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不同收入条件下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2016-11-10杨瑞锋
杨瑞锋
摘要:本文采用访谈法和文献法,调查了河南省60个新农村建设已初见成效的典型村。调研结果表明,全省农村不同人均纯收入的村庄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不同,高收入村庄要形成科学的村庄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新居,资源使用既环保又节约,基础设施齐备,村民大多数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以及社会保障比较健全。中等收入村庄应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村庄的生产生活功能。低收入村庄要重视劳动力转移,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点是利用公共财政办有条件办和广大农民最盼望的事。特别是优先投入和支持关系民生的一些基础设施。
关键词:人均纯收入 新农村建设 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79-01
一、背景及意义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经济形势处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课题。
河南地处中部,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剩余劳动力多,转移压力大,农业人口比例高,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把全省的村庄按照人均纯收入分为三类,然后分析了每一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势及劣势,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及建议,希望本篇文章的分析和归纳,能为我省不同收入条件下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二、分析及建议
本论文采用聚类分析以及公认的人均纯收入分组原则,把抽样调查的所有村庄,分为高收入村、中等收入村和低收入村三组,分组如下表:
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3000~50005000元以上
村数318715
所占比例(%)233655113
因为调查样本的人均收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地区的特色以及村庄的实际,充分考虑到各个村庄自身的资源条件,切不可急于求成。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各个村庄实际情况以及村民是否愿意等一系列问题,是否解决农民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为此,按收入高低,总结经验和建议如下:
(1)高收入村庄:所调查的样本村庄乡镇企业较多,具有相对发达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并且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已经趋于稳定发展的时期,它们一般具有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有的村庄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有的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或者是随改革开放兴起的乡镇工业新村。乡镇企业改变了中国经济的二元格局,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三元化”道路,也使这些村子搭上经济起飞的快车道。工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也改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对于这些村庄,由于经济实力较强,有些临近城市,有些是城郊的乡镇中心村,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以及农民是否愿意,依托小城镇建设和重要的建设项目的带动,根据本村特色,可以把整个村庄拆迁,然后集中在一个社区,改变以前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对这种建设的城镇社区化新农村形成科学的村庄规划,特色鲜明的新居,资源使用既环保又节约,基础设施齐备,村民大多数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以及社会保障比较健全。
(2)中等收入村:此类村庄一般都有一定基础的集体经济,农民相对比较富裕,一般第二和第三产业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主要还以农业为主。这一般指传统农区经济较好的村子,这些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此类村庄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根据霍夫曼的有关理论,重点解决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另外根据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一定要确保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保持农业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否则一旦工业产品出现贸易恶化,就无法完成工业化的第三阶段。关键要做好环境整治,在此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良好,配套的公用设施,适用的民居建设,基本社保均衡”的规格,慢慢齐全村子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低收入村庄:区位较偏僻,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较差的村庄。大多属于传统农区,人多地少,以农为主,经济和生态环境脆弱。对于这些村庄,要非常重视劳动力转移。有的学者指出,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蔡昉,1990)。其次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其就业,素质越高在非农部门就业的机会才越多,报酬也越高。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点是利用公共财政办有条件办和广大农民最盼望的事。特别是优先投入和支持关系民生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水电供应、沼气工程、道路硬化等。重点整治“饮水安全、排水不畅、乱搭乱建、乱推乱放、垃圾清运”。大力加强农村宣传教育,力争达到“道路硬化、墙壁美化、村庄绿化、卫生净化、厕所无害化”,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