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深植于乡土文化的土壤
2016-11-10傅琴孙克霞
傅琴+孙克霞
近六年来,淄博高新区第八小学(以下简称“八小”)确立了“悦天性·启智慧”的核心理念,以培养“文博行雅、体健艺美的幸福少年”为育人目标,结合淄博高新区傅山村丰富的乡土自然、乡土经济、乡土文化和乡土名人等乡土资源,开发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乡土德育课程资源,让德育深植于乡土文化的土壤。
立足本地,乡土文化进教材
民俗画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贴近生活、刻画逼真等特点,是不可多得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遗产。在了解到知名的民俗画专家陈文艾老师就在傅山村后,我们积极争取傅山村委的支持,特聘陈老师为学校的民俗画专职教师。同时,利用傅山村“五老志愿者”的优势资源力量,聘请民间老艺人、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剪纸高手郝萱林老人以及书法高手张仲慈老人等为学校专职辅导教师。另外,我们还聘请了周边企业中有足球、泥塑、戏剧等特长的职工为学校专职辅导教师。
如今,民俗画、剪纸、足球、书法等校本课程教材已初步成型,编写体例不仅包括民俗画、剪纸、足球等知识与技能,还与原有体育、美术等教材进行整合,原来的美术、体育等教材经整合之后,打破了其原有结构,丰富了课程内容,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每学期,在一至五年级分别开设3—5节“民俗画”和“剪纸”课,每周1节足球课、每周1节书法课。同时,在课堂普及的基础上,学校打破年级界限,精心打造民俗画、剪纸、足球、书法等社团,从一至五年级学生中吸收那些对民俗画、剪纸、足球感兴趣、有功底的学生进入各个社团。即以“课堂普及”+“社团提高”的形式,为孩子们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我们欣喜地看到,几年时间里,八小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民俗画、剪纸、足球中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以审美的方式来观察、发现与思考周围的世界,同时,孩子的创作热情也得以激发。短短几年内,在市级、省级比赛中,孩子们的作品吸引了诸多专家和评委的目光,并斩获佳绩。
传承创新,老故事焕发新生命
如何让以民俗画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学生心里,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调研、讨论,我们最终确定根据小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选择以故事为切入点,放手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遴选中国民间故事,使学生在搜集遴选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和思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再以民俗画、剪纸等艺术形式把故事表现出来。最后,在陈文艾等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自己的视角,分别创作出了“十二灵童”“十二生肖”“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十二花卉”“齐国故事”“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小好孩子”等系列民俗画、剪纸作品。
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推动了文化传承的创新,结合当代现实与生活实际,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比如,在阅读了元代“二十四孝”故事之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创作出了“新二十四孝”。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人人参与、共同感悟”的效果,民俗画、剪纸社团以“新时代,新孝行”为主题,特别开展了“小记者调查”行动。即两个社团的所有成员以小记者的身份面向全校500余名学生及家长,采取调查问卷与现场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校里和家庭中展开调查,最后梳理出了四十多条八小学童“新孝行”的实例。
社团成员们整理出的“新二十四孝”中,包括“教父母上网”“打开父母心结”“与父母一起旅游”“为父母做饭”“温暖陪伴”“爱要说出口”等体现出新时代新风貌新特点的孝行。五年级(2)班的肖艳红在调查问卷中这样写道:“在古代,孝心是‘亲尝汤药‘涌泉跃鲤;在当代,我感觉对父母的孝心可以有更多样的形式。比如,平时每天都是父母在为我们操劳,六一节这天,我们可以付出自己的汗水,精心排练节目邀请父母来观看,作为我们的感恩和回报。”
在剪纸社团以此为主题创作出来的作品中,辅导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写下这样一段“前言”:“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我们八小创作的《新二十四孝》与元代的《二十四孝》既有传承关系,又非全盘照搬,而是与时俱进,贯注了新的血脉……”
我们相信,教育者若能够将教育目的巧妙地藏起来,教育必然会真正发生。在高新区组织的游泳进课堂活动中,游泳馆的工作人员说,“在参与活动的诸多学校中,八小学生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既阳光活泼又彬彬有礼的气质,给村居群众、企业职工留下的印象最深,令人刮目相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秩序井然不说,他们还彼此帮助。其实,这类带有八小学童鲜明烙印的例子,已成为八小学生的一种常态表现。
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大课堂”
除了开设校内的乡土文化德育课程之外,我们还利用校外的乡土资源,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自悟式”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课程,就是学校基于对周边丰富而具有乡土特色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将学习融入社会“大课堂”,开展项目化、主题式等探究性学习的有益尝试。
“自悟式”课程在近六年时间里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黑铁山纪念碑”“毛泽东纪念馆”“百粮春”酒厂以及附近的敬老院、钢厂、焦化厂、消防大队等20余处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基地相继建立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与课堂学习不一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扇充满惊奇与魅力的大门,体验到了别样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收获与快乐。
在走进“百粮春”酒厂,开展“酒文化”研究的活动中,三年级(2)班的李昊阳感触很深,他感觉家乡的酒厂带给自己的是“比酒还要浓的研究兴趣”。“闻着浓烈的酒香,看到酿酒车间、酵池、酒库、装酒流线和成品车间,我们不仅了解到酒是怎样酿成的,而且体会到了酿酒工人的辛苦”。参观完毕,感觉眼界大开的他,回到家后马上打开电脑,开始搜索中国酿酒的历史以及与酒有关的知识等。在为期近一个月的“酒文化”主题探究中,他还主动写出了洋洋洒洒数千字的《中国酒文化研究报告》,成了同学们眼中的“酒博士”。
我们组织了“走进家乡的野菜”“傅山新农村建设调研”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式的爱家乡教育。例如,“走进家乡的野菜”活动,学校让孩子们一次次走进村里村外的田间山野,采野菜、辨野菜,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野菜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五年级(1)班胡雅琪感叹:“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才发现了野菜世界的神奇与美丽。当把亲手挖来的野菜摘洗后做成美味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分享时,我由衷为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而自豪!”。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们坚信,只要让触手可及的乡土文化源源不断地滋养学生的生命,让蕴含于其中的德育力量自然释放,并成为每个生命个体的自觉意识和享受,我们的德育就一定能保有持久、充沛的生机与活力。
【傅琴,山东省淄博高新区第八小学校长;孙克霞,山东省淄博高新区第八小学德育主任】
责任编辑/邱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