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

2016-11-10左宁

现代交际 2016年18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文化融合

左宁

[摘要]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来说其自身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多样性,其主要价值就是能够有效体现民族生命力与创造力。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尊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为了更加有效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应当对各个民族自身不同文化与风俗进行了解与掌握。因此,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民族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文化融合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182-0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我们的党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中国地域辽阔,地域文化与人文文化资源丰富,多年以来伴随着国家对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扶植性政策,高校学生群体当中各民族学生比例均衡。民族文化的灵魂根植于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字和语言当中,而文字和语言的实际应用工程也正是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依托所在。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由于生源地广泛性与差异性,造成全国的众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着自身的独特性与文化的差异性,多民族文化融合已然是大势所趋。高等教育院校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隐形社会环境,由于不同民族的学生因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差异,民族文化也在融合中谋求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包含着高校校园文化和民族文化共同融合与展示的内容,双方内容都能在文化建设中实现既独立又包容的关系,可谓是真正的求同存异。校园文化作为大学重要精神的所在地,能够在高校环境中成长并发展,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原因就在于这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特色。而在这其中,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是其重要组成元素之一。高校校园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场所,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主流文化教育之外,还需要承担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高校教师、管理者、当代大学生也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因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内容都可以起到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特别是将校园文化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式。高校秉承“让教育优先发展”的口号,并且充分遵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原则进行新一代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工作。高等学校不单单能够培养人才,还是文化发扬和创新的地点。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这些既能有效将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还能有效造就校园文化的独特优势,从而促进相关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并且能够有效实现对教育环境的更新,从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人才的培养。

从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而言,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水平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政治、文化发展也逐步提上议程,但随之也发生了许多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矛盾、冲突,就必须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现如今,和谐已然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所在,而经济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建设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随着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更是良莠不齐,这样的现象之所以存在,有多种原因。首先,从宏观方面来看,不难发现的是当前我国经济水平较低,民族文化与经济二者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其次,从微观方面来看,一是当前校园中有二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农村、山区等地,他们的首要任务更多的是解决温饱问题,这样一来,自然不会重视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二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能力有限,许多优秀的文化得不到传承与发扬。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如何善用民族文化之间的促进作用?这已然成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解决的严峻问题。那么,如何正确看待民族文化融合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问题,也就跃然成为高校学团工作教师亟待探究的问题。本人作为高校学团学生管理工作教师,在基层工作中充分重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原则,积极响应上级工作部署,利用暑期时间有靶向性地组织我校学生志愿者,试点性地深入吉林省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开展了题目为“民族文化融合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促进作用”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笔者通过梳理此次社会实践调研的基础数据,并结合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在此就“民族文化融合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促进作用”问题浅析如下。

近些年来,我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了对社会价值本位论的研究,更多地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对社会的需要方面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发展需要。随着当前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已经使我国社会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通常会把学习与奋斗的目标定位在自身,然而这种状况容易导致教学分离的消极现象,特别是在校园政治课堂中,这种现象十分明显。在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但是学生却在底下偷偷看自己喜欢的各类与课堂无关的书籍,甚至还有学生利用手机进行网络冲浪,这些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的知识较为陈旧,并不愿意接受这些落后于时代的授课内容。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过于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因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忽略了对人个性化的展现和尊重,才导致了个体在适应社会以及关乎个人自身问题时的状况被忽略。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先从思想上着手,从精神层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这样才有利于民族文化融合之后的正常有序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对于当前高校政治教育来说,最重要的内容和目标就是要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完善。要想建设好校园文化,就应当从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等几方面入手。建设文化多元统一的校园环境离不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大学教育的兴起,新型的、恰当的大学校园文化亟需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的主要途径,尤其是针对近几年艺术类高校的学生,通过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融合进文化内涵,将传统的文化内容与新式教育理念相结合,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从理论上讲,校园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用不同的校园文化模式。一般来说,校园文化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群体:教育工作者、学生群体、社团。根据大学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不同特色的活动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建设校园文化,就必须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加以引导。据调查,我国现如今的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如下:第一,许多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不够完整,主要表现在大部分校园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仅与在校学生有着直接关系,与高校教师自身并无太大联系,于是导致的一个普遍结果就是校园文化朝向片面与低俗;第二,校园文化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性与现实性的认识,才导致文化建设在诸多方面存在缺陷,举例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没有凸显出自身应有的地位和责任,而学生又缺乏与教师共同合作学习的意识,加之参与感不强,造成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第三,高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优势不够明显,校园文化囊括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延伸,高校领导者要积极组织与物质文化息息相关的精神文化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又能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校园网文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优胜劣汰,不断向前,但是事物的发展又有一定的方向性,我们是在批判继承了诸多先前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才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大系统,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之上不断创造出更多、更加优秀的文化系统,这一发展促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与自身受教育活动等多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转变。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也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育者进行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着手点。

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生命的一种延续,不单单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一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继承,也在更深层次上对民族成员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大众性,所以说民族文化存在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总的来说是一种辩证关系。

民族文化既需要在民族内部世代相传,同时也需要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完善。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职能所在。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其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需要担负起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的任务,具有凝聚思想的作用。高校教育不单单是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还是一个民族创新的重要部分。高等院校中的文化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全面育人,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于培养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及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研究和宣传科学理论,可以使当代大学生紧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校园文化又具有引导作用,它能够不断地引领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园文化日益丰富化的今天,教育的创新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已经是全国各类高校首抓的重点文化建设目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自豪感和使命感,增进学生之间的认识与了解,加强感情交流与认同意识,使学生不但能够理解他人,而且也能更深刻地认识自我,看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自觉弥补自身的素质短板。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个窗口,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学会协调和处理各方面事物,最终实现民族文化促进作用的全面发展。

综上,校园文化活动只有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特点,紧扣校园精神,发掘校园优势,精心设计,努力创新,才能使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使学生在校园的文化活动中得以进步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民族文化建设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希望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以此为契机,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新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综合能力[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e_vWVfORfL-YRzQd5FC1P5ZIjySzVFIeBe9W0v9DJ18IomhQ-iPkHlucK4k2i5iTwDm6kD6sO3cuVSyODdm9.

[2]百度百科.人格.[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9715/5031879.htm.

[3]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49万人.[EB/OL].http://www.eol.cn/html/c/2015gxbys/index.shtml.

[4]百度百科.学生社团[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uWCry1NNkRyGNUM_lR0TSossbN0hZD4cLj9KnJDMj4Zv1cgKZUAOoX7ulD7LPeKRWJYdu16JNPY7E3GeFqrqK.

[5]人民网.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发布.[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720/c397572-27329888.html.

[6]王任.关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6(12).

[7]王金宝.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探析[J].德育与党建,2010(17).

[8]张革.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思路G647 1673-0992(2009)12-210-2.

[9]邹力.试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J].学园:教育科研,2011(05).

[10]王民,张瑞金.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7(04).

[11]龚发志,庄金平.新时期高校校园育人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1997(12).

[12]韦霄燕.民族文化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

[13]乌云格日勒,郝玉晶.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的融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1):70-71.

[14]百度百科.民族文化定义、民族文化融合意义.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文化文化融合
发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美术课德育实效研究
怎样在幼师音乐课程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