请量进行统计,发现5年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最高,达到59401件,第二、第三行业依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5年间其专利申请量分别为:28254件和20763件;而排名最靠后的三个行业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和“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5年间其专利申请量分别为:208件、204件和99件,行业差距比较大。且各行业的专利发明各年之间相对比较的稳定,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采用“专利申请指数”这样的相对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在本行业的技术地位。
表2 上市公司2010-2014年专利申请量与主营业务利润率统计
(二)模型选择与稳键性检验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先对回归模型进行了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P值为0.000,表明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同时,为增加回归结果的稳键性,我们对模型进行了异方差检验、序列相关检验和截面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数据存在显著的异方差和截面相关,但不存在序列相关。这是因为我们在设计专利指数这一指标时,采用了企业当期专利与本行业专利申请总量的比值,即存在分组数据的特性。当然,模型中还存在某些被忽略的解释变量也是导致上述异方差的原因。而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主要是因为我们选取的样本数据只有5年,时序不长;同时,公司专利的产出,尽管有些公司的专利产出存在一定的连续性。但从总体样本来看,有许多企业不存在连续性,有些企业在样本期间专利产出有的年份为0,有的年份却有多个专利申请。为了消除模型中存在的异方差与截面相关性问题,本文将使用考虑模型异方差与截面相关的估值进行回归。
(三)回归分析使用上述(1)(2)(3)设定的模型,在考虑异方差与截面相关的情况下,对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与当年及滞后1年、滞后2年专利申请指数,以及当年与滞后1年、滞后2年的专利申请指数的交乘项分别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表3:
表3 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回归结果
通过表3可以发现,企业专利申请指数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假设H1-0得到验证。但滞后1期与滞后2期的专利量相比当期专利来说,其对主营业务利润率的相关作用要更明显,假设H2-0得到验证。尤其是滞后1期的专利,对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作用最大,其原因是企业要充分发挥专利对公司利润的效率。并且,企业的各种专利,均是直接以市场为导向。其专利的产出到投入市场时间相对较短,要比高校及纯科研机构产出的专利产生效益要快。但无论如何,专利产生效益,即经历“技术——产品——市场”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同时发现,当期与滞后1期专利申请指数的交互作用,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产生正相影响,但仅在10%的水平上显著;而滞后1期与滞后2期专利申请指数的交互作用,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产生的正相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相关系数达到2.023。这表明企业申请的专利,在后续一年二年中发挥的效益最大。其后续的年份尽管可能会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发挥一定的效用,但会因为竞争与技术扩散(或外溢),会逐渐失去技术的绝对竞争优势。
(四)进一步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滞后3期,滞后4期专利申请指数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影响,本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模型八,针对滞后3期)和稳键标准误的简单OLS回归(模型九,针对滞后4期)对其进行了估计,发现滞后3期的专利申请指数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呈正相关但不明显。而滞后4期的专利申请指数则在5%的水平上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呈负相关关系。具体相关回归系数见表4。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企业专利申请指数与获利能力的关系,本文利用企业专利申请指数等指标与主营业务增长率进行回归,得到了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大致相同的结果。从下表5中可以看出,当期与滞后1期的专利申请指数均与主营业务增长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滞后2期的专利申请指数与主营业务增长率相关性为正,但不显著。而当期与滞后1期的专利申请指数的交乘项则与企业主营业务增长率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达到12.697,即企业生产的专利技术在近2年内会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企业主营业务的增长。
表4 滞后3期、4期专利申请指数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回归结果
表5 主营业务增长率回归结果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随着国际竞争日逐激烈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升级,我国企业日益看重技术创新与专利产权的申请,其专利产出呈逐年递增的势态;(2)企业专利申请指数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及主营业务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3)企业专利发明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尤其是专利发明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影响最突出;这也从则面反映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的产业化效益化的时效性;(4)企业专利发明的叠加效应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滞后1期与滞后2期的专利指数的叠加效应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影响最大;(5)企业当期专利申请指数和滞后1期专利申请指数与主营业务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而滞后2期的专利申请指数与主营业务增长率相关关系不明显。
(二)建议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不断通过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利润率。(2)企业在一般情况下,应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尤其是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企业,如电气机械、电子信息通信、汽车、专用设备等领域,更是如此。(3)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盗版、山寨、仿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同时从税收上对企业的R&D投入进行优惠,并设立企业创新发明的专项基金,让专利发明者获得应有的回报,进而推动与激励企业的专利技术等的创新行为。
[1]林晋宽、金雅兰:《专利权与企业绩效有关吗?——台湾制造业之实证研究》,《科学与管理》2009年第3期。
[2]赵远高、周寄中、侯亮、许治:《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与经营绩效的关联性研究》,《科研管理》2009年第4期。
[3]祁延莉、张杨杨:《企业专利与企业利润的相关性分析——以中国医药制造上市公司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8期。
[4]李柏洲、罗小芳、李博:《基于GM(1,1)三次曲线模型的发明专利对大型企业利润影响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5期。
[5]黄鲁成、袁艳华、李江:《基于专利技术份额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1期。
[6]杜勇、鄢波、陈建英:《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期。
[7]DavidB,Audretscha,WernerB,etal.Financial Signaling by Innovative Nascent Ventures:the Relevance of Patents andPrototypes.ResearchPolicy,2012.
(编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