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心态而是脑态
2016-11-10游识猷
游识猷
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暖期”——食精脍细、衣鞋满柜,驱宝马、带手机,时不时还来一场想飞就飞到地球背面的旅行……就算还缺套京沪学区房,但已经拥有太多,应该每天沉浸于幸福快乐中,对吧?
恰恰相反。物质虽在“暖期”,心情却在冰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格芬医学院临床助理教授马克·舍恩(Marc Schoen)把这种情形称为“舒适悖论”——当生活舒适度提升10分,我们对不适的忍耐力却至少下降了50分。结果我们处于高度舒适的环境中,却每时每刻备受折磨。
经历过真正困苦的人会说:都是惯的!此话从脑科学角度看不假,被惯坏的正是大脑边缘系统。它主管睡眠、行为、短期记忆等重要机能,操控着我们的直觉、情绪、欲望和安全感。舍恩认为,如今环境中充满着让我们想吃立刻有的方便食品、有疑即搜的搜索引擎、买完不焦虑的商品广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是惯坏大脑边缘系统的杀手。
幸福快乐本质上不是心态,而是脑态,是大脑对外界信息加工后,脑中的分子、电流和神经元连接组成的一种特定状态。这种脑态很容易打破,“快乐与欲望分子”多巴胺就能改变大脑的平衡。多巴胺升高,我们就被欲望驱使;当多巴胺冲顶时,我们就被快乐淹没;欲望满足,多巴胺开始消退;多巴胺降低到一定水平以下,我们就浑身难安,非得做点什么来缓解不适。
以吃东西为例。过去,你饿了,多巴胺降低,于是你生火、洗菜、切菜、做饭、等饭菜熟……多巴胺在漫长过程中不断分泌、慢慢积累,你也越来越充满干劲,满心盼望。等闻到香味、入口咀嚼,幸福感就与多巴胺一起冲上巅峰。而大脑边缘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两件事:饥饿虽然不适,但我有能力忍耐;忍耐过后,就会有甜美的回报。
现在,你饿了,随手抓起一包薯片,重盐高油的酥脆口感共同刺激着味蕾,多巴胺瞬间冲上巅峰又迅速回落。你停不下嘴,而多巴胺一次次大起大落,每次回落,你都立刻补上一剂“强刺激”。直到吃腻薯片,你拿起甜饮料,以此抚慰再度低落的多巴胺……而大脑边缘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两件事:不适是不可忍受的;必须用尽一切手段,让不适立刻消失。
当边缘系统视舒适为理所当然,拒绝接受任何轻微不适,脑中的快乐就脆弱得不堪一击。而当我们的边缘系统小题大做、将一点不适上升到重大危机时,它会释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长期下来,这种因子又会破坏脑中的多巴胺受体,结果,边缘系统一次次受到错误的训练,而多巴胺持续低迷,我们就越来越痛苦难安。在这过程中,理性基本上起不了作用——边缘系统才是真正的主导方,它传到大脑皮层的信号,远远多于大脑皮层传递给边缘系统的信号。
怎么办?重新训练大脑的边缘系统。舍恩提出一个办法,就是练习“双重感知能力”(duality)。
当我们已经对舒适上瘾,如何学会在不适中镇定自若?边缘系统已经被惯坏,直接让它学会忍耐是很难的。舍恩建议,不要将不适视为要战胜的对象,相反,感觉不适的同时,努力让涌入的其他感觉冲淡不适感。比如,你可以觉得房间闷热,同时感到身下椅子十分舒适;可以觉得饥肠辘辘,同时感到仍精力充沛;可以觉得父母唠叨,同时感恩他们为你做的丰盛大餐;可以害怕自己无法完成面前的难题,同时为有机会接受挑战而兴奋。