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哥尼斯堡的晚餐

2016-11-10柏青

草原 2016年9期
关键词:尼斯康德

柏青

1724年4月22日,伊曼努尔·康德出生在当时德国的哥尼斯堡。如今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哥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都曾在此居住过。距康德出生后292年的哥尼斯堡的今天,更加美丽,风景怡人。奥得河依然碧波荡漾,缓缓地流着,哥尼斯堡教堂高高地耸立着,普鲁士公园草木葳蕤,鲜花盛开。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代圣哲的故乡。先哲的思想与发现的浓郁气息,像游丝一样仍然充斥弥漫在哥尼斯堡的天空,让今人怀想与追忆。

我喜欢康德,因为他虽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但他却是一位平常的教师,并非是多么高深的人物,他和我们一样,穷其毕生精力执着投入的是同一件事。他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出生地———哥尼斯堡小镇,一生未娶。这与当今“只有全面地浏览地球,才能跟上人类的思想苗头”的说法是相背离的。他一生只是忠实于自己心灵的声音,无怨无悔地追寻自己的心灵。

其实,康德曾有多次机会走出哥尼斯堡,但一生都没有离开他出生的那个小镇。他的日常生活是比较单调、古板、简朴,有规律的,但他的思维的广阔又是令人吃惊的。他在22岁就发表了一篇关于对两个权威人士对测量动能的争论的评论的论文。在青年时期他就表现出一种不盲从于权威、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个性。

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种源自内心对哲学最深刻的热爱和对追寻真理的执着,还有他超人的毅力和恒心。他对工作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对哲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维持了一辈子。一个人,如果对一种事物没有兴趣、不热爱它是很难坚持一辈子去研究的。康德终生未婚,他把一生都奉献了哲学。他原本可以提前接受诗学教授的职位,但他为了得到正式的哲学教授职位宁愿再等几年,为了这个职位他整整等待了14年。

康德深居简出,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因此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三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正是因为这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不过康德是一个非常好交际的人,十分健谈,经常邀请客人与他共进晚餐。讲究吃喝,对美食有特别的偏好。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哥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歌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哥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哥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异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和许多伟大的德国学者一样,康德家境也很贫寒,以至在金钱观念方面给后人留下笑料。这位大学者经常声称,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钱。他曾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时,我可以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教学期间,每天晚上10点上床,清晨5点起床,每日讲课、与师生谈话、吃饭、散步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连续30年始终如一。

不知为什么,我开始喜欢或者是羡慕康德的这种时钟一样的生活方式了。作为一位学者,思想家,就应该这样始终如一的沉静到底。一瓶子水如果总是摇来晃去,它就会混浊,也容易在更短的时间里蒸发掉。比如,当今的学者“大师”们,拿着同一个电子“课件”,坐着飞机满世界“讲学”,日进斗金,“名满天下”!他们别说沉寂十年,八年哪,甚至一年,几个月也不愿意。恨不得一天就变成世界富豪,一夜就得到教授、院士的称谓。康德为了哲学教授职位能耐心地等待14年之久,今天的学者们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一切都想“速成”,谓之“高效”。而他们在自己的专业上确毫无发现和创见。

康德曾说过,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就具有价值。在康德刻板的生活和其貌不扬的外表底下是一颗澎湃的心。他以他的思想征服了整个世界。

康德的母亲生四男七女,但大半夭折,康德排行第四,在幸存的男孩中,康德是长子。上帝确实保佑了小康德,使他能够活下来,而且活得非常侥幸!小康德出生的时候,正是兵连祸结,灾疫流行之年,竟有60%的欧洲人死于天灾人祸!其余的人也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的边缘。以手工业为生的康德一家,生活尤其艰难:面包和牛奶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梦。

贫苦的生活并没有使这个虔诚的、具有苏格兰人血统的家庭放弃求生的信念。靠着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诚实的劳动,顽强地与饥寒搏斗。康德的母亲生怕这个身体孱弱的孩子像先前那两个孩子一样,在成长中会有什么意外。她总是尽一切可能使小康德在体力和智力上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想方设法唤起小康德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她常常领着小康德到田野散步,告诉他注意那些自然景物与现象,教他识别一些有益的植物,并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关于天体构造的知识讲解给他听。小康德具有惊人的理解力和智慧,很快,他母亲没办法再教他了。

该是上学的时候了。可是,一贫如洗的家境,使做父母的深感为难。要不是教区牧师、神学博士舒尔茨的鼎力资助,也许日后的康德最多只能像他父亲一样,做一个皮革工人。1732年,8岁的康德终于走进了哥尼斯堡唯一的一所官立学校———腓特烈中学。

这是一所过于强调宗教熏陶,而不注重科学知识的学校。它的办学目的是“向这班学生的心坎里灌输真正的耶稣教义”。康德对宗教没有多大兴趣,他需要的是真正的科学知识。他反感学校的办学目的,厌恶老师那种教会式的问答教学法,对烦琐的教规和宗教仪式、疲劳轰炸式的传经布道和做不完的祷告更是深恶痛绝,精神上令人窒息。康德日后回忆说:“我一想到幼年时代那种奴隶待遇就会周身发抖,不寒而栗。”幼时对宗教的反感,使他在成年后也一直拒绝去教堂听道。正是在那个时候,康德立下宏愿,要用他的行动去推翻他的一位老师曾说过的“我宁愿拯救一个灵魂,也不愿制造一百个学者”的鬼话。

康德没有辜负恩师舒尔茨的期望。8年的学习,除了毕业考试,他名列第二外,每年都考第一。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康德,并认为他一定很有出息。他的朋友龙肯事后与康德通信说:“人们对于你都抱有一种很大的希望,你若能努力前进,你在学术上一定能够登峰造极。”

1740年,16岁的康德顺利地进入了哥尼斯堡大学。他父亲望子成龙,非常希望他出人头地,学有所成,将来当一个传教布道的牧师。牧师这个职业,在虔诚又贫穷的皮革工人眼里,那就是最受人尊敬、最体面的行当了。然而,康德却没有按爸爸的意图和希望———选择神学专业,而选择了当时不被人看好的,众人轻视的哲学专业,这让父亲大失所望。

引导康德选择哲学的人是仅比康德年长10岁的副教授马丁·克努真。在学业上他得到了马丁·克努真的有益教诲。马丁·克努真是一个兴趣广泛,既擅长和精通哲学,又对自然科学颇有研究的青年学者,他对康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在自己逻辑著作中所提出的思想,所谓“内部外部经验就是我们大部分知识的源泉”,就是后来康德经验论的思想种子。他还是康德踏上自然科学征途的引路人,他知道康德的天赋极高,绝顶聪明。他曾把自己丰富的藏书向康德开放,特别是把牛顿的名著交给康德去研究。

贫穷始终困扰着康德的大学生活,他大学过得十分清苦。家庭早已对他的学业毫无办法。深爱康德的母亲因伤寒热早早离开了人世;可怜的皮革匠父亲虽然勤劳,但家庭的负担,本身的疾病缠绕,已经自顾无暇,如何去帮助康德上完大学。

大学时代的康德常常为了一块面包而犯愁,有时甚至挨冻受饿,使他一筹莫展。好在童年时代的贫苦生活,早就使康德炼出了一颗坚强的心。从父母那里也学会了用丰富的精神力量来解决物质生活的贫乏问题。他经常用一些名言来激励自己:“要使财物受你的支配,而不要使你受财物的摆布。”“不要绕着困难走,而要迎着困难行。”实在迫于无奈的时候,康德能想出各种巧妙办法来缓解囊中羞涩的窘态。

成绩优异的康德常在课余时间,一方面帮助那些天赋不高又偷懒的同学补课,一方面也适当收取一点报酬,填补生活的不足;偶尔也凭借台球的高超技术,赢老师们一点钱,来解决一点衣食之难。但是,康德却拒绝学校的免交学费的规定,当时大学校章上明文规定:“如确系哥尼斯堡贫寒学生,可以免交学费。”康德在大学期间虽然生活非常清苦,但是他的学业却是非常优异,他的毕业论文《关于活力的评价》,很有见地,表现出他特有的才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康德很少出门,偶尔外出,必须着装得体,衣服破旧不堪,又没钱买新衣服,也只好将衣服补修一番,实在没法借同学衣服穿一下,决不接受赠予,用完马上还给同学。为了礼貌的原因,他居然还搞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独特发明:用附有弹簧的绷带撑起他破旧的裤管,以保持裤子的平整……受生活所迫,1747年康德大学毕业后,不得不去当一名家庭教师。他利用当家庭教师这7年时间,读了许许多多的书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当他结束家教工作之后,很快就发表了《论地球于其自转时是否有所变化》一文。1755年,他匿名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

由于康德的成就,他重返母校哥尼斯堡大学,为了多挣一个铜板,拼命讲课。当他生活改善时,已经错过了爱情的时机,对此康德曾说:“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够供养她的时候,她已经不能使我感到对她的需要了。”康德一生未娶,但对生活的热爱不减,对事业追求不止。面对贫困,康德,一不懊丧,二不叹息;一要发奋,二要搏斗。

康德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康德在早年生活中被三种于“善”的诠释之间的矛盾困扰着,一种来源于他的家庭,一种来源于他的学校,另一种则来源于自己内心对“善”的真实感受。而成就了康德哲学思想不断发展的是他对自己内心的忠实。

1740年,康德进入了哥尼斯堡大学,发现这里充满各种知识,可以让他如饥似渴地消化吸收。这是一个自由的天地。这时的康德一心一意只想读书学习,增长知识。在他看来:“一个人必须敞开心胸接纳一切科学,不应有所拣择,即使是神学也不应排除,即使不打算靠它吃饭,也应予以研习。”当时,在牛顿力学的推动下,18世纪的科学突飞猛进,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大学里,康德涉猎广泛,几乎涉及各门学科;虽然不精,但也都能侃侃而谈。求知欲使康德暂时忘却了中学生活中的那种善恶冲突带来的痛苦,引导他浸淫于各种科学知识(更多的是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讨论中。1755年,康德以一篇关于“火”的论文取得他的哲学硕士学位。在科学思潮的推动下,在接下来的教师生涯中,康德的主要兴趣都是在自然哲学上;虽然偶尔也会涉足美学和道德问题,但也仅仅限于提出问题,并未有意展开讨论。康德对科学知识的探讨是从知识性方面开始的;但在休谟的影响下,他逐渐关心科学知识的基础问题。1770年,康德在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哥尼斯堡大学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职位之后,便专心他的教授生活:教书和写作。同时,他开始整理他对科学知识基础的想法,并于1781年完成并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

这时候的康德已经是一代宗师了。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站在了基督教传统的对立面;但是,对于康德来说,服从理性是最高原则,而他的说法是完全符合理性的。康德说,他并没有偏离基督教传统,反而是严格遵循基督教的精髓。

康德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任后人评价。他从来就是一个诚实的人,把自己内心感受到的东西诚实地用哲学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康德的思想是有感染力的。这是康德思想的力量所在。李泽厚先生从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角度解读康德;牟宗三先生企图从康德出发来解释中国儒家思想;他们都感受到了康德思想的这一力量。

康德心中的理想是一种理想人格,他说:“我们的责任不是制作书本,而是制作人格,我们要赢得的不是战役与疆土,而是我们行为间的秩序与安宁。真正的大师杰作是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我们不难在康德思想中找到中国儒家的影子。比如,儒家的核心概念“诚”在康德那里用“善良意志”来指称;修身养性的根本原则“率性而动”在康德的“自我法则”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康德相当自信地认为,他的思想不是任何其他思想的翻版,而是自成一家的创造。

康德认为:我们看成现象的世界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但是时间空间并不是某种自在的存在物,它们只不过是人类理智本来具有并用来协调感觉体验到的诸对象之间关系的一些主观条件而已。我们觉得时间是客观的,只是因为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秩序让任何人都对之无能为力。在本体的世界里,即在对象本身的范围内,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因此提出上帝在哪儿和它为什么不提前几个世纪创世的问题是愚蠢的。

康德的思维如此的感性和迷人。在康德的心目中,时间和空间是两种先天的感性认识,空间的功能是使外在感觉系统化,时间的功能是使内在感觉系统化。通过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有色眼镜,让你看到都是空间和时间之中的某种关系。其实,康德正是沿着这条先验的感性认识,来解释数学产生的原因的。

他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后来就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在本书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准则的,而是绝对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种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道德律。

头上的星空是宇宙论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人类学问题;头上的星空是外在的必然,心中的道德律是内在的良知。因为仰望,所以看见;因为心中有美丽的道德律,才能看见头上美丽的星河灿烂。

正是心灵中诚信的道德律,造就了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不可否认,这样的星空在今天日益变得云山雾罩。在中国,有专家在预测“中国十大风险因素”时,就将“信心和诚信问题”列为其中之一;这些风险因素,在这个信仰缺失、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始终坚持对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的敬畏与追求呢?

逝世后的康德很快就从哲学的影子变成了人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将康德与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和奥古斯汀(354-430)并列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康德的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穿越百年,我是在哥尼斯堡大学的课堂上听到康德先生这样说的。俨然,先生就是这段论说的实践者。单凭这“自我净化”的一生修行,就够人仰慕和尊敬的了,再别说他的天赋和发现了。

如果,我与康德生在同一时代,我一定慕名拜在他的门下求教,做他最听话的弟子。我想,凭着我的虔诚,他不管怎样迟疑,最后也能收下我的。那么,我就有机会在他下午三点半钟出门散步时,让我来陪陪他。我们看着路边的风景,谈着哥尼斯堡的风土人情;谈着哲学界人物的最新讨论;谈着学界的不良风气……最后,还是谈到了晚饭究竟吃点什么,要不要在红葡萄酒里加点冰块什么的?喝几杯啤酒更合适?

先生,让我叫你一声康老师吧,让学生向您保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守一而终;一辈子俭朴,简单,规律地生活;一辈子忠实于自己的心灵。

康老师,您是哥尼斯堡那块贫瘠的土地上,长出的一棵丰茂的智慧神树,它所结出的果实让人们享用几百几千年。

晚饭是您自己下厨操作的。一盘水果沙拉,两根香肠,几块干酪,法国面包蘸点牛肉汁儿,两杯葡萄酒,两杯啤酒。让我这不劳而食的蠢笨的弟子一一品尝,那味道真的好极了!在这样可亲可敬可仰的师长面前,我只有“谨恭与憨笑”的份了。

康老师,我永远地爱着您!您就是我今生的“模板”,虽然,我的天资与才能不及您的百分之一,我还是要竭尽一生不遗余力的,请您放心吧。

我隐隐约约地听到了来自星空之下的掌声。

猜你喜欢

尼斯康德
本期人物:费尔南多·梅尼斯
康德的法律法则
轩尼斯门窗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漫画
尼斯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